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力军

" 初中时代是青春期的主要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育最为显著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大多多思多梦,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但又缺乏必要的知识;在学习中有着充沛的精力但又没有足够的自控力;在学习和生活中富有探索和冒险精神但又分不清是非界限……他们没有过去传统的约束,怀着满腔的热忱去实现自己的梦和理想。可以说初中生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中最敏感、最活跃的“分子”,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思维方式的变化,感受社会在升学就业等方面的竞争和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尊心、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使他们的情绪变得很不稳定。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光靠专职心理辅导老师是难以完成的,更何况在许多学校还没有配备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和方法的实践中,我校充分发挥班主任——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使之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力军。

一、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1、学生对班主任有依赖、信任感

在家里孩子对父母有依赖感,在学校里班主任在学生心中有较大的权威。古人说:“亲其师,则信其道”。班主任在生活中乐于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学生真诚关怀,善解人意,尊重学生,就会得到学生的接纳和认同,学生对班主任往往会无条件地有一种依赖感和信任感,使得班主任在班级心理辅导教育中有天然的权威性和深厚的影响力。

2、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有更多的灵活性、多样性和针对性

班主任针对学生和班级出现的心理问题,可以结合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如:在五四青年节举行的“缅怀革命先烈”的活动中,组织学生学习革命先辈高尚情操和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的观念和思想;在开展"优秀班干部评选"的活动中,进行"对待落选的心理调适"、"干部轮换与人际关系"的专题辅导,让学生干部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从"自我发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能力)——"自我评价"(相信自己、正确评价自己)——"自我调控"(克服困难、取长补短、保持良好心态)——"自我发展"(如何挖掘潜能、塑造良好个性)等几个方面,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

3、班主任在课任老师与学生之间起着沟通、调解作用

在学校工作中,教师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最重要的力量,他们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生力军。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导师的作用,并负有协调各科任老师商讨本班的教育工作,互通情况、协调各种活动和课业负担的责任。班主任与任课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任课老师在工作中与班主任保持相互协调和配合的局面,形成班级任课教师的合力。

(1)班主任与任课老师携手共进。在工作中班主任要将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主动向任课教师作介绍,使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行为习惯暖和家庭情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便于任课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相互协调的要求;班主任要把自己工作上的设想告之任课老师,并就管理班级的方法、对学生的要求和所采取的措施与任课老师达成共识;对一些特殊学生的教育要注意相互沟通,加强合作。

(2)班主任要充当班级信息的收集与反馈的最佳使者,为任课老师制定教育措施提供依据。

(3)班主任要善于化解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矛盾。平时可以邀请任课老师参与班级的课外活动,增加师生情感交流,减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4、班主任可及时与家长沟通,家校联手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支持。班主任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对家长开设教育心理学知识讲座,向家长传授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家教方法,使家长能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心理辅导,创设一个良好的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对有心理问题苗子的学生及时进行家访,不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交流,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

二、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的实践探索:

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主要由班主任老师承担。学校规定每周二的班会课(二周一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学期初每位班主任制订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每月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会,组织评选"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个案报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优秀教案"等手段,引导班主任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水平。

1、“走出去,请进来”,提高班主任心理辅导的理论素养,增加工作底蕴,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

2、指导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公开教育活动,提高团体辅导的技术和技巧,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向现代化和高质量方向发展

学校每学年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确立自信,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评比,评出了《走近老师》、《走近家长》《自信的三腿小凳》、《做情绪的主任》、《何必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学花零用钱》等优秀活动课;开展 “与父母的心灵沟通”——孩子给家长写信、父母给孩子回信等活动,使学生把平时不愿对父母讲的话通过书信向父母倾诉,让父母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到底在想些什么,同时也了解到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和对家庭的付出,使孩子和家长真正达到心与心的交流。班主任通过各种方式将所要传授的心理知识寓于活动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收到了较好效果。

3、发动班主任参加个别心理咨询活动,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

学校十分注意对个别心理行为偏差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他们重点关心,积累个案,跟踪教育。为了让班主任更好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自卑、孤独、学习焦虑等倾向,学校为心理辅导室配备了电脑,购买了心理测试软件,以便对学生进行科学、规范的心理测试和咨询活动。每位班主任都建立了自己班级的学生心理档案,并参与每天中午对学生的个别心理咨询活动,他们客观地分析测试的数据并将部分测试的结果与学生和家长沟通,有的方矢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舒缓学生的心理烦恼。科学地运用测试软件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了学生的心态,把握了学生的心理脉搏,我们的老师把对学生的咨询整理成《青春的萌动》在个案高级研修班学员论文集上发表。

4、鼓励班主任积极开展教科研,用科学的理论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规律

几年来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已形成了一支自我心理素质良好、又乐于和善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班主任。通过学习和实践,通过教研活动使我们的教师形成了自觉探讨学生心理问题的良好氛围,不仅转变了观念,增强了意识,更重要的是重视了科研、学会了实施。市级课题《农村中学生学习焦虑心理分折及疏导对策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上海市科研论文的三等奖,我校承担了市级课题《城镇结合型初中学生家庭亲子沟通现状调查和研究》、《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差生”转化的研究和实践》,区级课题《城郊结合型中学初一新生心理现状的分折及研究》,区级课题《初中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探究与实践》,其中区级课题《城郊结合型中学初一新生心理状况的分析与对策的研究》已经结题,其成果得到推广。我校教师先后撰写了20余篇心理教育论文和个案,发表于各级杂志上。

实践证明,班主任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力军,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教育理论   班主任   学校   生力军   个案   班级   家长   父母   老师   教师   心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