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新探

"

内容提要:关于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论界认为,政治上是:封建社会后期,庶族地主取代身份性地主的统治地位,农民战争对财富平均的新要求和民族矛盾的尖锐;思想上是:经学笺注的没落,佛学与道教思想的渗透,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笔者认为欠妥:庶族地主不是理学产生的阶级基础,农民起义的口号、民族矛盾尖锐与理学的产生没有必然联系;“以己意解经”和“佛学与道教思想的渗透”非自北宋才兴起的学风,数学、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与理学的产生无关。另外,宋初的“新旧党争”亦与理学的产生无关。理学是北宋立国的80年后的产物。当时,北宋政治上是:皇帝绝对集权或专制,对外屈膝苟安,兵变与农民起义频繁,上层统治者极度荒淫,“三冗”问题严重等;思想上是:大力宣扬文治,学术上主张儒、释、道合流,思想禁锢等。

关键词:杯酒释兵权 澶渊之盟 三冗 经筵 半部《论语》治天下

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问题,是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想对此谈点新看法,以向理论界专家们求教,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笔者认为:这些说法很值得商榷。

从政治条件看:第一,时间跨度有问题。侯外庐等先生的论述从隋末到清初,他们似乎忘了:理学产生于北宋中期。宋太祖是在公元960年建立宋朝的;宋初理学三先生最长者孙复,是在公元992年宋太宗三年——宋立国已32年才出生的。孙复倡导理学可能在50岁左右,因为《宋元学案》说:“宋兴八十年,安定胡先生、泰山孙先生、徂徕石先生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濂洛兴矣。”

(4)宋兴80年还不够孕育一种新学说么?因此,探讨理学的产生,应着眼于宋初的80年,而不应主要到隋末或唐末、乃至明末或清初去找原因。

第二,庶族地主不是理学产生的阶级基础。如果说理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庶族地主,侯外庐等先生也承认,庶族地主产生于隋末,盛于唐代,该阶级并在唐代已通过科举登上政治舞台。那么,为什么唐代与宋初都没有产生理学,非要等到北宋立国80年后才产生理学?庶族地主思想家们的思想会如此迟滞吗?事实上,北宋中期创立理学的思想家,如二程、司马光等,多为品级或豪族地主阶级,根本不是所谓的庶族地主。这一点,侯外庐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中有详细论证,认为:在宋代,真正代表庶族地主思想的是王安石的新学,而理学则是“世族豪贵显官”的思想。因为“北宋道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隶属于旧党,在政治上代表着品级性的豪族地主的利益。”

(5)

第三,农民起义的口号与理学的产生没有必然联系。既然农民起义的“均平”口号产生于唐代后期,那么,理学为什么要等到北宋立国的80年后才产生?二者在时间上难吻合。同时,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口号前期“偏重人身安全的保障”、后期“转而为财产平均”,也说不过去。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真正口号一直是直指封建政权,根本不是什么“偏重人身安全的保障”和“转而为财产平均”。如秦末陈涉首次起义就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6)黄巾起义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亦如此。

(7)而“人身安全的保障”、“财产平均”等,只不过是义军在起义过程中,争取民心的某些具体政策而已。

第四,民族矛盾尖锐也不能说明理学的产生。中国古代一直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矛盾一直较尖锐,如春秋战国、南北朝等时期。而且,南北朝时期民族矛盾的尖锐程度一点不亚于宋、明时期,为什么南北朝时期没产生理学,偏北宋产生了理学?尤其是,北宋中期在理学先生们创立理学时,当时的民族矛盾并不尖锐,而是处于平缓时期。王安石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8)即可为证。怎么能说理学是在民族矛盾尖锐时期产生的呢?

第二,“佛学与道教思想的渗透”亦然。佛学与道教思想对儒经的渗透,不是宋代特有的现象,早在汉末至唐代,这种渗透关系就一直存在。将“佛学与道教思想的渗透”作为理学产生的一个思想根源,不妥。而且,理学先生们基本都排佛、道,标榜自己是纯儒。

第三,宋、明在数学、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上的发展与理学的产生亦无关。要知道,理学的创立者们,都不关注科学。即使是后来的一些理学先生如邵雍,最精通的是数术,而数术非科学。特别是,在理学先生们创立理学时,侯外庐等先生所说的《梦溪笔谈》、《营造法式》、《洗冤录》、《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都未问世。如其中最早的两部著作《梦溪笔谈》和《营造法式》,前者成书的时间约在公元1090年左右,后者成书的时间约在公元1100年;而北宋三先生创立理学,则在公元1040年左右。它们怎么能做为理学产生的科学基础呢?更有甚者,宋、明时期的科学家基本上都是反理学的!当时,对理学的产生具有决定影响作用的著作是陈抟道士的《无极图》,但《无极图》不是科学文献,侯外庐等先生对此只字未敢提。

既然理学产生于北宋立国的80年后,那么探讨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就应主要着眼于这80年。

第三,兵变与农民起义频繁。北宋立国80年,大的兵变和农民起义不下十次:如公元963年“汪端起义”,公元982年“刘法定起义”,公元985年“张绍伦起义”,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顺起义”,公元996年“宋斌起义”,公元997年“刘盱起义”,公元999年“王均领导的士兵起义”,公元1001年“刘用起义”、“王寿长起义”,公元1017年“陈进起义”,公元1033年“亭户(盐民)起义”等。士兵起义,多因军官腐败;农民起义则要求平均土地;盐民起义,则由于对北宋经济政策的不满。

(18)应当说,兵变和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但像北宋在立国前期就如此频繁,还是绝无仅有的。

第四,上层统治者极度荒淫。宋从“杯酒释兵权”起,赵匡胤就告诉被释去兵权的将领:多买良田美妾,歌舞天年。赵光义的儿子益王的假山,极其华丽,当时就有人指出这是农民膏脂堆成的“血山”。

(19)上行下效,其他官僚也竞营豪宅,建亭榭园林,广蓄歌儿舞女。武将甚至以脔割奴婢为乐。尤其“澶渊之盟”后,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宋还大兴土木,修建“玉清昭应宫”等,以粉饰太平。

第五,“三冗”问题严重。何谓“三冗”?当时宋祁在上疏中说:“天下有定官,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多而无数,三冗也。”

(20)也有人认为,三冗指冗兵、冗官、冗费。不管怎么说,冗官、冗兵、冗僧道,自然就产生冗费。“三冗”问题已成为北宋初期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所没有的。

第三,思想禁锢。宋初统治者一面倡导读书,另一面又不断搞思想禁锢。如太祖于公元972年两次禁书,第一次禁私藏玄像器物、天文、图谶、七曜历、太

一、雷公、六壬遁甲等,有上书者送官,后又禁释、道私习天文、地理。太宗禁投匿名书告人罪,及作妖言诽谤惑众者,严捕之置于法。真宗再次申严私藏天文、兵法之禁,星算术数人,所在皆部送赴阙。仁宗时,则禁民间结社、祠岳、渎神,私置刀楯旗旛之属等。

这才是理学产生的真实的政治和学术思想条件。

注:

(4)《宋元学案》第二卷。

(6)《史记·陈涉世家》。

(11)《临川先生文集》第十三卷。

(19)司马光:《涑水纪闻》第二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论文   哲学论文   哲学其它   理学   道教   农民起义   佛学   北宋   地主   尖锐   公元   矛盾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