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戏剧教育专业中的小说改编教学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戏剧对于人类的心灵有净化的作用。所谓净化,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升华。戏剧是美育的重要形式,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功利的性质,戏剧不是以利益交换的方式凝聚人心的。戏剧对人的心灵有陶冶、净化的作用。戏剧是正能量的一种体现,将人类精神升华为友谊、博爱、自由,这些都是戏剧及戏剧教育的任务使学生通过群体性的扮演、对角色深刻的体会、对动作和人物的融合,领会美的内核。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专业汲取了多年丰富的戏剧教学经验,博采众长,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教学模式。该专业为本科四年制教学,教学内容包括表演基础训练、表演片断(小说改编)与事件小品、表演片断(剧本)与视觉艺术作品舞台呈现、剧本片断与文学片断改编/戏剧教育课外实践、多种流派戏剧创作实践/戏剧教育课外实践、原创(及改编)作品演剧创作等教学内容。

小说改编是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该课程是让学生从著名文学作品中选取创作素材,在对完整的小说作品解读后进行改编,是以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发生的事件、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等为基础,改编成适合戏剧舞台表现的表演练习,使之以戏剧演出的形式在舞台上呈现。小说改编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对小说作品进行改编,学习怎样将他人的、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即将叙事散文转化为行动的语言,在原著所提供的文学材料的基础上虚构、提炼、组织和丰富规定情境,构成矛盾冲突,并在自己虚构的规定情境中真正有机地行动,从自我出发表现出角色行动的逻辑,以及创造出具有较为鲜明性格特征的角色形象。应该说,对戏剧本质的了解也是小说改编课程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学习,应对戏剧的本质、戏剧性、戏剧的创作规律、戏剧教育和舞台演出的限制等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一、小说改编的条件

(一)要对原著小说作品有足够的兴趣

要想改编好作品,学生首先要对原著小说有足够的兴趣,对作品的主题有所感悟,并有表达作品主题的创作欲望。兴趣是个体对于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与情绪。每个人都会对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关注和积极的探索。如演员对表演艺术感兴趣,就会对各种戏剧、影视剧等进行认真的观赏、评点,对好的作品进行反复研究。兴趣不只是对事物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人获得了相关方面的知识或参与活动而感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演员对表演感兴趣,就会主动、积极地寻找机会参加排练和演出,而且在演出时感到愉悦、放松,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当然,学生的兴趣还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在选择作品时需要教师把关,以选择那些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真实、生动,有一定思想内涵高度的作品。如知名作家高满堂的小说《家有九凤》,讲述了一个家有九个女儿的普通人家的故事。孤寡而要强的初老太太,经历20年的风风雨雨,含辛茹苦地将九个女儿养育成人。原著小说除了温馨感人的亲情之外,也融入了时代的变迁,以20世纪70至90年代为时代背景,带有浓郁的怀旧色彩,反映出大时代变迁的历史内涵。《家有九凤》是一部形式可观、内容深刻的作品。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尽量选择这种优秀的小说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学生的爱好与欣赏水平也不同,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对优秀的小说作品建立浓厚的兴趣,并通过分析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等,使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产生创作欲望。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生活和行为有巨大的影响。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取相关知识,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它可以使人的思维得到开发,眼界得到开阔,并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创作欲望是演员职业素养的组成部分,它是演员本能的一种释放形式,构成了表演行为最内在与基本的根据与必要条件。通过创作欲望或多或少的满足,演员作为创作主体,把握着创作客体,与创作客体取得统一,从而获得艺术创作的快感。

