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中《秋月》的难点讨论

《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是谭盾先生1978年创作的一首钢琴组曲,有八首独立的乐曲组成,第一首《秋月》的创作具有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特征,乐曲充满梦幻的色彩使听者耳目一新。乐曲中运用了五声调式及丰富的和声、旋律层次来表现他的思乡情绪。《秋月》的结构的精致简短、标题的生动鲜明、演奏技巧多样性,需要演奏者对演奏技法进行综合运用。《秋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乐曲中有对民族乐器筝的音色的模仿,同时借鉴钢琴独特的音域与音色优点,中西合璧,其音乐意境也是对长期接受西方演奏技巧风格方法上的学习者们,是一种补充,更是一种挑战。

因此,作为一名钢琴教师,结合自身的演奏体会对作品《秋月》的演奏方式方法、音乐意境进行探索,使自己在弹奏中能更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作品,提高对作品音乐形象的塑造。

一、作曲家、作品简介

(一)作曲家谭盾

谭盾于 1957 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85 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在校期间其音乐才能就倍受关注,还被称为学校的四大才子之一。作为东方之骄子的谭盾,如旗帜一般引领着同代作曲家及当前中国音乐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前进方向。他的创作时时闪烁出人类生存的的忧患意识、保护文化遗产民族意识和时尚生活现代意识,充分表现出作曲家本人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以及作曲家所具有的艺术责任感。

(二)作品简介

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创作于1978年,是谭盾从湖南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后的一首作品。在谈及这首作品时,谭盾说:那时,我在拼命学习西方古典和现代音乐的同时,又很想家。舍不得儿时的那些伴我长大的民谣和记忆。于是我写了我的第一部钢琴作品,像是我思乡的日记。1正如作者所说,作者用钢琴将自己家乡描绘成一幅幅形象鲜明、简短的水彩山水画卷,而每一幅作品都带有浓浓的乡情。这是由八首独立的钢琴小品构成,个个质感、简单、纯粹。如标题所说,每首都是一幅水彩画。八首作品分别是《秋月》《逗》《山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古葬》《云》《荒野》《流云》《荒》,其中前四首是根据民谣作为创作音乐元素改编而成,而本文所提及的《秋月》就在其中,民族音乐色彩浓厚。

二、《秋月》结构分析

(一)创作背景

《秋月》浓缩了作者对家乡的思乡情怀。《秋月》是八幅中的第一幅,它为后面作品中对孩子们的天真、悠扬的山歌、离别的悲痛等音乐篇章的回忆进行铺垫,像是营造一种氛围而引起作者的思乡情绪,也将听众带入作者回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乐曲标以Adagio con dolore悲痛、从容的,衬托了该曲的主题秋月。秋天,本就给人一种伤感,又有一轮孤月相伴,微风瑟瑟月光凄凉,为该曲的意境创作提供了绝佳的氛围。

(二)曲式结构

《秋月》是由引子和结尾两个散板与中间bE 羽、#F 羽两个乐段构成的单二部曲式。由两个乐段构成的单二部曲式较为常见,而加入两个散板结构的单二部曲式,是我国传统音乐素材中较为常用的技术手法,而散板结构在西方作曲中常用于引子或尾声。《秋月》是复乐段结构曲式。节拍:散板 4/4 散板引子,1 小节,散板,E 羽调式。A段E羽调式,由第一乐句长线条的旋律4小节,第二乐句跳音和下滑音的2小节组成B 段#F 羽调式,也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二乐句4小节。尾声,散拍子 E 羽调式,所采用的素材与引子相似。乐曲引子部分带有装饰音的几个和声,呈现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接下来,一连串三连音不断推动乐曲的发展,直到力度极强的下滑音,推出了乐曲的第一个小高潮。然后乐曲重回平静并缓慢地进入到了《秋月》的主题旋律A段(16小节)。A段则由左手演奏旋律,右手以六连音固定音型为旋律声部伴奏,右手的六连音如行云流水,增强了旋律的流动性,又月的朦胧带来微微清风。B段(712小节)移调为#F羽调式。A段的继续发展为B段,旋律依然在左手并且不断向低音区进行,最后由单音C-G过渡到E,与尾声部分形成自然的衔接。尾部继续用引子的素材,并大胆加入B-F不协和音程,使乐曲有了古色古香的味道,又不乏现代感。

三、《秋月》重点、难点分析

《秋月》是一首作者表达自己对家乡浓浓思念的音乐作品,所以在演奏《秋月》这首作品过程中,要运用适当演奏技巧,将作者想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体现出来,才是一名好的演奏者需要准确把握的。本章节将结合自己在演奏中所遇到的困难,作为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

