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财务目标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是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时期和不同的现实条件约束 ,财务目标有相应不同的选择。

一、财务目标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以来 ,实行了长期计划经济 ,在传统的集权管理模式下 ,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高度集中 ,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国家下达的总产值指标。企业领导人职位的升迁、职工利益的多少 ,均由产值计划指标的完成程度来决定 ,这就决定了企业必然把产值最大化当做财务管理目标。在非市场化的指令经济状态下 ,“产值最大化”目标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它对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78年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 ,市场经济模式逐渐确立 ,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开放经济深深地唤醒了竞争者的趋利动机。同时 ,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得到了正常确认。国家把利润作为考核企业经营情况的首要指标 ,把职工的经济利益同企业利润的多少紧密联系在一起 ,企业不得不关心市场、关心利润 ,这使得“利润最大化”逐渐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

党的十五大确定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中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以及近几年我国产权制度的尝试性改革 ,为财务目标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又提供了现实基础。为适应新情况、新要求 ,“股东财富最大化”逐渐取代“利润最大化”而成为财务目标目前的流行观点。由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 ,有的学者又提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等社会责任目标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 ,选择不同的财务目标 ,是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财务目标的选择遵循着本身的规律性 ,每个经济主体都要根据变化着的经济形势 ,根据自身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 ,适当地制订、修正或更新自己的财务目标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财务目标选择的现实约束

1.利润是收入和费用配比后的结果 ,为实现“利润最大化” ,经营者会想方设法降低费用或增加收入。常规的做法包括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强化成本核算、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销售等等。在这一过程中 ,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短期行为。企业行为的短视、投资的盲目、市场交易的不公平竞争 ,凡此种种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忧虑 ,认为利润最大化和短期行为之间有绝对的前因后果关系。但是透过各种表面现象我们不难发现 ,短期行为不是目标选择本身造成的 ,而是由环境制度不完善及行为者自身素质缺陷决定的。配套机制出了问题 ,采用什么样的目标都是难以奏效的。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 ,维护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对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也不尽如人意 ,再加上竞争者自身素质的约束 ,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不适应、不成熟 ,导致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利润最大化” ,就像我们不能否定人类正常的趋利动机一样。我们要做的是尽快建立健全市场法规制度体系 ,加强法规的执行力度 ,为企业追求利润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秩序。

2.一切目标都是追求者根据现实条件的自主选择 ,其本身有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不能用一个目标涵盖一切主体追求。现实制约是企业选择发展目标的惟一决定因素 ,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企业在经营规模、竞争实力、所有权和控制权结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千差万别 ,每个竞争主体都有权根据内部和外部条件约束选择这个目标而不选择那个目标。目标多样化和动机的变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派生物 ,在市场调节下 ,企业追求的出发点不同 ,但最终的发展方向却会殊途同归。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在实践基础上对财务目标选择的规律性进行总结和概括 ,以指导实践 ,而不是从理论上推断企业应该采取这个目标而不应该采取那个目标。

3.利润目标是一个总体目标、总体思路 ,是企业理财工作的努力方向 ,具有指导性意义 ,其实现依靠一系列具体实施目标。企业行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运动过程 ,日常事务的处理、投资决策、技术应用与开发、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市场开发等等 ,应该始终围绕着一个最根本的目的 ,既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一总体目标引导下 ,企业的各项活动才能有的放矢。有的学者认为企业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太复杂 ,企业的很多行为无法判断是否是为了利润目标。但价值取向确定的只是方针大略 ,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只能是总体策略性约束和总体方向性引导 ,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不能排除企业根据现实条件变化采取一些非盈利行为 ,但这只是暂时的、局部的 ,并不影响企业作为盈利组织的最终利润追求。

4.由于历史和现实的某些原因 ,我国国有企业在体制改革大潮中显得力不从心 ,很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惨淡经营 ,经济效益大幅度滑坡 ,利润目标被纷繁复杂的日常行为目标所掩盖。企业连年亏损并未引起经营者足够的危机感 ,反而对亏损习以为常 ,这和集体或私有成分的企业强烈的趋利动机形成鲜明对比。按市场优胜劣汰规律 ,目前我国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而陷入破产清算程序。但由于某些政策性或社会性原因 ,破产机制并未完全发挥作用。为唤醒企业沉睡的利润动机 ,使企业真正加入市场竞争 ,扭亏为盈 ,尽快走出效益低下的泥淖 ,求得生存 ,求得发展 ,我们有必要重提“利润最大化”财务目标。

5.我国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过于沉重。企业办社会 ,机构庞杂 ,人浮于事 ,行政意识浓厚 ,官本位思想严重 ,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企业作为一个正常市场经营者最起码的利润追求。企业领导忙于行政职位的升迁、职工福利的提高、社会就业的安排、国家及地方利益关系的协调 ,很少或根本就无暇顾及企业最根本的利润目标追求。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企业轻装上阵 ,甩掉各种不必要的包袱 ,集中精力办企业 ,一个心思创效益 ,而“利润最大化”此时是最起码的行为约束。

6.尽管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制度改革刚刚起步 ,但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与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形式上比较接近。国有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归最大的“股东”———国家所有 ,企业管理者由代表国家的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由于产权国有化在现实中的虚拟性和非人格性 ,长期以来企业的命运实际上由内部管理人掌控 ,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经理阶层的追求价值与企业的最终使命往往相左。行政职位的迁贬与薪金报酬的多寡和企业盈利不一定呈正相关。由于缺乏有效的内部约束激励机制 ,经理们也就缺乏对企业盈利追求的积极性。强化国有企业经理阶层的利润观念 ,并不能仅仅依靠转换财务目标来实现 ,委托代理关系在利益追求上的趋同 ,最根本的是依靠内部约束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上述种种分析表明 ,现阶段我国财务管理目标仍以“利润最大化”为宜 ,它最符合我国目前的现实经济情况。对处于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来讲 ,利润目标最能反映企业的本性 ,追求利润是避免淘汰、维系生存和寻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 ,是企业行为的“原动力”。我们不能以利润目标的某些负面影响或其他理由而否定企业正常的利润追求。当然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利润最大化”并不一定要涵盖所有企业 ,涵盖所有时期的目标追求。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和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 ,适时调整财务目标 ,保持财务目标的多元化、层次化 ,也同样是一种客观必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论文   财务管理   财务分析   目标   国有企业   动机   市场经济   利润   现实   财务   我国   市场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