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知识结构的更新速度逐步加快,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必须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质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门课程是所有开设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未来的工作中,运用自己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水平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在入学之前所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量的差异性很大,学生在入学前掌握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甚至连电脑都没有见过,更别说计算机操作了。在起初学习这门课程时,很多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随着课程难度加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慢慢地出现了降低的现象。在毕业之后他们虽然能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是在计算机的运用上缺乏灵活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同时,讲授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师一般都是辅导员或其他专业的教师,学校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用不着水平太高的专业教师来教,只要懂电脑的人都能教这门课程。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掌握的不足,对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的学习带来困难,通过这些情况来说明现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应该通过调研问卷等手段解决这个问题,倡导用专业的教师和适合职业院校各专业学生学习的计算机教材来进行讲授,所谓的因材施教。

二、高职职业院校可尝试采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1.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十分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课程,除了理论教学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实际操作,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上机操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受到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限制,计算机硬件资源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教授知识过程中,应用水平较低的学生仿佛是在听天书,在上机操作过程中又不知道该怎么操作,什么都不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该安排在机房进行教学,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对于教学资源不足的院校,应该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上课。

2.采用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在教学中不能对所有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否则会导致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丧失了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帮助,让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提高,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应当给予更高的要求,鼓励其在完成继定教学任务的同时,完成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使其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职业需求确定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都比较偏向于计算机知识体系的完成性,各个部分的内容比较全面,甚至内容的难度偏大,有些知识点在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几乎不会涉及。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内容更新往往比信息技术的发展滞后,所讲授的软件版本较低,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这样的教材,很难因材施教。教师没必要完全依照课本内容讲,应该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和专业需求,按照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原则重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对于难度较高且实用性差的内容应该删除。对于简单易懂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以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扩展。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教师在上课前应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在上课时做好教学控制,起好教学引导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充当答疑解惑的角色,起好教学引导作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挑选一章或几节内容,让学生自学,让其完成继定任务。

5.分组讨论学习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应用基础水平将其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中应包括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然后选取一名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给各小组布置相同的学习任务,让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看哪个小组第一个完成。并最后让每一位同学分享在小组学习中的收获。在此程中,学生遇到问题之后可以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制定解决方案,最终解决问题。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在分享过程中,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在短时间内学到各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分组讨论法可以活跃班级的学习气氛,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6.任务驱动教学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十分强,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也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编写采用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了一定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思考,通过思考,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最终完成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符合职业教育突出实践性的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任务设计应该保证趣味性,充满兴趣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操作技能;其次,任务设计的难度应该适中,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不致于让学生产生畏惧的情绪,进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前期划分的小组进行教学,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最后,课堂总结的作用不能忽视,课堂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结语

面对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原则。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应该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紧跟时代的步伐,保证职业院校学生在就业中更具竞争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论文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应用   课程   因材施教   教学法   职业教育   小组   教师   计算机   基础   知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