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视阈下实施高校与企业人才共育途径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寻找各种继续教育途径来完成个人学历提升的梦想。原本己有一定学历的人们,也为了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实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滋生出接受更高层次继续教育的需求。为了更好地迎接终身学习时代的来临,建设好学习型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多次提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不仅成为个体自我完善提升的主要渠道,也成为国家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在继续教育的视野下,高校与企业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校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特别是在普通全日制教育模式中不断提升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知识共享及传播能力,是传统观念中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是人才发挥价值、实现价值的舞台,人才能力的高低甚至决定了企业的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创办企业大学实施内部培养,与高校、社会机构强化员工培训;为人才建设制订完善的人才培训计划,协助个人开展职业生涯远景规划。因此,依托继续教育这个平台,在高校和企业这两个最重要的人才培养环节问建立协同发展机制,探索共育共赢途径,用高层次、高水平的教育服务助力人才培养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与企业的人才共育机制

人才共育机制源自协调发展理论,具体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个体,相互协作完成人才培养,这一目标,最终实现参与个体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它是协同发展论的一个具体范例,也是实现人才培养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己经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阵专变。从社会反馈情况来看,现阶段高校的教育质量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联系不紧密,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脱节,高校毕业生无论是动手能力还是创新意识都存在明显不足,就业与招聘的两难并存等问题。积极鼓励高校与企业以继续教育为切入点,开展深度合作,达成人才共育、共赢的战略思想,其目的不仅是通过内涵发展方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更是搭建一个高校与企业协同发展的对接曰,将分散的人才培养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将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统一在一起,从而推动改变教育行业和产业经济独立运作的现状,早日实现两者结构上的高度祸合。

二、明确双方在继续教育中的功能定位,是人才共育机制建立的基础

1.企业要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据调查,一名人才离开校园到成长为企业的技能专家,还需要10~15年的边学边干式的岗位磨炼。随着在学校里要学,到了岗位更要学培训是员工福利,等观念的深入人心,企业自然成为大力推动继续教育开展的重要主体。与高校开展合作的初期,企业的主体性表现在:一是开展科学评估,精心挑选实施联合培养的高校,为进一步深入合作打好基础;二是制订合理的培养计划:一次单一的培训应该不是一些课程的简单组合,而是服务于某一个长期或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的一部分。根据人才规划定培养计划,将员工知识技能现状与个人发展意愿融合起来,将企业的发展历程与未来战略融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取得真正的培养实效。

2.高校要苦练内功,充分体现教育服务作用。社会发展的趋势决定高校必须要将提炼自身的办学特色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紧随市场变化、行业需求,形成个性鲜明的办学风格和特色,才能肩负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近年来,部分高校尤其是具有行业特色的应用技术类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早己认识到与行业紧密联系的必要性。他们通过参与企业的继续教育来辅助行业发展,在长期跟踪行业动态中提升服务水平,自觉地将服务行业、服务企业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职能。高校的服务性还可以有很多其他方式体现,如积极参与相关领域的发展热点、科研重点的研讨活动,努力成为新知识、新技术学习与利用的排头兵;主动加强对企业继续教育内涵的研究,建立多层次、多规格、多专业、多学科的培训课程体系;挖掘高校对人才信息的分析与开发职能,努力做到既帮助企业培训紧缺人才,又帮助企业挖掘储备人才,满足企业发展和改革的多重需要。

三、积极探索继续教育领域下多渠道的校企人才共育途径

1.实现企业主导、高校协助的继续教育共管。现代企业大多都非常重视在岗人才的继续教育培养,制订年度培养计划或五年、十年人才培养规划,组织办班、请老师上门、送员工外出,甚至建造企业大学可谓花足了力气。其中,将员工送到教学设备全、师资力量强、教学环境好的高校,特别是具有较强工程技术背景的特色高校接受继续教育,是公认的性价比最高的一种培养模式。

