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科技事业的思想和政策

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延安时期,各根据地处于反抗民族侵略战争后方腹地和防范国民党顽固派封锁绞杀的地理历史时空中,政治、经济、军事上面临诸多困难。可以说,此阶段发展科技事业所需的外部条件非常恶劣。但中共中央从抗战统一战线和敌后根据地建设的需要出发,高度重视特殊历史环境下的科技发展。

一、党内高层重视特殊历史环境中的科技事业发展

延安时期,毛泽东曾说,自然科学非常好,它能解决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生活问题。他还从哲学视角分析指出,同掌握社会科学可以分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迁,进行改造社会的革命建设活动获取人类自由一样。人类要在自然界中获得应有的自由,就需充分了解自然,改造自然。1941年4月下旬中央根据毛泽东根据地应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做出《关于党员参加经济和技术工作的决定》,强调了全体党员应向党内外一切拥有科学技术知识的专家学习。

此外,朱德根据抗战国内科技人才避难流散和根据地急需科技人才的现实需要,代表全党热诚号召和欢迎边区以外的工程师和各种专家以及熟练工人及学徒大批来边区工作。陈云指出,研究自然科学既可以提高生产力,也可改善边区人民生活,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尊重和重视自然科学的党。他号召自然科学工作者怀有创新奋斗的精神,下定决心投身于自然科学研究中去,为事关民族解放的抗日大业和边区根据地建设贡献力量。

二、中共延安时期科技政策的具体制定和推行办法

为加速推进陕甘宁根据地科学文化事业发展,我党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发展观为正确思想指导和行动方针,细化制定并实施了促进科技发展的一系列具体政策和举措。

第一,科技发展,教育先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发展边区教育事业。中共中央在延安经济条件比较艰苦的条件下,陆续创办了各类各级的学校培养属于人民,服务人民的科技人才。1937年9月,陕北公学正式创立。1940年中国医科大学成立。随后,抗日军政大学、延安自然科学院、延安大学、边区农业学校等也开始为根据地培养科技人才。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还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在职教育。抗战期间,根据地新办中小学近千余所,各工矿厂内的职工需要坚持每天2小时结合本职工作的组织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党为中国科技事业的长远发展打牢基础的同时,迅速普及和提高根据地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也培养出了一批工人出身的技师和工程专家。

第二,广募人才,合理使用。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和边区各级政府将广泛招募人才和自力更生培养人才相结合,扩大边区科技人才的来源途径。同时,有计划地将懂科技的知识分子调配到合适的技术研究与实践岗位上,将来自全国各地投奔根据地的知识分子都派遣到科教文卫部门去工作。工作上不以政治认识高低为根本标准,侧重看重人才的知识技术水平和实践工作能力。放手大胆地使用值得信赖的科技人才,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使其能更好地发挥其技术专长服务于敌后根据地建设和抗日统一大业。

第三,制定政策,激励人才。为激励科技人才服务根据地建设,中国共产党为在延安边区工作的科学技术人才制定并落实兑现了一系列优惠激励政策。比如,大胆提拔既懂科技又懂管理的人员承担科技事业的领导工作。对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科技人员,在一定范围内尊重他们的政治选择,为其创造相对宽松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在鼓励科技人员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生活上各级党组织给予科技人员大量特殊照顾,提供相对优厚的物质待遇。设置奖励奖金,调动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激励他们从事发明创造活动。

三、延安时期科技事业建设与发展获取成绩的总结

第一,创办延安自然科学院。1939年5月,为提高陕甘宁根据地生产力,保障边区人民正常生活的物资需求以及满足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的需求。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建自然科学院,直接归属中央财经部管理。1940年初,在此基础上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正式成立,该研究会成立的核心目的是要科学合理地掌握和运用自然科学技术,使其成为民族抗战的宝贵力量,有效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配合抗战。