(二)要对原著小说作品有准确的理解

1.掌握小说与戏剧剧本的异同

小说与戏剧剧本有一些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二者都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都要讲述故事。小说的故事因素和戏剧最为接近,并且都有人物、行动和语言。同时,小说与戏剧剧本是不同的文学体裁,两者有着鲜明的区别。第一,虽然二者都要讲故事,但是讲故事的方式不一样。小说作品是用丰富、细腻的文字讲述故事,通过文字表达作者的思想,实现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戏剧作品则需要通过演员的表演将故事传达给观众。观众需要通过演员表演中的动作、台词、神情等相对客观而具体的舞台行动,了解剧本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思想。基于此,演员对剧本的理解程度会制约观众对剧本的理解。第二,小说有丰富、细腻的对人物情绪、环境等客观存在的主观文字描述,而剧本中人物的感情则需要靠演员客观、具体的表演进行交代。第三,对于人物内心的描述,小说要比剧本更加细腻,这是由二者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所决定的。第四,小说与戏剧的欣赏条件不同,也就是说受众选择欣赏作品的时间、地点的自由度不同。小说作品可以反复阅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戏剧作品的欣赏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常常是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多人共同观赏。第五,叙述者的人称不同,在视点的控制上也不同。小说作者一般以旁观者的角度叙述故事。而剧本的作者一般都会把自己放在剧本的具体情境中来体会人物的即时感受。第六,一般而言,小说作品提供的信息要比剧本更加丰富。小说作品需要靠庞大的信息量引起读者的共鸣。而剧本本身的信息量可能相对不足,但可以靠演员对作品的诠释得以弥补。

小说作品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其适合于戏剧教育专业教学,但学生在学习时并不能因此而忽视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小说与剧本各自的特点,要考虑到如何将小说对故事的叙述、对人物的刻画描写,特别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以及小说作者的观点等转化为舞台行动,使之适应戏剧舞台表现的要求。

2.深刻体会小说作品内容的丰富性

改编者应对小说作品内容进行详细的解读,这是由小说作品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决定的。小说作品以文学形象表现社会、反映人生,而形象的内涵是多义、丰富的。演员的性格、学养、阅历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形象产生的不同联想、感悟,正是小说作品改编为戏剧作品的价值所在。人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阅读同一部小说作品会有不同感受,或者有新的感悟,或者改变原来的理解,或者使原来概念化的理解具体化,或者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多重的解读。作家进行小说创作是为了说明某个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借形象的塑造来宣传或反对某种思想。也就是说,小说作品一经产生,就有了客观的规定性主题。人们在阅读和鉴赏的时候,会以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或生活画面为基础,会受到作品规定性主题的制约,而不会脱离作品所提供的艺术形象进行天马行空、漫无边际的想象。但另一方面,任何小说作品一经问世,就成了一种客观存在,人们对其进行理解和鉴赏的过程,是在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的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在小说改编中,每个演员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进行思考,从而使自己塑造的形象和表达出的对主题的理解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即使对同一部作品,由于演员自身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有了新的发展,心境有了变化,再次进行创作的时候也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从而有新的创作表现形式。文学能够反映时代的精神,读者通过阅读可以直视人生,透视社会各种现象。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作为源泉,只能是没有内容、只有骨架的空白文字。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文字中,能够使读者体会作品中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精神境界。戏剧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对小说作品中这些深层内涵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将其更好地改编成戏剧作品。

(三)要明确作品的人物关系

梳理清楚作品中人物的关系脉络,也是加深对小说作品理解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改编的顺利进行。如《平凡的世界》是知名作家路遥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小说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为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深刻展现了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各种情绪纷繁交织,令人荡气回肠。小说中的人物众多,形象鲜明。孙玉厚一家有多年卧病在床的老祖母;长女孙兰花嫁到临村罐子村,女婿王满银不务农事,土地承包后,长年在外闲逛;长子孙少安,小学毕业,一队队长,文革结束后改行成为砖窑老板,妻贺秀莲是山西人,与父母分家后,孙少安一家迁至金家湾;次子孙少平(小说主人公),高中毕业;小女孙兰香,1981年考入北方工业大学。田福堂一家:田福堂,双水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女儿田润叶,孙少安青梅竹马的好友,高中毕业后在原西县城教书,后调至黄原地区团委工作;儿子田润生,高中毕业,后与孙少平的同学郝红梅成婚。孙玉亭一家:孙玉亭是孙玉厚之弟,双水村大队党支部委员、农田基建队长、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主任;妻贺凤英,大队妇女主任;三个女儿中的长女孙卫红,后与金强结婚。田海民一家:田海民,大队会计、党支部委员;妻银花。看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每个人物形象都有其必要的功能,人物形象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关键因素决定着人物形象的言行并影响着其性格。小说改编只有准确地把握人物关系,才能突出人物性格。

