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与《齐物论》的思想主旨

如果说齐 通万物是《齐物论》的思想旨趣,并由此开出庄子的精神境界,那么和则为诠解此思想旨趣的方式和臻至此境界的功夫。和与天籁 天钧 天府 天倪以及照之于天相联接,在《齐物论》中主要涵义有三:一为涵纳、融汇之义;二为调剂、均平之义;三为休止、超越之义。本文以和之疏释为主线,试图寻求诠解《齐物论》思想旨趣新的切人点。

一、和与天籁

如何理解《齐物论》的思想主旨,历来众说纷绘?,但认可《齐物论》所要解决的是如何看待天地万物或物论是非的问题,则为学界共识。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承认天地万物是一种蕴涵多样性、差异性的存在。孟子云: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庄子云: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庄子?齐物论》,以下凡引该书只注篇名)天地万物之物性 不齐是一种本然的状态。齐、通物论的关键不在于天地万物自身,而在于主体之心,或者说齐物在于齐心。

二、和与天钧

庄子思想视野中的天地万物浑然一体,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大道本无真伪之别,天地万物无论大小、精粗,皆为大道之体现。儒墨诸家各自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鼓吹言辩,四处游说。庄子认为这种言辩之论、是非之争只会遮蔽堙没大道,大道不称,大辩不言。道与言是相对相待的,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无论是詹詹之小言,还是炎炎之大言,必定会生是生非。(宣颖,第15页)故吹与言相对,此处之吹乃承接上文,吹,宣颖云:天籁自然。(同上)只要禀赋自然和美之风,大道自然会呈现。故而分辨彼与此、生与死、可与不可、然与不然、是与非等等,皆为一孔之成见,师心之自用,乃庸人自扰之。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一味追求这种是非之辨、彼此之分、成毁之别,只会损害浑全大道,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齐物论》)

三、和与天府、天愧

《说文》云:辩,治也,从言。辩与言不同,言更多的是平铺直叙,辩则为激烈陈词,力图胜出。众人辩之,以相示也。宣颖云:各相矜。(宣颖,第19页)辩使各方各持己见,各执其是,导致辩也者,有不见也。刘凤荀云:辩者只见得一边,却不见道之全体。(刘凤苞,第49页)大道本来浑然大全,但世俗之人执迷偏见,将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视之为八德,宣颖云:疵德也。(宣颖,第19页)他们根本不懂得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之理。得道圣人则不同,在看待辩、论、议的态度上层次分明,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圣人深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之理,故对辩存而怀之,即将是非争辩怀之于心(陆树芝,第26页),浑然不露。(刘凤苞,第49页)怀之于心亦即收藏于涵容大道、天地万物之天府,蒋锡昌云:天府,即自然之府藏,亦即大道之府藏。换言之,即至人藏道于心之心窍也。(蒋锡昌,第157页)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不能满溢、不可穷竭正可见天府之广大无穷,钟泰以天钧与天府相近,以其不偏言,则曰天均;以其无尽言,则曰天府,总之一天而已。(钟泰,第51页)由天府而发,既无穷无尽,亦无心无偏,故而不知其所由来,郭象注:至理之来,自然无迹。(郭庆藩,第88页)是非之辩必使双方锋芒显露,炫以待尽?。寐光即顺其自然而然的轨道,韬光养于天府,宣颖云:葆,韬藏也。光芒都蕴蓄不露。

四、结语

由此可见,和与天籁、天钧、天府、天倪以及照之于天相联接,成为表征《齐物论》思想主旨的一条红线。历代注释者在阐释、理解这组概念之义理时,有两种偏差之嫌。是将天籁、天钧、天府、天倪等视之为完全相同涵义之概念。天倪,刘凤苞云:端也。天然端倪而未露者,犹天籁也。(刘凤苞,第61页)林云铭云: 照字根上明字来,天字生下天钧、天倪等字。此句最是肯綮。(林云铭,第16页)陆树芝还将环中、天府、参万岁一成纯等与天钧、天倪串为一条思想主线,是非相持,则乖而不和矣。若止于不知,则是非俱泥。复还其冲漠无朕之体,是和之以天倪也。既和以天倪,则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即两行之天钧,不竭不盈之天府也,岂不曼衍无尽乎?此正所谓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巳是相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论文   哲学论文   哲学其它   之义   旨趣   思想   主旨   天府   圣人   天籁   万物   是非   大道   天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