第二,促進边区工农业生产。起初,延安边区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机械设备和原材料极度匮乏,技术工艺粗糙简单,工业品生产十分艰难。在毛泽东同志和中共中央的号召下,根据地科研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加强自然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实践探索,攻克了工业发展面临的许多技术瓶颈,取得了众多出色的业绩。有效地推动了革命根据地的工业发展。至抗战胜利前夕,陕甘宁根据地工业的发展规模在量上有数十倍的扩张,生产技术水平含量也有质的飞跃,边区整体工业生产体系初现。其间通过广大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活动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其迅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解决了边区建设和军事战备的急需,为夺取全面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物力保障。在农业生产方面,科学技术人员加强创新研究与实践摸索,发明并推广了一系列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更新了过去简陋落后的农业生产工具设备,大量兴修水利工程,积极培育推广优良品种,加大对农业病虫害的防治研究力度,科学合理高效的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等。使得边区的粮食产量增产幅度接近20%,有效解决敌后根据地粮食基本供给问题。

第三,改善根据地人民生活。党中央号召边区广大科技工作者响应毛泽东同志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将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应用到边区劳动生产实践上去,数年之间,在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贫瘠的革命边区创建出纺织厂、冶炼厂、皮革厂、棉被厂、火柴厂、造纸厂、肥皂厂、玻璃厂、制鞋厂及基本化学用品工厂等近150所,产品广泛覆盖边区人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纸质用品、棉被战服、毛巾肥皂、玻璃火柴、鞋袜衣帽等轻工业用品。在深陷民族抗战,自然资源匮乏,环境恶劣并遭受经济封锁和军事围攻的诸多不利条件下,各革命根据地建设能够取得改善人民生活的重大成绩与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及正确地制定方针政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科技事业的经验与启示

事实上,延安时期,我党在发展科技事业的战略政策制定和执行上虽然处于初步探索时期,但依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效。延安时期,科技事业发展不但为建国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且对我国现在推行的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也有一定的借鉴启示价值。

第一,结合具体国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科技发展战略制定与执行的理论渊源和行动原则。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工具的更新换代,提升了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物质的属性功能的认识,深化了人类对自然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控。这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延安时期,我党用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全面武装全党,并紧密结合民族抗战的现实需要将其与边区的实际状况相结合,确立了一系列的科技发展战略和举措,为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科技文化建设事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所形成独具特色的科技思想理论成果,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将科学技术研究与民族抗战国防需求相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必须有效服务于抗战救国之大业。边区各级党和政府反复强调指出,科学技术工作是革命抗战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作为革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直面最紧迫的现实需求,服务于民族抗日之大计。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力争用自然科学的力量来化解持久抗战进程中军事武器以及原料物资上的严重匮乏,例如面对抗战形势的逐步严峻化和国民党顽固派的严密经济物资封锁,各革命根据地普遍缺少军火等战备物资,广大科技工作者临时搭建的木棚里开办工厂,自行研制硫酸、硝酸,合成研制出威力各异的弹药和爆破设备,供应战斗之急需。可以说,将科学技术研究与民族抗战国防需求相结合,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结合现实需要发展科技事业的一条宝贵经验。

第三,将科学技术研究与边区群众劳动生产相结合。早在1944年5月底延安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朱德同志就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响应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的意见,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多多学习科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多多参加生产工作,在实践中动手摸索研究,在生产中学习,学理工科的要多进工厂,学农科的要多下农场,学医学的要多入战地医院病房。反对根据地科研人员将过去已有的科学技术知识,机械僵化地套用到边区落后的现实生产生活中,强调科技工作者在某些问题上要甘拜劳动群众为师,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結合实际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科学技术研究不与边区群众劳动生产实践相结合,就很有可能陷入务虚空谈之境。至1944年抗战结束前夕,在各根据地工农业基础基本建立,技术骨干基本形成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又提出争取工农业产品全部自给的任务。此时,边区生产的粮食食盐、牙粉肥皂、香烟火柴、衣物鞋帽等群众生活物资都能自给。可以说,延安时期将科学技术研究与边区群众劳动生产相结合,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论文   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   延安   中国共产党   时期   中共中央   边区   科技   科技人才   根据地   事业   自然   思想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