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对研究生心理状态的影响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心上移,希望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和获取高学历、学位的热情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考虑接受研究生教育。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仍要明确,在校研究生是一个接受专业化、高级培训的特殊群体。在面临来自国际学术挑战、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舆论等多重复杂社会环境时,他们还未正式贡献出自身社会价值便已获得极高关注度和期盼度,随之而来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生人数的日益增加,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研究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关注,由此可见,对研究生心理状态的了解探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生的一般心理状态

研究生是指具有某一领域(或专业)系统的、组织化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甚至具有独立科研能力并能产生科研成果)的学生 。很多专家认为:研究生虽是成年人,但长期呆在象牙塔内,缺乏社会经验,部分研究生的心理发育滞后,甚至出现心理年龄严重偏小的情况。这类个体心理敏感、脆弱,在面对压力时,经常会采取较为偏激的方法处理问题,有的甚至走上自我伤害或者违法犯罪的歧途。

《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可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重要标志。研究生群体的神经系统中第二信号系统已有相当发展,第二信号系统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之间的相互沟通更为完善。按照生理特征表现推断,应表现为髓海充盈,精力充沛,记忆力良好。研究生心理特征应表现为:学习生活自主性较高;思维开放发散;知识结构系统化、组织化和合理化;自我效能感高;科研能力和创新品质较强。

但结合1997年济南市五所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2002年第三军医大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测试和分析,以及对武汉高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习生活现状进行的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来看,结果表明,存在着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的研究生比例达11%左右,其中2%左右的研究生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这部分研究生心理特征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抑郁;性格孤僻、言行偏激;严以待人、宽以对己。

二、社会环境对研究生心理状态的影响

1.社会环境

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作用规律,既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如风向、噪声、温度、空气质量、气候特征等),也包括社会环境(如地域观念、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社会风气、个人空间等)。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广义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体系,我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因素,狭义仅指人类生活的直接环境,如家庭、劳动组织、 学习条件和其它集体性社团等。研究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自身发展进步至关重要。

2.社会环境对研究生心理状态的影响

2.1社会文化之教育体制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开朗、自信、积极进取的高素质人才是最受欢迎的人才。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准,与人为善。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振兴的根本。要培养一位栋梁,不仅要开发他的高智商,更要使其形成对社会和他人的强烈责任感。

以我国教育体制现实情况为例,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填鸭式教学是我国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之一。陈旧的传统教育规则桎梏着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研究生也无法逃脱这类常规法则。于是,极易出现供与需相矛盾的社会现实。为适应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和市场需求,当代研究生需要从埋头苦学的乖孩子转变为发散创新的好学生。

我国教育体制的现实情况对研究生的心理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在科研学习的道路上,按照学习好就什么都好的学习原则,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屏蔽导师的指导和前辈的帮助,很有可能出现做白工的情况。对于以科研学习为重心的研究生而言,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自我效能感,从精英中的精英到一个赤裸裸的失败者,这样的心理落差是研究生无法接受的。

2.2 地域观念之本科学历

研究生的生源较广,从本科毕业院校来看,包括38所国字号名牌大学(985工程)、70所著名大学(211工程)、112所知名大学、30所较好大学、其余52所有博士点本科院校、90所非重点军事院校、其余431所本科院校、1134所高职高专、318所独立院校、456所成人院校等多类院校 。

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更是对十年寒窗苦读的一次检验,是国民心目中一次神圣的考试。它虽已不是人生的分水岭,但对部分研究生而言,却将其视为及其重要的一环。部分高考失利、未能圆梦的学生,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后脱颖而出,但当精英们汇聚一堂,在学习上、科研上、活动上会不可避免产生较量。一部分人报考研究生的动力源于对高学历、好大学的向往,对所学领域并无兴趣,为了一纸文凭、一份工作,盲目选择深造。新一轮的较量即将展开,绝大部分研究生希望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研究生在遇到学术难题时不愿下功夫、花时间,困惑越积越多、恶性循环,必然出现意志消沉、性格孤僻等心理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在新生入学班会上,由于本科毕业院校知名度较现所在院校低,只有约60%的研究生主动介绍其本科毕业院校。若研究生在潜意识里无法规避这种地域性的劣势,经常性进行底子薄弱、考试难过、科研无成果、发表论文难等心理暗示,长久以往,产生的学习科研压力会导致强迫症状等精神问题出现。

2.3人际关系

根据研究生学费新政策,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都要缴纳学费。虽然国家财政拨款制度、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均健全,但原则上每年奖励名额有限(4.5万名),收费标准每年硕士生人均约8000元、博士生人均约10000元(以学术学位研究生收费标准为例)。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在本科期间使用了国家助学贷款,考研时又未进入公费指标,个别研究生在经济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自卑、孤僻、极端的心理情绪。

在研究生的求学期间,学习方式较本科时期大有不同,部分研究生不适应导师个别指导,不懂如何与导师、同学沟通进行团队合作,不能调整以自我为中心的独自学习模式,对学习、科研产生连锁负面反应,自信心严重受挫,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表现为不敢、不会甚至不愿与人交往。若期间,出现微小事件,个体情绪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引起危害自身、他人或社会的行为。还有部分研究生不能正确处理男女感情问题,而误入歧途。

三、研究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措施

研究生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如何进行心理自我调适,以适应和创造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需要学校给予正确的引导、合理的疏导、培养其对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性等。

1.正确引导,建立自我成长策略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就对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十分重视,但研究生逐年扩招,使得影响甚微。当代研究生们经常一边口喊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的口号,却没有将学习、科研内化于心,部分研究生缺乏师生交流机会出现学业动力不足等现象。应帮助其明确个性化的目标方向,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及时合理的自我归因,开发发散型思维模式,加强科研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培养,促进自我成长策略的形成。正确引导新时代研究生认真科研、健康成长、报效社会。

2.合理疏导,促进人格成长与完善

研究生群体中,年龄跨度大、学习背景杂、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年龄层次决定了他们需要的是知己式的老师,而非保姆式,且这一群体逐渐转变为独生子女群体,独生子女的一些问题也随即反映。合理疏导他们在认识问题和认识自我时脱离实际产生的消极情绪,鼓励研究生应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广交广结、融入社会,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加深自我认识、正确看待他人评价、树典型找差距,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不断超越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心理学   研究生   心理   教育体制   群体   科研   院校   状态   自我   我国   环境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