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和谐

"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心理;培育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其中保持社会心理和谐是这个系统工程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我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并未带来预期的幸福感,不健康、不和谐的心理因素增多。和谐的社会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向心力,不和谐的社会心理带给社会的是离心力。建设和培育和谐的社会心理,凸显为重要的社会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其中保持社会心理和谐是这个系统工程的基础和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精典作家曾说过,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起点也是终点。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基本的治国理念,尊重人、关怀人、发展人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研究社会成员的心理状况,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什么是心理和谐

心理和谐是人的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态度和生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充满活力,内心体验积极,社会适应好,潜能得以发挥,实现社会功能有效发挥。心理和谐包括四重和谐。它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调统一;其次表现为人事心理和谐,即人在处理事情时的冷静,适度和乐观、善于“息事”;第三,表现为人际心理和谐,即人与人关系上的默契和融洽,善于“宁人”。第四,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心理和谐的人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坦诚地看待外部世界和自我内心世界,能够愉快地接纳自我,承认现实,欣赏美好的事物,而且能够大度平静地生活和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总之,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谐的集中表现。

二、心理不和谐的社会危害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从中获得了利益,享受更现代的生活方式,但并未带来预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和谐的社会心理向社会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向心力,不和谐的社会心理带给社会的是离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说道底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心理上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与社会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谐有着密切关系,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心理和谐是社会成员的美好追求。以人为本就不能不重视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问题。

心理不和谐、不健康不仅影响着心理不和谐者本人的幸福感,而且还会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伤害,从而影响社会和谐,这种影响力有时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

首先,心理不和谐者会导致心理疾病,甚至自毁生命。据报道,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负担中已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比艾滋病、肺痨疾病等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危害更大更深。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精神疾患率越来越高。而毗邻深圳的广州市居民心理完全健康者只占10%。人类的心灵深不可测,一旦扭曲,便平会给本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其次,心理不和谐者在受挫后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心理学家发现,攻击是受挫的继发行为。一个遭受挫折的人,容易做出某种攻击行为。攻击主要指向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制造挫折的人;二是与挫折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的人,迁怒于人,找出气筒便是如此;三是受挫者本人,自杀是其极端表现形式。这种在行为受挫后诱发的心理挫折尽管在一定条件下未会产生攻击性行为,但它却是产生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心理因素。事实上,社会上许多故意伤害他人和危害社会的攻击性事件就常常是由心理挫折这种心理不和谐状态所引起的。

第三,心理不和谐严重影响社会控制。社会控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外在的社会控制,主要依靠政府、军队、警察以及法律政策和各种规章制度。二是靠来自人的内心的控制,比如,道德、习俗、宗教和发自内心的自省,以及自我心理平衡。其中,后一种是更为有利的社会控制。自我心理平衡就是心理和谐,自我心理平衡能力差的人,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不能正确对待他人与社会,容易产生“道德逆反心理”,对社会道德要求具有盲目性、发泄性和排斥性,道德心理处于失衡状态,严重者还会出现“道德情感缺乏症”,即缺乏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荣誉感、耻辱感,甚至出现以非为是、以恶为善、以耻为荣的道德心理。

三、产生社会不和谐心理的原因分析

首先,主流价值的缺位导致的心理不和谐。计划经济时代,社会心理相对单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比较迅速,在一个时期内,公众对迅速发生的社会转型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社会生活,文化观念都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在某些方面出现了观念和信仰的“空白期”,实际上形成了主流价值观的缺位。人的心理在一番挣扎后很容易跌入实用主义的深渊。物质追求成为人的价值首选,甚至婚姻、家庭、宗教、教育、社会关系都功利化了。在茫然无助当中,人变得更加冷漠、缺乏诚信与尊重,缺失对他人的爱心和帮助,不和谐心理悄然而至。主流价值观的缺位,是产生不和谐心理的首要原因。

第二,财富分配的失衡。市场经济在发育过程中,不成熟的自发竞争机制必然带来财富分配的失衡。一时间假冒违劣商品充斥市场,人们纷纷下海涨经商,唯利是图、信任缺失,诚信危机、几番角逐后,有人欢喜有人忧,行业优势渐出水面,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价值趋向单一,理想信念困惑,极端情绪化心理出现,这些不和谐心理的形成都是由于财富分配带来的利益不均衡的矛盾内化在人的思想中导致的心态失衡。利益结构是社会结构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利益格局的巨大差异形成多元利益冲突会引起离心力,会产生牢骚、消沉、怨愤的心态。这种不和谐心理是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受到的心理冲击。如果多元利益能快速地归到合理的档位,这些不和谐心态会被效率和竞争带来的和谐心态所取代。

第三,社会分化带来心理的不和谐。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打乱重来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也是造成心理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所导致的社会分化与不平虽然也曾引起了很大的心理失落和与不满,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分层正在形成之中,社会流动机会多、渠道广,与希望相伴的失望或多或少容易被淡化、缓解。而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阶层表面化、定型化,阶层门槛越来越高,社会流动速度降低,机会变少,流动的成本加大后,对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影响才显得更为严重。由此而致的社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建立在社会比交基础之上由利益分配不公所导致的相对剥夺感;改变自身处境、达成向上社会流动的乏力感与心理无助感;权力与利益受损引发的躁动与无奈;缺乏话语权力与表达机制的压抑与郁闷;社会抗争过程中的非理性与不合作行为等等。这些不和谐心理急需疏导与淡化。

四、建设和培育和谐社会心理的路径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怎样建设和培育和谐的社会心理,笔者认为,有以下路径: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推进改革进程,尽可能减少改革阵痛,减少社会成员负性事件发生的几率,增大社会成员获得利益的预期。

第二,在通过制度创新设计解决发展问题时,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让以人为本的观念渗透到各项政策和制度当中。

第三,培育和深化主流价值观念,加强具有时代性、科学性,民族性的和谐文化的导向功能,建立文化教育、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心理研究和教育体系,用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完善文化建设,对人的心理健康进行培养教育。

参考文献:

[1] 于连发.群体心理保健当和谐社会.

[2] 黄平.从“中国特色”走向“小康”与“和谐”.

[3] 邓伟志.解读和谐社会的“二十八个字”.

[4] 刘澍晔,刘燕华.心理和谐100岁.

[5] 蔺洪柏.心理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心理学   和谐   心理   离心力   社会心理   和谐社会   挫折   道德   利益   成员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