(一)装饰音的演奏分析

1.装饰音的意境把握

《秋月》中含有大量的装饰音,其中以模仿古筝的历音也就是我们说的滑音居多,且在演奏中不好把握,所以将装饰音历音作为重点,进行探索分析。在《秋月》的引子左手中音位置,出现了ЬG、ЬE、ЬD、ЬB的十六分音符连续下行的装饰音,正是作者对乐器古筝连续拨弦的模仿,就是我们常说的滑音也叫历音,作者利用模仿古筝历音,塑造了秋夜中月光的孤独和朦胧。这需要使演奏者在钢琴上演奏时将音色演奏的具有古风韵味,片刻间要将听众带进了作者悠远、空灵的回忆世界中,为乐曲秋月的高潮表达做好了铺垫。同样在《秋月》的尾部,低音区出现了连续四个十六分下行音符的装饰音和左手的一个逆琶音和弦,也是模仿了古筝双手琶音的演奏方法,给人的听觉上像是低音区连续下行的七个音,一气呵成,完美的完成了整个作品。

2.装饰音的演奏方法

右手模仿了古筝的历音,左手用短倚音来模仿其指法中的滑音,不论是左手还是右手,装饰音不仅要弹奏的轻柔、深沉,同时也不能使音虚掉,所以想要将这些装饰音弹出流畅、圆润、深沉的音色,那么,在弹奏时,仅依靠手指的力量会容易使音失去控制,所以还需要小臂的带动。具体地说,我们需要将手指和手臂势为一个整体,让自己气息沉下来,呼吸与气息一致像叹气一样,小臂的力量则通过手腕传送到指尖,而右手采用低触键的演奏方法,下键的时候利用手指一关节向前推送,并利用手腕的带动使音与音之间有了内在的联系,同时保持最大的连贯性,这样弹奏出来的装饰音不仅明亮、飘渺,又与旋律氛围融为一体,使整体音响达到最佳效果。

(二)散板意境的把握

《秋月》借用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将其音响效果在钢琴这件西方乐器当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本身中国传统音乐的记谱对指法、演奏方法和音高都有明确的标记,但在节拍方面却有拍可无定值这一说法,古人认为,乐曲的节奏是按乐曲的风格、演奏者的情绪及表达的需要自己决定的,它给演奏者留下了极大的创造余地,因此钢琴曲《秋月》的节奏也十分自由随意。

1.引子部分

在引子中没有小节线的限制,是演奏者最大的自由,但是乐曲的旋律还是存在的,需要演奏者按照自己的艺术造诣和对乐曲的体会去演奏,去抒发内心的感受并进行二度创作。不拘泥于节奏,让音乐在韵律间不断地如流水般的行走,使乐曲的处理更符合我国那种古曲的风格。在引子部分要恰当的使用踏板,不仅增强旋律的线条而且将乐曲的氛围铺垫的很好,开篇ppp的力度制造出悠扬、寂静的气氛,四个十六分音符加高音区的八度和弦采用一个踏板,同样的一个结构,此时的力度为pp,在力度上有了不同的变化,紧接着三连音的渐强不断的将乐曲推动,此为一长踏板。引子中第二句话大量使用二度的三连音以不断增强的力度向前发展,在力度上的变化与 A 段衔接描绘出一幅夜的幽静的画面。三连音演奏的音色既要清澈又要制造出朦胧的意境,三连音连续需要演奏时,一般标志着情绪的积累或者即将出现高潮,在柔情的音乐里出现,更加柔情伤感。

2这就要求演奏者触键不仅仅要快、轻,还要尽可能用自己的气息连奏。引子的最强处则分其为第三句话,其中四分音符继续模仿了古筝的历音,四分音符要利用大臂带动的力量有爆发力的弹奏,既不能将音弹死也不可声音过于坚硬而破坏引子的整体感觉,这样出来的声音不仅深厚而且集中。在引子部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延长记号的存在,要把时值保持够,让音在琴的音箱力得到充分的震动,使乐曲整个气氛得到充分的发挥。

2.结尾部分

尾声的散板部分,仍是重复引子的素材,节奏依然自由,乐曲通过A和B段的高潮也慢慢回到夜的平静。尾声低音部开始处带有装饰音的反向琶音依旧模仿了古筝历音的演奏手法,这一组音与引子不同的是要把整个手臂的力量都放下来用小指支撑,以较强的力度奏出E,这并给与E充分的时间让其振动共鸣,音色浑厚、深沉,让乐曲又由此为中心展开来,与开始的引子部分形成了对比。尾部的散板部分使用了很多延长音,同样也要合理的延长时值,时值得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整个音乐的情绪,从而破坏了前面大篇幅的铺垫,无法做到承前启后。最后的装饰音 PPPP的力度结束全曲,就需要指尖的控制,充分发挥对音响的想象,在自己心中先听到音乐的声音,巧妙的制造出淡淡的忧思情绪,仿佛音乐到此为止了,但却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三)旋律线条和层次的演奏方法