一是共定教学计划。决定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学计划制订水平的高低。教学计划绝不仅仅是对课程的组合叠加,除了包含教学内容的编排、课时分配、预设分组、时问分配等,还涉及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选择、课程开设的顺序等其他重要内容。企业要和校方深入沟通,将企业内部因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等对人次培养的需求进行细化分解,再通过一一对应的方式融入一次或多次培训活动中,通过长期的重视与努力,才能保证培养目标的完全实现。

二是共抓计划落实。面向成人开展的继续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工作、家庭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学习与家庭的关系、学习与生活习惯的关系等。继续教育活动开展期问,如果企业方也能参与管理,与学校一起制定考勤、纪律、考核与结业等各方面的规定,把学员参加培训的情况与工作调整、岗位晋升等挂钩,一定能激发出人才更大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三是共编培训教材。教材是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面对快速发展的产业升级,不少企业面临现有教材滞后、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企业需要组织业内的人力资源专家、工程技术专家配合高校专业教师,一同成立一个专门的教材审定和编写小组,定期对培训教材进行整理和修订,逐步将培训教材建设演变为一个动态的、持续更新的过程。

2.实现以专业为纽带的人才培养资源共建。校企双方建立合作关系后,双方的信任和默契程度得到提升。在专业背景相同或相似的基础上,依照区域靠近原则,按产业划分、建立若干人才培养资源的共享圈,校企合作层次进一步提高。

一是共育多元师资。师资水平是决定培训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对于人才个体来说,企业的专家和技术能手是最佳的实践导师,他们长期工作在生产现场,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高校专业教师则是标准的理论导师,他们长年与书本相伴,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高校与企业可以通过人员互派方式实现师资共育:以相同的工程技术专业背景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高校中的学科带头人、一线骨干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性学习,促进教学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提高服务能力;企业则选派工程技术专家走进高校,参与科研团队,参加课题研究或授课,通过实践证明理论,理论又指导实践的递进式学习方式进一步提升技术难题的攻克能力。

二是共建实训基地。高校的培训基地侧重于理论教学,通常具有学科齐全、师资雄厚、办学和教学管理制度完备、科技资料丰富等办学优势;而企业的培训基地则在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拥有率和更新率上保持着明显优势。结合在校学生培养与企业职工培训的共同需要,联合建设实训基地,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率,还能在双方共同建设、使用教学基地的过程中产生有利于行业技术更新、工艺改造的新思路和新灵感。

3.实现以行业为背景的人才培养资计七共享。可由行业协会出面,牵头建立一个交流对话平台。按专业、层次、岗位等不同要素定期组织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开展交流和研讨,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师资的多向学习与交流机制。

随着高教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办学自主性将大幅提升,依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制订、调整培养计划将会成为不少高校的办学宗旨。按行业划分建立一个人才供需信息的资然交流平台,企业作为主要信息的提供者,以年度为单位将本企业的人才需求计划、人才培养计划、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计划等向相关高校公开。高校则由专门的专业建设团队对上述信息进行分析与整理,及时根据变化调整本专业教学计划,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环节与企业培养环节无缝对接的同时,还将自己打造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解决方案最有力的提供者。

四、在校企合作中实现共赢,推动人才共育机制的不断深化

不断深化的合作能否发挥互补作用,并给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增值,是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制能否持续与深化的关键。

不断推进的校企合作带给企业的收益有: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加快企业内在精神的凝结和塑造等。不断深化的合作带给培养对象的收益有:帮助求学者获得学历、知识、能力的提升,增加职务晋升的机会,以及树立更加重视对下一代教育的培养观念等。不断深化的合作带给高校的收益则有: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指导能力,拓展科研方向和深化科研能力,为学校赢得更多的办学资源以及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等。由此可见,校企合作的共同利益点就是不断挖掘人的潜能、企业的潜能、高等教育的潜能,在不断深入的校企合作中共享人才增值带给社会的共同财富。因此,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校的各自优势,站在系统思维的高度来设计和研究联合培养的模式,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完善和推进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且任重道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   继续教育   高校   人才   企业   人才培养   师资   途径   能力   方式   计划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