台湾妇女参政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内容提要] 近年来,女性参政已成为台湾各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台湾妇女运动的核心议题。台湾妇女参政意识是随着台湾政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但由于人们对妇女问题关注的不够,妇女的参政意识总体来说仍处于较低层次。本文分析了台湾妇女参政的历程及现状,剖析了影响台湾妇女参政的原因。

[关键词] 妇女参政 社会政治地位 权利参与 民主参与

一、台湾妇女参政历程及现状

妇女参政是实现人的基本权利以及政治决策民主化的产物,它包含两个彼此相关的方面,权利参与和民主参与。所谓权利参与是妇女进入国家及社会事务的各个管理阶层,进行决策与公共管理;所谓民主参与即妇女作为主体行使民主选举、建议等权利。我们关注妇女参政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应当保障每个公民和个体都有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权利和平等的机会,使自身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使每个有政治才能的人——无论何种性别、民族、党派——都能向社会的管理阶层来发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实现妇女的政治参与,受益的不仅仅是妇女,而是整个社会。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有着与中国大陆相同的地方,也有其特殊性,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台湾妇女参政的历程和现状。

(一)台湾妇女参政的历程

20世纪60年代左右受益于当时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台湾的经济迅速起飞,步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60年代英国女权运动的再次兴起不仅推动了英国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台湾妇女参政意识的变迁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台湾妇女开始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欲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20世纪70年代早期,“新女性主义”思想的提出和形成,它通过演讲、座谈以及在报刊发表文章等方式,灌输新女性思想,以唤起女性的觉醒和社会对妇女的重新认识与评价,掀起了台湾现代妇女参政的第一波高潮。但这一时期妇女社会地位总体上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妇女参与政治还只是女性精英的话题。

3、20世纪80年代则主要通过妇女团体开展活动,促使广大妇女直接参加妇女运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1985年以前,大多数妇女组织都是由政府资助建立的,1985年以后成立的妇女组织大多数为非政府机构,这些机构介入的问题面很广,从家庭到个人,尤其关注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为处境困难的妇女提供资助。

4、20世纪90年代以后,台湾妇女运动者与妇女团体开始关注女性的政治参与,突破了“女性中心路线”与“务实路线”两难困扰,大胆面对现实社会冲突,并积极争取与体制合作,通过妇女的政治参与,来提升妇女的地位,保护自身的权益。近几年来,在广大妇女的抗争和妇运团体及妇运人士的努力下,台湾政坛渐显清新亮丽,不少女性在政坛崭露头角,带来一股股“女性冲击波”,掀起女性从政的风潮。

(二)台湾妇女参政的现状 第二,台湾妇女参政意识加强但没有真正觉醒。近年来台湾妇女的参政意识在不断增强,许多妇女团体已发出“不但要谈政治还要热烈参与”的呼声,还提出了“反歧视,男女平等,反敷衍,要妇女政策,反黄腔,要去投票”所谓“三反三要”的主张,并组成评鉴小组,监督当选的省市长及议员对妇女权益的维护绩效。但是这仅仅是开端,因为大多数妇女仍固守传统的法则或游离于传统法则的边缘,没有真正觉醒。这在台湾女性选民投票行为上表现尤为明显。台湾大学政治研究所“选举行为研究小组”的调查结果表明:妇女政治态度保守,多支持维持现状的政党;女性选民比男性较不具有民主观念、易动摇,在投票上受家人和人情因素的影响,民主价值取向较低;与男性选民相比,女性选民不大关心选举结果,对选举过程和结果没有什么感受(女性选民中不关心选举结果的战26.3%,男性为18.8%;对选举结果表示没有感受的女性占72.8%,男性为61.3%)一方面是台湾妇女要求参政的呼声持续高涨与不断突破,另一方面则是妇女低度的政治参与和贫乏的政治知识与经验,成为当今台湾奇特的政治现象。

