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等学校经济学教学的困惑和改革

" 摘要 由于目前市场经济理论不完善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新的经济活动、现象和新观点的不断出现,导 致经济学教学出现顾此失彼、理论脱离现实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改革经济学教学势在必行。 改革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注重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现实性和指导性, ”纠正理论和实际相脱钩、贪广求难和僵硬说教等倾向,把握好改革尺度,力求贴近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关键词 经济学教学 教材 现实 改革

* * *

党的十四大明确规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又作出《关 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取得初步的成效,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 地转变着。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毕竟还处于雏形阶段,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在深度、广度及科学性 方面确实存在有许多局限性,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作为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工作者,面对广大青年 学生,必须积极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正确地面视经济学教学中的困惑现象,深化经济学教学的改革,及 时地帮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理论。

一、经济学教学中的困惑

虽然现行的中等学校政治课新教材从理论上有所创新,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在力求经济学理论的科学化、 现实性、指导性方面有一定的进展,但仍未突破传统教科书的基本框架和理论体系,从而出现了某些教学内容 落后于客观形势的发展,与社会现实之间相脱钩的局面。例如:在经济学常识的资本主义部分(以下简称前面 )讲,通货膨胀在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家和反动政府搜刮民脂民膏的一种基本手段,而在社会主义部分(以下 简称后面)又讲到现,在我国也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党和政府始终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指导经济工作的一项 重要任务;前面讲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生产关系和经济现象,而在后面又提出逐步规范和完善劳 动力市场;前面讲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商品的货币表现,不是工人的全部劳动报酬,体现了资本家占 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剥削工人的关系,后面又回避了社会主义工资是否是工人的劳动力价值的问题和剩余 价值问题。前面讲到利润的本质是剥削,后面说利润是企业生产的目标;前面讲资本的本质和作用,现在我国 也使用了资本一词,但回避解释;前面讲垄断的实质和垄断同盟组织向国外渗透,后面又回避这些问题,只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集团化现象和与国际垄断组织交往;理论上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优越于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而现实状况却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有”、“国营”企业的不断壮大,我国却出现了私有制经济成 分和少数私营企业兼并国有企业的现象;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而现实却是社会主义暂时处于 低谷,而资本主义仍然快速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 现象,出现理论分析与现实经济生活不一致的矛盾,出现同一个名词却有不同的解释的怪现象,出现学生提出 敏感问题老师不能有理有据地回答的尴尬难堪的局面。这种教学现状,一方面给教师带来许多难题,教师“难 教”或“不愿教”,另一方面给学生求学带来许多困惑,学生不爱学或“学而不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今天的中学生正好是二十一世纪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力军,今天的学生若不能较好地掌握市场经 济的基本理论知识,势必会影响他们明天建设市场经济的活动及其成效。因此,无论从教学的实际需要,还是 从社会现实的发展来看,都需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积极深化经济学教学的改革。

二、以辩证唯物论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并对各门具体科学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尤其在当今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逐步深化经济学教学改革,显得尤为迫 切而重要。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仅是辩证唯物论的一条根本原则,而且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同时也是我们搞好包括经济学教学在内的各项工作的指导原则。在经济学教学 中,我们必须如实地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本来就应存在的和业已出现的诸如劳务市场、剩余价值、利润、 资本和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和现象,不要完全回避这些东西,而要力图作出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必须实事求 是地分析认识市场经济的积极、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基本规律和客观要求,正确分析它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不同经济制度下的具体表现,既要了解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或共性,又要区分在两种社会形态下的个性特征。 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无中生有。例如,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问题,我们就不能说资本主义一 直在节节败退,即将全面灭亡,也不能说社会主义一直在节节胜利,即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实行共产主义社会制 度,必须如实地承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否则就会形成不尊重客观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 。

不言而喻,在坚持唯物论基础上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要求学生善于从市场经济的共性中抓 住个性,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具体特征和不同的作用。例如,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条件下 ,由于生产关系和生产目的的根本不同决定了市场经济体制或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也有很大的差别。资本主义 社会面对它们的消极作用就显得力不从心、无可奈何,而社会主义社会本身可以遏制它们的消极作用,努力减 轻其危害和破坏社会生活的程度,甚至可以趋利避害或变害为利。又如劳动力商品、资本、利润、工资等问题 ,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导致它们形成的条件、来源、作用方式和本质等不同,否则,就会产生顾此失彼的一点 论和形而上学观点。

综上所述,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既能科学地认识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和共性, 又能准确地把握好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特征、作用和客观要求,从而达到通过学习市场经济理论 知识,加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的目的。

三、把握好教学改革中的度

为了较好地坚持辩证唯物论,深化教学改革,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改革中要大胆而科学地设想和探索, 突破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要不拘一格,结合当代青年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状况, 在具体的教学改革中至少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度。

第一,教学内容编排的度,要求结构合理 目前教材的内容体系仍然是先资本主义部分,后社会主义部分 的两大块。这种结构容易造成前后不一致、不能自圆其说的状况。不利于学生从个性中总结共性,不适合青年 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经济学教学内容应当编排成三大块: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 部分。第一大块主要讲述市场经济的共性,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的最基本的理论,市场经 济的基本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框架等基本理论。第

二、三两大块分别阐述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条 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个性。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共性——个性——共性的方式,这种教学程序比较适合青年学生的 思维特点。当然,共性和个性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不可能孤立存在,应当有机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我们 掌握好这样一个度:无论教学内容如何编排,必须充分体现出市场经济的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既要克服顾 此失彼的机械说教现象,又要克服不加区别地把两种社会形态下的市场经济完全等同起来的自由说教现象。

第二,教学的广度,要求详细略得当 新教材尽管已经作了大量的增减变动和修改,但从总体上讲有较突 出的“多”和“广”的缺陷。作为教材较多地介绍市场经济的知识,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课堂面授就 不能面面俱到、字字必谈。这也需要把握好这样一个度:在驾驭教材内容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经济生活的 需要,抓住重点和难点,讲解要详略得当。根据现在的教材内容,不妨较大幅度地减少资本主义部分,突出资 本主义部分教学的“简、精、当”,适当扩充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补充的内容一定要体现出“科学性、现实 性和预见性。”还可适当安排学生自学并予以指导。同时,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具 体经济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三,教学的深度,要求深浅适宜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从理论到理论,一个判断接着一推理。这就形成 了一个怪圈,学生越转越昏,越钻越迷,极大地影响了其实际能力的培养。虽然近些年教学改革已取得一定成 效,但“贪深求难”的教学现象仍较严重。还需要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这也需要把握好这样一个度:在精心 研究、反复试验的基础上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深浅适宜,努力减少学生理解时的困难。不妨适当降低理 论层次,减少理论难度,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需要用什么理论和资料就提供什么理论和资料,勿需大量次的旁 征博引和反复论证。既要避免深怕学生听不懂越讲越复杂、越说越深,反而导致学生越听越懵的这种“出力不讨好”的现象,又要克服那种不求甚解,蜻蜒点水似的不负责任的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学科教育   经济学   辩证唯物主义   教学改革   共性   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   困惑   现象   现实   中等学校   理论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