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革新的必要性

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革新的必要性 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革新的必要性 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革新的必要性 精品源自英语科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1.教材定位不够准确。

(1)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教材,都是从计算机最基础的知识开始讲解,其立意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大学教材用起来,对目前已经“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大学新生来说却并不适用,有些内容显得过于浅显,像是一本计算机启蒙的科普读物。过于简单的内容,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浪费了宝贵的课时,建议部分内容精简或删除。

(2)也许是考虑到教材的容量问题,教材中对于“应用程序”部分的选题过于单一,只选用了常用办公软件(OFFICE)的相关内容。对于其他专业方向的学科则没有考虑,如金融、艺术、机械、电子等专业所必须了解的常用软件,根本没有提及。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公共基础课教材来说,感觉到知识内容过于片面。建议教材中涉及的内容稍微全面一些,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方向有选择地学习和考核,教材的定位将更加准确全面。

(3)从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要来说,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陈旧,对读者(学生)的针对性定位不准。第一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几乎所有的版本相互雷同,都是介绍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名字叫ENIAC、发展到现在已是第五代、二进制内码、汉字编码、加上计算机硬件的组成、连接方法等等内容,这一部分约占教材5%-10%的篇幅。

笔者认为,这些内容有些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许必要,但对学习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学生不仅意义不大,也容易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和方向产生误导。首先,学计算机应用的学生没有必要对计算机内部去做深入了解,只要能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会熟练使用即可。其次,现在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的一般分类方法是:计算机分为两大类——大型机和个人机;个人机又分为台式机与其他便携机等等。所以,只要是符合“冯?诺依曼原理”的都属于计算机,都具有计算机的共性,都可以用我们学到的计算机应用知识进行操作。否则,那些与教材中介绍不一样的计算机、不带键盘鼠标的计算机、现在广泛使用的平板计算机、个人数码助理(PDA)、多功能智能手机、可穿戴计算机等等,又该如何定义分类呢?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如果教材中一定需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一部分内容的话,不妨简单介绍一下“冯?诺依曼原理”,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定义有一个全面的理性的认知,知道计算机是什么,能为我们做什么就够了。同时也可以介绍一下“摩尔定律”,不仅使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动因,有一个全面理性的认识,而且也能使学生产生一些压力感和紧迫感,知道必须努力地、不间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笔者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尝试,结合教材中第一章的部分内容,用10分钟的左右的时间讲授完成,很受学生们欢迎。

2.教材知识结构老化。

(2)教材改进的两点建议。

一是当前需要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应该是“计算机+网络综合应用”的能力。1946年计算机的诞生,实现了计算机可以代替人类高效率地完成大量简单重复的劳动,有效提高了人类生产效率。1976年“以太网”规范的产生,使得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威力大增。计算机+网络,使人类第一次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共享”,不仅仅共享公共信息,而且共享全人类的智慧。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拓展了计算机应用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也促进了计算机本身计算能力的提升。例如计算机联机运算(云计算)技术,使得“1+1大于100”的神话真正得以实现。因特网(INTERNET)的出现,对推动世界科学、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谈到计算机的应用,应当是“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二者缺一不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科书中“应用”的内容,应当也必须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共同应用,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的分量应该大大加重。

二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建设上,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移动互联、移动支付、物联网、云计算等,已经作为重点新兴战略型产业,列入了“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得到国家政策优先扶持发展。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师资队伍建设与改进建议

1.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要先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是为教书而育人,还是为育人而教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其他基础课程相比,有着自己的某些特殊性,如在教学过程中必定要接触到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正是一把“双刃剑”,其内容复杂、良莠不齐,这些对于年轻的学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任课教师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弟妹一样,教会他们正确做人,才能真正教会他们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这个意义来说,教师是为了育人而来教这本书的。

2.教师职业技能的要求。当今计算机技术及应用飞速发展,形势逼迫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时刻关注国家、社会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建设发展的动向,关注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于计算机应用人才需求的新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3.师资队伍建设要得到学校的重视和社会的支持。现在一般高等院校大多设有多个专业,由于基础课课时的原因,基础课教师都担任多个专业的授课。与其他基础课如英语、数学等不大相同的是,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内容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选取与其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讲解、实习和考核。

拿艺术类院校来说,影视专业对音频视频的编辑软件需求比较高,传媒专业对于影像图形制作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等需求比较高。针对各专业方向不同的特殊需求,我们也必须制定不同的教案。为了满足不同专业的要求,我们对所专业知识也必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就是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师,普遍存在备课任务重,再学习压力大的情况。要建设好一支高质量的队伍,光靠教师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相关领导的重视,有关专业院系和部门的支持配合。需要定期开展进修、培训、轮训,安排其他专业学习听课等活动,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领导的计划安排下走向社会,到有用人需求的单位学习培训,力求了解和掌握最新应用软件的进展情况,以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

三、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学习中必须有科学严谨的态度,求实进取的精精神,努力实践探索,才有可能达到最高境界。正是这一件件实例,一场场现身说法,使同学们受到了启迪。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往教师讲的累,学生听得烦的现象再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学风大正,学习积极性空前提高。现在,学生已有很多人超越了教材的要求,学会了不依赖鼠标,用键盘命令和快捷键操作AUTOCAD、PHOTOSHOP的技能,设计制作的速度和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2.教学方法的改进大有作为,永无止境。当然,教师也不能忘掉那些水平较高的学生,给他们创造条件深入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知识。对有条件的学生,成立了计算机业余兴趣小组,课余时间帮助维护教学机房、排除校区网络故障、帮助有关部门制作网页、建立网站。通过参观学习社区网格化管理、实验探讨物联网……

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计算机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固守于某一时代,某一固有的学术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宗旨,就是向学生传输“计算机文化”,随着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论文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应用   基础课   必要性   部分内容   方向   教材   教师   计算机   社会   内容   学生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