(四)对作品的主题与立意要有清楚的认识

立意与主题密不可分,它是建立在主题之上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立意是小说作品的重要因素,它必定会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立意虽然不是小说作品思想内容的全部,但它是小说作品的核心和形象体系的灵魂。小说作品无论篇幅长短,都可能出现多种主题,这是由现实生活的庞然杂陈、矛盾众多所决定的。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小说的读者,由于受人生阅历和知识构成的局限,他们在写作或欣赏小说作品的过程中,对作品所描写的生活画面中的思想内涵未必有非常明确的认识,这就需要改编者认真分析,解析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发现其深刻的思想意义。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对英国戏剧大师威廉莎士比亚作品的高度评价。在戏剧教育专业小说改编课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改编时首先要有立意,即确立艺术构思,形成审美认识,然后再通过各种手段表现出这种审美认识;还要有明确的创作主题,然后才能进行具体的构思,从而完成小说改编任务。

小说的主题一般是展现某种社会现状和社会风貌,以及个体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关系。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的目的,也是作品的价值体现。如人民艺术家老舍创作的小说《骆驼祥子》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祥子的悲剧中主要体现了社会批判,包括国民性批判的内涵。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含有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老舍试图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城市中的人性污浊,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的伤害表现出深深的忧虑。这类探索现代文明病源的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非常独特。

二、改编小说中应注意的问题

小说改编教学为剧本片段教学和学生塑造人物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能够让学生养成经常读书的习惯。面对丰富的小说作品材料,改编时应该如何取舍,如何组织结构,以及如何表达原著的主题呢? 改编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第一,在对完整作品解读的基础上,要准确地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无论怎样改编,有一条原则要始终坚持作品的主题思想不能改变,否则就不称其为改编,而是新的创作了。在把握这条原则的前提下,改编后的表演练习一定要有生活根据、有道理、合乎逻辑,而且要有艺术倾向,也要有一定的思想性。第二,注意人物的选择,尤其是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人物的选择很重要,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二度创作,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那些与自己气质条件比较接近的、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要重视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表演是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的过程,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学生要学会塑造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而不流于一般化的处理。第三,选择有人物性格的语言。人物的性格在语言上有鲜明的反映,不同性格的人在面对同一件事时会有不同的想法。即使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语调、节奏、气息等方面都有所区别。第四,选择适合的事件和线索。要注意选择那些易于展开尖锐矛盾冲突的事件,让人物在冲突中行动。改编时,应把小说中较分散的情节和人物集中起来,造成强烈的效果。由于舞台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思想,需要选择那些较集中的事件。所谓集中,包括场景的集中、人物的集中、时间的集中等。通过小说改编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舞台事件选择与驾驭的能力。

另外,在对剧本主题思想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要捋出贯穿全剧的主要人物的行动线索。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创造出具有较为浓厚的生活气息与鲜明性格特征的角色形象。舞台上最终出现鲜活的人物形象,是小说改编学习的目的。改编后的表演练习的时间不易过长或过短,要长于观察生活的练习时间,但比剧本片断练习时间短,一般情况下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为宜,这个时间比较适合刚开始练习人物形象创作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论文   艺术论文   电视电影   戏剧   剧本   人物形象   思想   人物   小说作品   作品   主题   学生   专业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