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孟子》中“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内涵

《孟子》中精彩的辩论俯拾皆是,如《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中孟子与陈相间的辩论即熠熠生辉。而本文将要论述的问题便出自这一篇章。本文将就劳心者和劳力者的概念界定、职责要求等内涵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劳心者和劳力者出自孟子言论: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是天下通行的道理、原则。而究竟劳心者和劳力者分别是指哪类人,则是我们需要搞清楚的问题。

一、劳心者与劳力者的界定

(一)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内涵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劳力者和劳心者分别代表着谁。翻阅历代大家注疏,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治于人者,见治于人也。食人者,出赋税以给公上也。食于人者,见食于人也。此四句皆古语,而孟子引之也。君子无小人则饥,小人無君子则乱。以此相易,正猶農夫陶冶以粟與械器相易,乃所以相濟而非所以相病也。治天下者,豈必耕且为哉?

2.赵岐的《孟子注疏》中说:劳心,君也;劳力,民也。君施教以治理之,民竭力治公田,以奉养其上。

3.焦循的《孟子正义》中也同样提到:劳心者,君也;劳力者,民也。君施教以治理之,民竭力治公田以奉养其上。同时,孟子提到了大人之事与小人之事,在焦循看来,言人道自有大人之事,谓人君行教化也;小人之事,谓农工商也。

4.杨伯峻的《孟子译注》中则将二者分别直接翻译成了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

5.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劳心者指为天下民众的生存发展而劳心的人,主要指忧民的圣人,即为天下之民谋福利的最高首领。其次,劳心者还指具有专业才能的管理人员。再次,劳心者也指脱离劳力的劳心者。总之,劳心者是指全心全意为天下之民操劳心思,又具有领导管理能力的人才。而劳力者是指广大的人民群众。

6.纵览之,现代学者们的观点可谓细致而全面,杨伯峻先生的观点则更直接简要,而赵岐和焦循两位大家的观点则相对一致,甚至追根溯源,在《左传》和《国语》找到观点予以支持。

(二)劳心者为君,劳力者为民

综合上述各种观点,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笔者比较倾向于赵岐、焦循的劳心者为君,劳力者为民的观点。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时代来看,《左传襄公九年》知武子云: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同样在《国语鲁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即公父文伯之母云: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另外,就文中孟子说到这一问题时的言辞我们也能有所体会,从故曰一词,可以得出孟子所谓的劳心者和劳力者并非首创,也非其独创,而是有着时代普遍流行之意。另外,在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我们也能够验证这一想法,注中朱熹说:此四句皆古语,而孟子引之也。。

2.从文本来看,首先本节内容的开篇便是孟子与陈相关于滕文公是否为贤君的辩证;之后孟子又例举了尧舜后稷等人的事情,而孟子所举这些人也均为君的代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此处所说的劳心者为君,劳力者指民。

3.从思想来看,孟子思想中的闪光点就是他首创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孟子尽心章句下》中,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部分。孟子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将民作为国家的根基之所在,以民为贵,将社会人群分为君与民。

二、君的内涵明君之标准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明确了劳心者的界定是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谈谈《孟子》中对于为君当权者的具体衡量标准。

(一)施仁政

在《梁惠王章句上》中,孟子说: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从这段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为君者的第一个标准就是要施仁政。

当权者施仁政,天下的子民都将各尽其责,衷心系主,这是其他方式所不能及的,同时这也是为君者最强大有力的武器,如《离娄章句上》中就说,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只要为君者施仁政,就不用担心天下之民不来。在《梁惠王章句上》中也提到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说明仁政是能够使国家富强的坚甲利兵。在《尽心章句下》中也有体现,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可以说施仁政是为君者的职责之一,同时它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对天下苍生能起到积极作用。在《离娄章句下》中有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的论断。《梁惠王章句下》中还说到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同时在《离娄章句上》中,孟子还以反例为言警醒当权者施仁政,认为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里,孟子不仅认为为君者要施仁政,其他人也要存仁义,由此可以看出施仁政的重要性。

(二)重民事

从《滕文公章句上》中的民事不可缓也一句,我们就能看出在孟子的心里民事是件不可小觑的事,它关系到王者是否能王,就如他所描绘的大同社会一样,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同时,社会内部的稳定可加固国家的稳定,增强国家的力量,他在《梁惠王章句上》中提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人民才是国家的中坚力量,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切实地为人民做实事,才能让人民从内心忠于自己,才能使国家兴旺。孟子明确地讲过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由此可以看出民事和人民都是国家之大事,为君者有所作为与无所作为可谓是天壤之别。

(三)制民产

重民事强调为君者对于人民的大事小事都须尽心而为,而制民产则更为具体,它要求为君者能够注重民产的保护与发展。孟子在《梁惠王章句上》等几篇里反复强调了民产的重要性,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说得很明白,制民之产是一位明君应该做的事,所以将此从民事中单独出来,以强调制民之产是衡量一位君主明与昏的重要标杆。

(四)行王道

不止一位君主问过孟子什么是王道,在孟子看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就是王道的开始。孟子言必称尧舜,在行王道上也是如此,在《离娄章句上》中就说到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也就是说在其位谋其政。同时他建议君主遵循先君留下的律法制度,因为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孟子在《尽心章句上》中说: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总之,在孟子看来,一位好的君主是能够在施仁政、重民事、制民产和行王道等方面竭尽为之的贤者,从而实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

三、民的内涵良民的意义

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并不仅仅将天下之民统称为民,而是根据其智慧、能力、德行、礼仪甚至地域等细分出智者、圣人、大丈夫、仁者、庶人和人役等几类民众。

(一)智者和仁者

对于智者来说,孟子在《梁惠王章句下》中说: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而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

(二)圣人

孟子将圣人比作百世之师也,认为像伯夷、柳下惠之辈都是圣人。

(三)大丈夫

孟子给大丈夫所做的界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不仅解释了何为大丈夫,同时对如何成为大丈夫作了标准限定。

(四)庶人和人役

《万章章句下》中说: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而人役在孟子看来就是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之属。

他们都是民众,是国家的基础,因此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对于各类人才的历练,同时这也将成为国家的财富,以辅佐支持明君治理国家。

以劳心者和劳力者基本含义的界定为出发点,反复研读和整理《孟子》,对于言辞中相关内容作了整理和归纳,总结共性,从而验证观点。同时通过对为君为民的细致探讨,我们对劳心者和劳力者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论文   哲学论文   哲学其它   孟子   仁政   章句   庶人   大丈夫   小人   民事   内涵   观点   国家   天下   劳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