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学旅行培育地理核心素养

[摘 要]

研学旅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研学旅行契合了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有助于完成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

研学旅行;地理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育人价值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国办发[2013]10号)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4年4月19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王定华在《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的主题演讲中提出了“修学旅行又叫研学旅行,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活动”的观点。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征、学生年龄结构、心智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出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培养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具体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上,落实到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上,落实到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上。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只有根植于真实的地理教学情境中,通过深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有效。研学旅行活动就是具体的教学情境,也契合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理念,有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研学旅行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的地理学科品质和地理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人地观念、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等四个方面。研学旅行让真实的生活情境走进了地理教学,打开了封闭的地理课堂教学空间,构建了开放的地理教学环境与氛围,培养了学生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能力,加深对人地关系的深刻理解,使学生地理核心能力得到强化和升华。

(一)研学旅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

人地观念是地理学科最核心的价值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行为以及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协调观”。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校门,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大自然,走向社区、走向社会,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游览自然风光,融入社会,进行一定量的户外实践活动,可以强身健体,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物质保障,更加有利于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到生活、社会、自然中去实践体验、尝试学习。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增长阅历、丰富见识、体验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研学旅行在内容上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与扩大,密切了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与自然和社会“沟通”,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家国情怀,自觉树立科学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本质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素养的核心要求,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地理事物过程进行分析、预测,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科基本的思维方式。研学旅行在方式、方法上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在研学旅行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善于思考,积极捕捉来自身边的问题并进行界定、甄别、筛选和整合,需要对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与评估,学生必然获得较多的运用探究方法、综合分析的方式获取解决问题的机会,进而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研学旅行有助于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研学旅行活动必须在一定的区域进行。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发生在特定的区域,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景观,不同的区域间存在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上的区域差异,区域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区域联系。研学旅行活动与地理教材内容本身的课堂教学是不一样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获得理性知识。由于缺乏适当的感性知识的支持,学生在对理性知识进行理解与应用时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困难。而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这就要求他们一方面要提取先前储备的理性知识,用于理解当下所面临的感性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改造并重构自身的知识体系,使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紧密联系,互相依存,学生获得的感性知识多于理性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使得学生有机会在纷繁复杂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性知识与客观存在的关系,通过观察、访谈、操作、验证和体悟等方法,检验其真伪,并对知识再次进行解读,直至“真知”,有助于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能力。

(四)研学旅行有助于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提高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实践体验和社会参与的能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形成实践能力;只有亲自经历科学探究实践,才能形成真正的科学素养。研学旅行是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实践活动,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匡正当前学校课程过于偏重书本知识、偏重课堂讲授、偏重让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弊端,弥补学生经验狭隘、理论脱离实际的缺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研学旅行完成了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

(一)研学旅行契合了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教学基本核心理念,如何使地理教学贴近现实生活、构建开放的地理教学环境与氛围、突破封闭的地理课堂教学空间、让真实的生活情境走进地理教学,应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地理学科教学背景下的研学旅行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理念“不谋而合”,研学旅行是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呈现方式,是生活地理教学的实践形式。地理教师应发挥其地理学科优势,指导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开展观察、实践、探索和研究,加强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向社会,体察社会民情,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在轻松愉快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体会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了解祖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是一种升华精神的文化活动,能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更是一种伴随情感体验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道德情感激荡的机会,激发学生爱家、爱国情怀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拉尔夫・泰勒认为:“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他学到了什么取决于他做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基于地理学科教学的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学生面临的不仅仅局限于知识范畴,它扩展到了学生个体的生理、情感和人格等各领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也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个体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研学旅行作为一项重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以具体学科知识为依托,才能彰显教育教学的价值;研学旅行只有根置于学科教学的背景下才能焕发育人的生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通过研学旅行的这一具体情境来实现的。在地理学科教学视野下,研学旅行要始终贯穿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教育,并把它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这将有助于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之成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朱雪梅.立德树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原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2).

[4]高晓光.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得更远更扎实[J].基础教育参考,2014(17).

[5]丁运超.论教育旅游与地理课程改革[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2(12).

[6]丁运超.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中国德育,2014(9).

[7]李希贵.开设游学课程[J].中小学管理,2013(3).

[8]徐冬爱,王峰.中小学生修学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J].中国教师,2009(2).

[9]李成月.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8(11).

[10]白宏太,田征等.到广阔的世界中去学习――教育部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调查[J].人民教育,2014(2).

[11]孟令军.试论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实行生活化[J].软件电子版,2014(18).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教育   素养   地理   核心   旅行   学科   区域   能力   社会   知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