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扩张中的抑制因素分析

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扩张中的抑制因素分析 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扩张中的抑制因素分析 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扩张中的抑制因素分析

1.资金方面

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扩张中的资金问题主要体现在资金的筹集渠道和筹集方式上。

处于孵化期的企业,一般都有相关基金扶持,而且此阶段,企业的资金需求量较小,资金问题表现并不十分明显;当企业从孵化基地毕业,进入成长期时,资金缺口不断加大,同时处于此阶段的企业产品和市场都不够成熟,经营风险较大,银行出于规避风险考虑,不愿提供贷款,企业通过信贷融通资金的机会很少。这样,企业只能依赖自身内部积累和投资人的再投入,但我省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是民营企业(约占80%),自身的积累和再投入有限,狭隘的融资渠道导致有限的资金投入难以支撑企业的高速发展和不断扩张。

资金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筹集方式。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就资金的筹集问题常常会步入两个极端:一个是典型的激进型融资方式,在有限的权益资本投资的基础上,拼命借贷,甚至不惜伪造各种报表来达到相关的规定标准,以高比例贷款维持企业的扩张和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企业犹如一个吹足了的气球,稍有不慎,便会一触即破;二是典型的保守型融资方式,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仅仅依靠内源性融资,零负债,滚动式发展,发展空间被牢牢地限定在企业自身的获利能力和资金积累空间范围内,不但丧失良好投资机会,也不能享受负债的税收庇护效应,财务管理学的有关原理认为,一定程度的负债能产生财务杠杆效应,有利于企业运营效益的提高。

2.人才方面

在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扩张中,人才问题集中体现为中高端科技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短缺和人才流失上。

中高端科技人才的缺乏在西安以外的地方高新区(以下为简化,分别将非西安市高新区和非西安市高新技术企业简称为地方高新区和地方高新技术企业)体现的最为明显。以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创业人员具有典型的“余热”特征,一些老教授、老研究人员和老技术人员退休之后,利用手头掌握的专业技术,雇佣几个本地人员投资办企业。该类企业的缺陷在于:由于关键技术人员的水平和知识结构有限,再加上缺乏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支持(陕西省的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主要集中在西安,西安市外的地方企业要与之建立密切联系困难较多),没有中高端人才的及时输入和更新,不利于形成科研开发的第二梯队,企业缺乏做大做强的持续发展能力。

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则是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说在创业阶段,管理活动不太复杂的前提下,科技人员尚能驾奴企业的话,那么,发展阶段企业对于经营管理能力越来越高,科技人员囿于知识结构、管理水平的限制等并不能胜任日益复杂的企业管理工作,这时,引进职业经理人就有必要了。

人才流失是高新技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另一大发展难题,我省不但人才流失严重,而且人才流失的路径趋同:一般是由地方企业——西安企业——其它发达地区。很多大中专毕业生刚到单位时比较低调,工作2—3年,业务熟练、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伺机寻找途径通过一级跳脱离原单位由地方企业转至西安市企业,然后寻机完成二级跳跃,出市出省。多家企业(尤其是地方高新技术企业)反映,企业需要高层次人才但不敢引进,原因就在于此,与其为人作嫁,远不如选择本地人员从头培养更让人放心。人才是发展高新技术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深圳本身人才缺乏,但能够积聚人才。陕西省的情况恰恰相反,这一点值得我们相关部门深思和重视,并希望能在今后的人才战略制订中体现。

3.思想观念方面

缺乏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已成为阻碍陕西省高科技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多半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一大特点是资产的私有性,企业的经营状况与企业家的个人财富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这种紧密的关系一方面强化了企业主对企业的高度关注,企业主在打理企业时会尽职尽责,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企业主在经营中谨小慎微,逃避风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为避免财务风险,企业的发展资金侧重于依赖内源性融资,而不主张举债;在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中,过分强调自己的主导地位,担心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为了防止对他人技术的过分依赖,宁可靠自己的力量搞研发(据介绍,咸阳高新区的自我研发约占80%)。高新技术产业本来就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产业本身的风险性和经营者对风险的逃避态度不相容,严重制约了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扩张和发展。