演奏者对旋律自然变化的感受,大概是赋予乐句生命力的最重要的方面。吟唱乐句,洞悉力的自然升降及时值上的细小变化,然后在自己的演奏中体现。3《秋月》A段和B段27 小节的主旋律线,主旋律音为:ЬE、ЬD、ЬB、ЬA、ЬG。而A 段与 B 段均由三十二分音符的六连音构成并且是由右手在伴奏,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使乐曲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就像云一般柔美。手指必须轻巧,仍然使用低触键的方式尽可能贴键,依靠手腕的带动,在手腕放松的带动下随着旋律线条进行手腕画圆运动,不仅增加了音的内在联系和流动性,也加强了旋律的动感。在力度上,手指要严格的控制和增减音乐的朦胧感,让观众感觉流水般云的声音,以这样的音响效果衬托左手的旋律。左手的主题线条较长,给人意境悠远,极富浪漫色彩,仿佛是远在他乡的游子在诉说自己的思乡情怀。

左手在演奏主旋律时,既不要长线条,又要保持音符之间内在的连贯性。重点是如何能保证左手旋律线条的连贯性:需要演奏者依靠身体力量的通透、气息下沉的连贯性。赵晓生曾说过:人的各种感官都要并用。视觉方面,眼要看见乐谱,看见键盘位置;听觉方面,耳朵要能在再尚未发出声音之前预先冥听到将要发出的声音;触觉方面,指尖对于键盘位置的敏锐转;直觉方面,大脑对结构对过程对动作的严密控制。4也就是说在演奏时,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在没有真正弹出之前就已经在脑海当中把旋律连接起来了,然后在让自己的气息和手臂的动作合为一体,方可达到音断而旋律线条不断的效果,从而使音乐更具韵味。存在于左手旋律上的倚音,要注意力量的转移,将力量转移到主音上,减少倚音瘸腿声音的出现,保证了音的圆润。第四小节第八小节第四和第八小节的旋律不断走向低音区,末尾的音虽然要以极弱的力度奏出,但是还要利用臂力,让指尖立住并勾住琴键,力量落下去,才能弹出悠远的感觉,就像是一声深沉的叹息。这一段的音乐起伏较大,呈现出一种若隐若现、光影交错的感觉。所以要特别注意把握旋律的起伏,让音乐的层次鲜明起来,突出音的飘渺之感。

在第五、六与九、十小节中,八分音符由弱渐强,将全身力量传到手臂,利用大臂带动小臂形成一种惯性,自然地将音乐推至最强处,通过对反向琶音开始变弱,音乐又回到了静谧的气氛当中。在演奏中,这三组琶音要注意的是力量的收与放。在这个短暂的渐弱过程中,要达到自然、圆润的听觉效果,需要每组琶音的力度要均匀,大脑要严格控制手指下键的力度,最后的力量集中落到低音,仔细的去听每一个音。

(四)和弦的演奏方法

1.五度叠置和弦

五度叠置和弦,就是在一个四度音程上叠加一个五度音程或是五度叠加四度,从而形成一种特殊和弦结构。而在《秋月》的引子部分的结尾处,就使用了五个连续上行的五度叠置和弦,给人的听觉效果十分和谐,随着和弦不断的升高,营造出月的清远、柔美的意境。通过和弦高、低音区的对比,和五度(四度)和弦的旋律性连续出现,不仅渲染了作者夜晚空望月思乡的静谧情怀,更是给听总了无限的想象的空间。

2.二度和弦

在《秋月》中不仅仅使用了五度叠置和弦,还使用了大量的二度结构的和弦,二度结构的和声,是以大、小二度音程为基础而形成的。在实际应用中,既可以是单独的二度音程,也可以是由二度音程叠合而成的各种和弦形式。在听觉上音色上,二度和弦具有金属质感。在乐曲调式中的二度结构和弦有别于于西方的是:它一对一对地出现。在乐曲散板引子部分就出现了连续大二度和弦,从高音区带动乐曲向中音区发展,通过其音域的变化,营造了月光的距离感,仿佛整个空间都被清冷的月光倾泻占领。

在《秋月》的演奏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装饰音的演奏、散板的演奏、和弦的演奏、旋律线条的把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而这仅仅是理论上的理解和解决,我们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解决这些难点,当然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巧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乐曲,将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论文   艺术论文   音乐   散板   装饰音   音区   演奏者   水彩画   小节   引子   乐曲   难点   和弦   旋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