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韩非子的人性管理思想

1、首页2、韩非子的人性管理思想

广大朋友们,关于“简析韩非子的人性管理思想”是由品学网论文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一. 韩非子的人性管理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儒家强调人的地位,主张以礼教伦常治国。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并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其对人性的根本看法都是以假设人性先天具有道德,也就是善恶性为前提,并由此产生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儒家看来,君主要德才兼备,而臣子要在其位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不能逾越其位。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宪问》)等很好的诠释了这点。而韩非子所处之时正是诸侯列国纷争,时局十分动荡。因此其虽师承荀子,但他主张与孟子根本对立的性恶论,正所谓:“夫卖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易钱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耕耘者,尽巧而正畦陌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云也。此其养功力,有父子之泽矣,而心调于用者,皆挟自为心也。”(《韩非子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认为人天生就是自利的。他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矣。……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韩非子子•八经》)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春秋战国,韩非子提出君主要治理好天下,首先必须要掌握好人的性情趋向,并利用这种人性特点制定出强有力的法治制度,而臣下也必须遵纪守法。在韩非子眼里,人生来就是好利恶害的,一切人际关系的活动都有着背后的目的—自利,即使是父子,夫妻关系也是如此。韩非子在《备内》中就指出:“故后妃夫人太子之党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则势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韩非子认为夫妻之情是自为自利,只要是有利于自己,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相处甚欢;相反,如果是危害到自己的利益,那么,即使是夫妻也是可以成为敌人。

综前所述,韩非子认为人做事都是被利益以及对物质的欲望所驱使,那么就可以对人的这一特性加以利用,以便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这为韩非子的人性管理思想的形成提供必然性的基础。也就是说,韩非子的管理认识论是基于对管理对象的人性趋向充分掌握,并由此设计出一套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管理方法,奖赏结合,已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因此赏罚被看作是君主管理臣下的方法,由此提出:“明主所导致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韩非子子•二柄》)

韩非子认为君主要想使用有才能有功劳的人,就要给他们丰厚的俸禄以及适当的职位,这样有才能的人就会有动力并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到“官贤者量其能,赋禄者称其功。是以贤者不能诬能以事其主,有功者乐进其业,故事成功立。”臣民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会发挥自己的才能,不会选择放弃也不会选择懈怠,这样国家也有了贤能的人才,为其不断发展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有才能的臣民也不会因为贵贱而不能发挥自己的所长。虽然我们反对将人的本性界定为自利,但不可否认,人性中的确存在着自利的因素,承认这一现实,意味着承认人们要求自己正当利益的愿望是合理的,同时也意味着承认人们在实现利益的权利上是平等的。这就是说,个人在主张自己利益的同时,必须认同别人的利益;个人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必须同时满足别人的愿意。这样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加强君主的统治能力,使得群臣各居其位,各谋其职。

韩非子认为君主对于触犯法令的必须严刑重罚,因为轻刑不会对臣民其警示作用,只有重罚才能使臣民检点自己的行为,远离犯罪。他说:“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古至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没有所恶,以防其奸。”(《韩非子子•奸劫弑臣》)可以看出韩非子主张重罚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施人重罚,而是希望通过重罚以使臣民不敢犯罪,以起到警示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论文   哲学论文   中国哲学   韩非子   儒家   论语   人性   目的   严刑   臣民   重罚   君主   利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