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动的舞蹈史

舞蹈作为是一门肢体,是靠舞者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所想表达的一切。而舞蹈史论,虽作为一门理论课我想它也不能例外,它也要动起来,跳起来,活起来。其实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理论和史料转化成编创舞蹈的动机和素材,并将它加以修饰整合,最终编创成作品,呈现在舞蹈上。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课堂走向舞台。

舞蹈史;改革;课堂;舞台.课程教学特色

1.1课程简介。古代舞蹈史论课,是中国舞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舞蹈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设计是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以培养学生实操技术能力为主导,结合具体的舞蹈表演专业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理论归纳和阐述,其教学重点并不是一味的去让学生了解历史,摸清历史,进行学术研究,而是为了丰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拓宽学生艺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进行实践创作。我们学习《舞蹈史论》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中国的舞蹈文化,我们学史最终目的是为了古为今用,为了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我们的过去,继承弘扬我们祖先所留下来的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学生更好的分析、理解、创作舞蹈作品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石。

1.2课程作用。通过中国古代舞蹈史论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悠久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宏扬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帮助他们树立起为祖国舞蹈事业献身的信念。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舞蹈产生、发展的状况及各历史阶段的审美特征、艺术风范,以便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感受舞蹈、传播舞蹈,并让学生通过舞蹈史的学习,以其中的历史资料作为编创元素,进行编创,开阔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锻炼学生艺术创造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中国古代舞蹈史论》课是舞蹈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前期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本课程中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起着指导作用。它与舞蹈技能课之间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为学生能更好的学习技能课起了理论指导作用。

1.3课程改革。

1.3.1一定打破以往的理论教学模式,“照本宣科”。不管学生接不接受,学没学懂,师生每人拿一本教科书,老师在上面说,学生极没兴趣的拿着笔在书上跟着老师的节奏,吃力的划着。其次,不要让学生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啃书本”而是通过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再其次,在理论教学中,增开实践教学部分,并加大实践教学课量,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1.3.2此舞蹈史是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其教学重点是不是一味的去让学生去搞懂历史,进行学术研究,而是为了丰富学生理论知识,开阔学生艺术视野,我们学习《舞蹈史》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的舞蹈文化,为历史上有益的经验,为更好的分析、理解、创作舞蹈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石。

1.3.3让学生通过舞蹈史的学习,以其中的历史理论资料作为编创元素,进行编创,开阔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锻炼学生艺术创造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教授学生如何从一个带鲜明风格的舞蹈文物的局部和整体的动态、静态舞姿比较分析,找出舞姿的来源特色,和艺术风格,并以其中的元素进行创作,分三个步骤(舞词、舞句、舞段)最后形成舞蹈作品,达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2.改革措施与方法

2.1理论教学

2.1.1课前阅读大量资料、教案做仔细,做到每一个教学点都有大量实际例证给学生观看。艺术类教学是一门培养观察方法、思考方法和制作方法的学科,其教学方式不能死板,而且课程本身就是一门舞蹈理论学科,进行理论教学,不能让课堂教学枯燥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这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备课,翻阅大量的书籍资料,做好大量的课前资料收集(、图片、视频)必须就每一个历史环节进行展开,尽量深入,做到每个历史朝代都有史来依,有图可看,有教学视频来观看。 2.1.3不同的课程与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要做到因材施教。有些同学历史兴致高,有些同学兴致低。

做为老师要应该分别对待,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去引导学生,去带动学生。坚决不主张强迫填压式教学,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主。 2.2.1要让课堂动起来。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以往学习理论,枯燥的学习的氛围,让课堂活跃起来。通过丰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必须就每一个历史环节进行展开,尽量深入,做到每个历史朝代都有史来依,有图可看,有舞蹈视频来观赏。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感到枯燥和乏味,在每章节的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始终保持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每章节的学习中,我都会根据自己多年的舞蹈史论学习,说一些有关的历史典故及野史的内容,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里从中加一些思考问题来询问学生,启发学生思辨能力。这样课堂就不会那么死气沉沉。有一次上课,说到有关舞蹈起源的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非常活跃,甚至有的同学为了一个观点与我争的面红耳赤。我不怪她,反而觉得这很好,因为说明她有在思考,有自己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也是我最终的教学目的,课堂互动教学,锻炼学生实践动脑思辨能力。

2.2.2要让学生动起来。

(1)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的欲望。这也是本课程改革的宗旨--实践创作。我把实践创作部分纳入理论教学,就是想要把“死”的历史,让它“活”起来。此教学部分我叫它历史舞蹈创编,是古代舞蹈史论的实践教学。其开设的目的是为了丰富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的实践部分,是尝试着对舞蹈史论的教学体系做一个补充。我始终认为我们学史最终目的是为了古为今用,为了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我们的过去,继承弘扬我们祖先所留下来的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历史舞蹈创编课不是复古它是一种新的尝试,是创新。它是用人的现代观点,比如说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经过仔细揣摩,研究分析去看待历史、解构历史。让学生根据前段时间所学的历史理论和对舞蹈文物的,并进行课堂实践分析,对历史舞蹈文物中的静、动造型进行摹拟,并从中找到其运动和连接方式,领会掌握各历史朝代舞蹈的风格特点,对当时的舞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论文   艺术论文   艺术理论   舞蹈   目的   史论   思辨   课堂   理论   能力   课程   学生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