竞争意识薄弱可以通过企业位置的选取来说明。在调研中,当我们问及企业选址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时,企业的回答是:创业环境、资源优势、竞争激烈程度以及地价因素。西安高新区的企业主要看好的是西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信息、人力资源优势;而选择落脚在地方高新区的企业则看重的是当地便宜的地价和局部地区缓和的竞争环境,对于这类企业来说,一般小富即安,求稳不求快,缺乏竞争意识。

品牌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虽然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很多(1000多家),但真正能够在全国叫响的没几家,尤其是软件行业,典型的特点是散、小、弱。辽宁的东大阿尔派,四川的托普,都可以作为龙头企业带动本地区整个软件产业的发展,与此相比,虽说我省的协同软件、通视数据、博通资讯、未来国际、天泽软件等企业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仍不能起到带动本地区产业发展的作用。在“没有知名企业,就建知名园区”的口号下,陕西省对软件行业的资源进行了初步整合,但从长远发展来看,类似的园区只不过是为了扶持中小企业不断通过联合走向扩张的这一特定发展阶段的一个应对措施,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培育大企业,同样要面对树立品牌企业的问题。

4.管理方面

从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机制来看,初创时期的企业大多管理不规范,主要依靠参与者的激情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来维系和引导企业的发展,家族式经营或共同经营是其中最典型的两种形式。

家族式经营主要是以家庭成员为核心,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企业主要权利的配置,这种家族式管理在创业初期是可行并有效的,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走出原始创业时代,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管理半径越来越宽,依靠个人能力或家庭成员再也难以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所需处理的管理事务也远远超出了管理者本人或家庭成员们所拥有的经验积淀和知识准备,同时,外来人员,特别是大量外部专业人员的进入,在提高企业效率的同时,也冲淡了以往的家庭或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企业管理中的社会关系复杂化,使原有的“家长”的威望受到挑战,家族内部各成员之间、创业者之间、创业者与外来专业人员、家庭成员与外来人员之间的利益矛盾加深,导致企业管理上的矛盾突出。

共同经营主要是各创业者分别掌握了企业创立和发展所必需的互补的技术知识,为了共同的目标共同创业,这种创业方式的弊端体现在企业发展起来产生经济利润之后,各创业者常常会在利益分配和权力配置上矛盾重重。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三名技术人员共同投资成立了一家软件企业,其后的几年里企业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是三者在权力分配上的分歧也越来越大,结果是三人联盟分崩离析,各人自立门户,另起炉灶。可见,企业管理机制的转变与企业发展壮大的脱节已成为阻碍高新技术企业扩张的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个别企业对这个问题处理的比较好,其普遍做法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聘请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创业者则退居幕后,以所有者的身份进行监督或以技术人员的身份参与经营而不再是管理,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5.发展环境方面

在陕西省,部分地区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束缚了高新技术企业扩张的手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部分地区的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就整体调研结果来看,不同高新区的企业对当地的高新区管委会的职能转变满意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比较而言,西安高新区管委会的职能转变比较彻底,而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反映不够理想,问题表现在:政府主管部门不能充分了解企业需要、解决企业困难,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断层;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权利分割不清晰,很多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实困难;开发区管理体制不通顺,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差等。

另一方面,部分高新区的配套产业跟不上。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上下游产品的衔接配套、相关产业的辐射带动都会直接影响到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从三个高新区的产业集中情况来看,西安高新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在软件、光电子等产业形成了初步的产业集群,其他高新区的产业发展距离产业集群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低层次的、全面铺开“地毯式”发展,不仅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扩张,而且很可能逼走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造成企业流失(在我们所接触的企业中有的就曾谈到,下一步会考虑到将部分生产向东南转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论文   财务管理   财务分析   陕西省   西安市   西安   创业者   高新区   抑制   因素   资金   风险   地方   人才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