第三,台湾法律规定妇女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享有与男性平等的选举权,为此明确规定了妇女的选举名额。连战曾说,“未来执政要以两性平等为原则,要特别关心妇女参政,党的提名不少于1/3,妇女名额不少于30%。”实际上却只有18%,连1/5都不到。台湾考试院特考是通向上层社会的主要途径,也是妇女走上立法位置的重要通道之一,但又严重限制女性录取名额。据此可知台湾妇女还没有真正走上参政议政的理想地位。

二、影响台湾妇女参政的原因

社会转型时期影响台湾女性参政意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的、社会的、技术

的因素,也有女性自身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因素。女性心理、生理方面的因素(如气质、性格、体能等)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教育的普及,对女性参政及其意识的负面影响已逐渐淡化乃至消失,但制度性的、社会性的原因却成为阻滞台湾妇女参政意识的主要方面。这些原因主要有:

(一)台湾现行政治制度的缺失 从总体上来看,台湾妇女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虽然有了一些改善,但其政治地位低下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相反在一些地区和部分领域还呈现恶化的态势。如2001年12月接连发生两起侮辱女性政治人物的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女性参政权益问题的空前关注。其一是号称“阿扁的兄弟”民进党“立委”林重谟在“立法院国是论坛”上,大骂新科“立委”陈文茜是“妓女”,而民进党却采取包庇纵容的态度和作法;另一则是被媒体狂炒的“璩美风光碟事件”,台上“立委”猛烈抨击,台下竟忙着复制光盘。这对民进党口口声声说的“两性共治”,无疑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二)台湾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台湾与大陆同受两千多年儒家思想统治,再加上国民党的专制,以及近年来西方价值观念的快速入侵,这样台湾文化成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并掺杂着西方价值观念的混合体。其形式上多是西化的,而内容实质仍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具体到对妇女的规范和习惯上更是如此。如1997年举行的祭孔大典第一次由女性主持;同年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中第一次有四位女性胜出。这两件事情在当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可见,社会真正认可的仍是男尊女卑。

社会传统观念的羁绊以及女性本身的保守心理影响,又使得台湾妇女在全身挤进政治生活时显得先天不足。在男性文化为主导的台湾社会环境中,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与女性对自我的角色期待得到了统一。首先,社会仍希望女性扮演持家、养育子女、侍奉丈夫的“贤内助”角色,并且不鼓励女性走出家庭;其次,社会现状膨胀了女性的惰性,使女性对自我的定位仍难脱离“主内”模式,妇女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被照顾者”的角色出现;再次,有利于两性传统角色模式的延伸意义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传统角色模式是指“女主内,男主外”,而其延伸意义是指女性即使走上社会参加工作或受到教育也带着女性的印痕。如所从事的工作多是辅助性的工作,所选择的专业大部分是文学、艺术、商业、管理等所谓女性的专业。这样女性在参政上受到与男性不平等的待遇,并习以为常。同时也致使台湾妇女的参政意识长期处于低迷、孤立状态。

(三)台湾传媒的负面影响 其次,在台湾,媒体各拥政治明星“不问是非,只问好恶”已是公开的秘密,将自身的政治立场和意图毫不避讳的展现在画面图片、标题用字、议题选择等报道方式上,读者即便不看社论而单从每天每篇新闻信息的处理很容易就能看出某个报社或记者的政治倾向。与媒体投身政治狂热相得益彰的是对信息来源的取舍上失去了应有的审慎和求真。有些记者为了挖新闻而不择手段,“八卦”、“扒查”新闻充斥媒体,而作为社会弱势的女性也被报纸在大众眼光之下,公然不顾公民隐私权益,肆意践踏妇女人权,如曾被媒体热炒的“璩美风光碟”事件。台湾传媒的失真与搬弄已成为影响妇女参政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2]何笑梅.台湾妇女运动初探.台湾研究1999年第1期, [4]杜芳琴.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综.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7月

[5]陈菊.台湾妇女的政治参与(台湾).1999年第四届妇女国是会议论文

[6]王政.社会性别研究选择.三联书店.1998年8北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论文   政治论文   台湾问题   台湾   妇女   选民   现状   权利   意识   传统   原因   政治   女性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