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变为快乐——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 从《小学教师知识词典》中得知,写作“就是写文章。是人们运用文字符号进行记录、交流、传播信息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人类社会和语言的发展,这种活动越来越频繁,现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写作能力也成为当代社会中人的基本能力。” 然而目前,我们大部分学生对锻炼写作能力不但不感兴趣,还认为写作文是一种痛苦和负担。

通过观察了解不难发现,对于作文学生感到最痛苦的就是没米下锅,无话可说;最害怕的就是遭到否定和嘲笑,最渴求的就是得到鼓励和赞许。作为语文教师,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激发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帮助他们变痛苦为快乐呢?

一 让学生在赏析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赏析,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喜爱上语言文字,进而培养出敏锐的语感,体会到运用语言文字的快乐。

如在教学《颐和园》时,有这么两句“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起初学生只注意欣赏两个比喻,并没有注意到“滑”字。这时教师让学生用换词的方式理解“滑”,学生顿生疑问“游船、画舫为什么不是‘划过’而是‘滑过’,是不是写错字了呢?”经过激烈地讨论,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字没有写错。“滑”这个动词巧妙地表现出了昆明湖的静。用“划”反而会破坏昆明湖的美感。

又如在学习《观潮》时,教师让学生做一做“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体会观潮人的心情。结果,学生脚尖着地,脚跟立起,手还搭起了凉棚,做出一副急切、好奇的模样。轻松的体验,使学生深刻了解了“踮”字的妙用,懂得了用词准确能给人带来真切的感受。

除了教材,教师还应该把课外读物引进课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向他们推荐优秀童话书籍和科普读物。利用早读或午读时间请他们上台来讲书中的故事,评出故事当中精彩优美之处,并说出评选的理由。还可以组织他们在细细品读后将故事表演出来。赏析的方式许许多多,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的语言优势就表现出来了。你看,一个填空 “跑完了五千米,我累得________________。” 引来了多少答案呀!有的填“满头大汗”,有的填“气喘吁吁”, 有的填“倒在了地上”,有的填“摊在地上走不动了”,有的填“全身软绵绵的”……当学生乐于用不同的文字或形式表达同一个意思时,不正是向教师表明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喜爱吗?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语感,写起作文来自然会轻松许多。

二 让学生在生活中成为有心人。

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按理说,学生每天的生活都很丰富,可为什么一到写作文就会急得抓耳挠腮找不到内容可写,或三言两语就交代完了呢?因为他们大多不曾用心去感受,没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为了帮助学生变成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师自己就应该成为一个触觉敏锐的有心人,能够捕捉住学生生活中的亮点,有目的地指导他们观察,有意识地帮助他们积累作文素材。

如做完早操,建议学生观察天空的颜色云朵的形状;中秋佳节来临,让学生记录下前后几天月亮的变化;体育课后请学生描述自己又热又渴的感受……教师还应该常带领学生玩耍:灿烂的阳光下领着学生在操场上吹肥皂泡泡;下雪了带着学生堆雪人、打雪仗;郊游时组织学生野炊、烧烤、放风筝等等。一边玩一边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想法、心情、体验,让他们在娱乐当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观察能力、口表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与学生们谈天说地。这样既沟通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又能使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获取许多信息。

叶圣陶说:“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由此可知,学生惟有多练笔才能“下笔如有神”。实际上将每次观察到的点点滴滴及时记录下来,就是一次小练笔。由于有了亲身体验,学生完成起来得心应手。请看一名写作水平很一般的学生在十五分钟内记录下的班会课上的情景:

今天,当耳边传来“卢嘉伟遭抢劫”时,我用惊奇的目光望着个子又高又大的卢嘉伟,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可老师的话还是往耳朵里钻“一个陌生人问卢嘉伟要一角钱,卢嘉伟就毫不犹豫地拿出五角钱给他……”同学们听了笑得前仰后合。“如果大家遇到同样的情况,你们应该怎样做呢?”老师问道。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说:“应该趁机逃跑。”有的说:“还是叫‘救命’好。”有的说:“叫大人来帮忙才是最好的办法。”而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逃跑。

事实证明,只要学生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善于积累素材,写起作文来准会少了愁眉苦脸,多了奋笔疾书。

三 让学生在鼓励中树立自信。

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教师花了大量时间精批细改的作文本到了学生手中并不受重视。看过作文本后,写得好的同学依旧写出好作文,写得不好的学生写作能力不见提高,有的还越写越糟。这是为什么呢?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批改不顺应学生的心理。因为教师在作文本上修修改改删删,有的甚至直截了当地列数这不好那不好。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这的确是在真心帮助学生;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就会看到教师对他们的否定多于帮助,作文越来越高不可攀,自信心在削弱在丧失。

尼·德·列维托夫曾提醒我们在教育中要“暗示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改进的可能性,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学生现有的优良品质的各种表现上。”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妨将他的话稍加改动:暗示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会进步并正在进步,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学生现有的优点之上。

批改学生的习作时,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的每篇习作,把它们当作自己费尽心思创作出来的作品。这样换位思考有利于教师在改习作时变得慷慨大方,毫不悭吝对学生的表扬。对于写作水平还处于蒙昧状态的学生,教师更应该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哪怕他们一篇习作中只有一个词语用得好,也要在那词语下画上表示赞赏的圆圈。习作批改完后,教师还应该及时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或者在班里绘声绘色地宣读习作中的精彩之处,或者将习作张贴于教室的学习园地里供大家欣赏借鉴,若有条件还可以将学生习作中的好词、好句、优秀片段收集起来,编辑成一份份班级小册子,美其名曰《精彩回眸》等等等等。

正如诗人、作家舒婷所说的:写作是比较自愿的事,它是流自心灵的东西。我们的鼓励就是学生写作的动力,动力越大学生的写作欲望越强,流自心灵的东西也就越多越好。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情感除了热爱,还是热爱。热爱学生,就应该了解和欣赏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当教师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时,学生学习上的痛苦就会变成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学科教育   昆明湖   兴趣   画舫   语言文字   习作   有心人   敏锐   能力   教师   快乐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