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师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尝试

"

论文关键词:师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高校扩招给师专院校单一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挑战。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沟通,掌握地方需求关系;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探索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加强毕业思想教育工作,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是师专院校顺应就业形势需要的举措。

我区几所师专院校,除了一两所处于人口相对密集,经济较为发达的中等城市外,绝大多数位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小城镇。行政上实行省地两级共管以地方为主的办学管理模式。由于地缘上的关系,生源主要来自所在地区(市)的各县(市)的高考生。师专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合格的初中和小学教师。正是以上原因,师专院校一直以来与地方县(市)在人才供需方面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然而,随着高校连续几年扩招,本专科毕业生大量涌现,给地方县(市)教育系统安排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少数县(市)对部分专业的师专毕业生需求量已经饱和甚至过剩。面对挑战,师专院校就业工作指导部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路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信息沟通.掌握地方需求关系

根据师专院校培养目标和区位优势,学校就业工作指导部门应主动承担起为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服务的义务。走出校门了解市场,掌握社会各行各业人才需求信息,努力推介“产品”。为毕业生就业铺路,为毕业生排忧解难。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要保持与地方县(市)人事局、教育局以及各中小学的密切联系。了解地方县(市)当年高考上线和就读情况;了解各县(市)当年本专科师范生毕业情况;各乡镇中小学对师范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分析、研究、预测本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为学校的招生和就业政策提供准确的信息预报。

二、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学校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合格人才。教育要坚持小平同志所说的面向现代化,就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种人才。师专院校除了培养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人才外,还要培养其他方面的人才。针对目前各县(市)教育系统对师范专科毕业生需求量的逐渐饱和或相对过剩的实际,师专院校应及时调整专业招生计划,压缩社会需求量不大的专业招生指标,顺应中小学素质教育对人才的需求,适当扩大紧缺专业的招生比例。如我校近两年压缩中文专业规模,适当扩大英语、计算机、物理与电子技术专业招生比例,同时增设教育技术、体育专业、美术专业和学前教育等。使专业结构按市场经济需求关系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真正走市场化的道路。此外,深化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在保持和优化师范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加大非师范课程的开课量,增加辅修专业课和选修课,如中文系近年先后开设了《文秘写作》《中西礼仪》《交际与口才》《公共关系学》等课程,避免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能力平平,就业面窄,适应性差的弊端,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积极探索东部市场,努力拓宽就业渠道

面对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师专院校要充分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各种有利条件,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要在加强与长期协作单位的交流联系,巩固原有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基础下,通过科技协作,教育实习、校友网络、军民共建等渠道,积极推荐毕业生就业;动员和组织毕业生参加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参加省、地、县组织的人事部门供需见面会、洽谈会、协调会等。同时,积极探索东部人才市场,最大限度地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广西毗邻经济发达的广东省,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广东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才市场准人机制也比较完善,可以为广西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天地。而我校位于广西的东北部贺州市,紧邻广东省,不仅两地交通便利,来往密切,而且文化、语言、生活饮食等方面极其相似。可以充分利用地理上的优势,借鉴一些省、市劳务输出部门的做法,加强与广东省工厂、企业、幼儿园以及中小学问的联系,积极推介我校的毕业生。今年4月,我校第一次组织物理与电子技术专业的29名大学生,到广东东莞市“宏远人才市场交流中心”和“南方人才中心市场”等五个较大的人才交流市场应聘,与有关企业一次性签约成功者达22人,在我校引起了强烈反响,为学生带来了新的就业思考。

四、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教育毕业生正确认识社会需求,增强毕业生择业的信心。对于毕业生来说,面对择业,他们首先关注的是就业的形势以及与他们就业的去向密切相关的就业政策问题,因此,及早开设就业指导课,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政策的宣讲和就业形势教育,让毕业生提前做好应对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以便毕业生根据自身条件,拾遗补缺,有目的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增强顺利就业信心。"

2.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由于师范专科生就业形势压力增大,就业竞争激烈,素质教育和能力锻炼越来越为大学生所重视。这就要求师范专科院校积极转变教育观念,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核心,两个重点”,即加强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增强实践能力为着重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地培养,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着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更新择业观念,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自信心。

3.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培养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就业心理咨询是针对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遇到的心理困惑而进行的咨询答疑工作。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避免因自负、自卑而造成的挫折和焦虑;引导大学生正确定位,把握合理的期望值。根据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竞争,作好各种心理准备,调整好择业心理和择业目标,通过“自主择业”实现自身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   师专   毕业生   院校   我校   就业指导   师范   需求   心理   地方   人才   工作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