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阿多尔诺对辩证法的改造

在《否定的辩证法》的序言中,阿多尔诺明确地提出,哲学任务就是要解决具体化的问题。阿多尔诺提出这一任务也是为了深化霍克海默创建的批判理论。霍克海默在《社会哲学的现状和社会研究所的任务》一文中明确地提出,社会哲学的最终目标是:对人类命运的兴衰作出哲学的解释,然而,人类的命运不仅仅指个体的,也指一个共同体的成员的。霍克海默认为,对于这个课题,从康德的批判哲学、黑格尔的现象学到新康德主义、柏格森、叔本华等现代生命哲学,已经作过许多的研究,苏联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卢卡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作过许多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因专注于形而上学的建构,满足于精神上、形式上的描述,因而常常是流于抽象,并没有进人到人的现实生活、人的行为活动中,通过对现存社会的批判而走向哲学的具体。为了消除哲学史上的这一弊端,社会哲学必须重建马克思的辩证法,批判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传统哲学的理性观,建立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方法的辩证理性观。这种辩证理性观,就是批判理论的内核。从这一观点出发,霍克海默在《批判理论》中,从理论和实践的多元结构关系上阐明了他所提出的辩证理性观的内容,却没有对辩证理性观的哲学思维形式本身加以说明。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从辩证法自身的批判性和否定性中揭示辩证法的思维形式,阐发辩证法的哲学性质。由此决定,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就成为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建构中极其关键的一环。鉴于此,本文从批判理论的辩证思维形式建构视角来审视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阐明这部著作在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方面的贡献。

一、辩证法与具体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1872年第二版跋》中,把具体性作为他的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分水岭。在他那里,辩证法的具体性,既有方法论的意义,也有存在论的意义。所谓方法论的意义,讲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这一方面,马克思强调存在是思维的根据,思维只有抓住了存在,才能获得具体性。这就是他所说的: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甚至把它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所谓存在论的意义,讲的是以否定的或批判的形式揭示出来的事物本身的矛盾运动。在这一方面,马克思强调:瓣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然而,不论是方法论的意义,还是存在论的意义,马克思的辩证法的具体性都是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马克思的辩证法的具体性的根基。

二、否定与思维的具体性

在建立具体的思维形式上,阿多尔诺批判了同一性的思维形式,阐发了非同一性的思维形式。

在阿多尔诺那里,同一性的思维形式,指的是传统哲学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的基本特点,就是强调概念的自给自足性,否认非概念的哲学意义,它的最高的哲学形式就是以纯概念的形式,或者说,是以因果性设定形式逻辑的原则构造起来的形而上学。阿多尔诺认为,这样一种形而上学,就是设定无矛盾性,即赤裸裸的同一性的原则。与这种同一性的思维形式不同,非同一性的思维形式遵循的是矛盾原则,即倾向于不同一的东西的原则。从这一观点出发,阿多尔诺把是否承认矛盾的必然性作为划分同一性和非同一性思维形式的标准。阿多尔诺认为,同一性的思维形式也谈论矛盾,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矛盾对于推动理性发展的作用,但是,这种思维形式在根本上是排斥矛盾、鄙视矛盾、否定矛盾的必然性的,它的最终目的是消除理性中的矛盾。康德的二律背反可以看作是这一思维形式的模型。在批判康德的二律背反时,阿多尔诺特别指出: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存在非常强烈的动因,但它们与矛盾必然性的思想根本不相融合,而理性则与这些矛盾缠绕在一起。因为如果确实存在一个十分严格意义上的必然性,那么,正如康德本人曾经尝试解决二律背反那样我已经向你们指出他的这个基本思想企图解决二律背反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实践批判与理论批判

在解决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问题上,阿多尔诺以具体的思维形式重新阐发了理论和实践本身所具有的批判性。

如果说建立具体的思维形式是阿多尔诺对辩证法所作的认识论意义的改造,那么,解决理论和实践统一问题,是阿多尔诺对辩证法所作的存在论意义的改造。在这一方面,阿多尔诺是通过批判柯尔施和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而实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论文   哲学论文   哲学其它   辩证法   黑格尔   康德   具体性   马克思   理性   矛盾   思维   哲学   形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