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认知

一个人在少年时代与什么样的读物相遇,很可能决定他一生的品质和方向。在我们这个时代,缺的也许不是少儿读物,缺的是真正能从孩子出发并给孩子打开文明视野的读物,只有这样的读物才能引导孩子逐渐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健全的人。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不同于成年人,他们的天性还没有被污染,他们有着更为单纯的内心,他们用稚嫩而天真的心灵感受着宇宙万物,对眼前的一切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并有着无数的奇思妙想。他们总是觉得万物有灵,对所见与未见的一切均热切地憧憬着。

真正好的少儿读物,不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式地将成人世界的现成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孩子,让孩子去阅读、背诵,而是以孩子为主体,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许多潜在的可能性,比如想象力、创造力、梦想、自由等,少儿读物需要保全和呵护这种天性与潜能,而非用成人世界的规矩和禁忌来约束他们的天性。真理是教人得自由,读书也是叫人得自由。我相信,在孩子的幼稚之中,蕴含着感知世界的独特方式。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图文书,如斯凯瑞金色童书系列,之所以获得许多孩子的喜爱,首先是因为它尊重孩子,从孩子出发。

在国外乃至中国港台地区,有许多才智之士意识到对儿童的塑造,即是参与对未来社会的构建,他们的笔端充满对宇宙万物的好奇与善意,笔下的文字与图画充满了未泯的童心。剑桥大学的麦克法兰教授写过一本《给莉莉的信》,以给孙女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大量活泼的细节,使 10 多岁的孩子读来甘之如饴。德国的博多舍费尔为孩子们写了一本介绍理财知识的《小狗钱钱》,童话般有趣,又包含了经济学的基本博多舍费尔常识。三联书店曾出过一本《诺贝尔奖获得者给孩子们的信》,作者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谈论的问题涉及天文地理、哲学政治、文学艺术。这些杰出的人们心甘情愿俯下身子,以极大的热情和爱意,跟孩子们谈论究竟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人类之间会有战争他们将孩子当作平等的主体,未来社会的主人。

我发现,从晚清到民国,无论是小学教科书还是少儿读物的编写者,已超越原先四书五经给予他们的限制,从异质文明中吸收了新的亮光、新的思想,致力于开启民智,造就一代新民,并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被戏称为猫猫狗狗的国文课本,一方面贴近孩子的心理和认知可能性,一方面悄悄地将美好的文明种子播撒在他们幼小的心田中。叶圣陶、丰子恺他们参与编写、绘图的课本、课外读物之所以抓住了那个时代孩子们的心,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从孩子出发的。

我敢说,有幸与这样的读物相遇的孩子们是有福的,你们将在这里打开一扇门,一扇通往更辽阔的文明世界的门,你们的人生也因此而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基础教育   费尔   诺贝尔奖   获得者   读物   天性   认知   万物   少儿   可能性   孩子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