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个性化学习研究

《美术课程标准》对小学美术课程学习领域给出了科学而富有逻辑性的层次划分,这样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对学生的美术语言也有了较为全面的统筹和分配,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意义。

二、个性化美术课程学习领域的实施

美术教学活动方式应该是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编者制定的学习方式,筛选适合学生的美术学习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成为美术学习活动的实施者和参与者。

1.基础课程领域

这里的基础是指底线,即小学阶段美术学习的应知、应会。因此,教师不应拘泥于划分过程中形式与逻辑的严谨,而要注重实效与易操作性,将造型与表现的基本要素分解在每一节具体的绘画课中,分年级逐步提升,为学生美术学习打下学科属性的技能基础。如教材中《色彩的明度渐变》《点线面》《黑白灰》等内容都是基础性的美术素养学习,如果能得到进一步的年段分解,更能促进学生美术学习基础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也可将绘画中表现的对象进行归类,如将不同的动物、植物、静物、景物、人物等进行汇编,能够使学生掌握多种绘画题材的表现方法,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为后期创作提供形象支撑。基础型课程的确立,保证了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最基础性的技能训练和表现体验。

2.创作课程领域

在掌握不同美术基础的过程中,分年段推进实施目标与内容,需要及时进行创作练习,以达到巩固和发展的目的。每一次创作都是学生的全面展示,通过创作让作品互相对话、碰撞和影响,展现学生创造力的同时,达到学和不学不一样的效果。同时,创作的主题需要不断更新,所以教师应选择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题材,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命题作画,使作品慢慢成为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放飞。如教学《风》一课时,造型的目标难以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比较模糊,更没有明确的知识点,这样的创作需要进行基础性学习,更需要构思和想象,这也让学生的创作空间更自由和宽广,教学实施起来也较为个性化。

3.拓展课程领域

美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媒体网络与手机的普及发展,让美术学习活动不再是生活的拓展与延伸,而是成了生活中最美的一部分。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更应该加强这种契合课程的学习设置,在具体实际应用中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如班级板报的绘制、校园活动的海报设计、校园文化的创意征集、集体活动的宣传策划、节日活动的道具制作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美术活动的舞台。拓展型课程更体现出综合性,成为实践活动的归属。这里的综合囊括了多种整合,既有美术课程内知识点与工具材料、表现方法的融合,又有不同学科间的知识综合,还是学生品格发展与核心素养的综合。这样的综合课程,体现出培养美术素养的重要性,能够结合地方和学校特色来开展课程的设置。拓展型课程,延伸的不仅仅是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更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与素养。

总之,美术学习领域的划分要结合学生学习美术的认知规律,提升学习活动的趣味性,加强知识体系与学生发展的契合研究,让美术课程的学习领域划分朝着更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道路上行进,使美术学习回归到儿童喜欢的活动中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论文   艺术论文   美术艺术   明度   美术   基础性   素养   核心   领域   课程   方式   基础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