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稳定视角下的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已有许多成果,而且主要涉及到人力资本这一概念。舒尔茨在20 世纪60 年代便指出: 好多我们称之为消费的东西,就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例如,直接用于教育、保健以及为了取得良好的就业机会而用于国内移民的费用。而这些投资最终与就业不无相关。罗默( Romer) 1986 年提出了知识溢出模型: Y = F( K,L,H,t ) ,认为知识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率,得出知识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投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卢卡斯( Lucas) 1988年在《论经济的增长机制》中又提出了人力资本溢出模型: Y = Akh]1 - ,0 1,说明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特征,知识的增长率与花费到学习上的时间成正比。

国内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也不乏亮点,如刘素华( 2005) 就建立我国就业质量量化评价体系的步骤与方法进行了论述 ( P. 35 - 38) ; 郑晓涛等( 2006) 就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做了分析 ( P. 21 - 25) ; 孙百才( 2011) 从就业率、就业岗位的特点、毕业生主观满意度等方面分析了甘肃省理工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 P. 83) ; 邓艾( 2013) 对甘南藏区少数民族就业状况、少数民族与汉族就业差距及其影响因素,做了调查研究和定量评估分析; 等等。

当然,已有文献也存在诸多不足,如缺乏系统的研究与统一的指标体系等。本文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希望通过一些统计方法,运用方差分析等技术,分析所收集的数据中样本量较多的汉族、藏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工作期望上的差异等因素,以及在一些内在的因果关系中进行实证分析,试图对现阶段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测度提出一些新的思路。

一、研究的问题与调研点情况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一部分,在国家制定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予以支持及投入大量教育经费给以资助下,其就业情况是否达到之前所接受的高等教育投入的预期呢? 基于此问题,有必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人群做部分与就业相关的研究。

( 一) 研究的问题

本文试图聚焦于两大类问题: 第一,哪些因素影响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特殊性有哪些? 第二,怎样客观合理地评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国家制定何种政策措施才能保障和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1.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新疆、青海两省( 区) 部分近期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以及个人特征信息( 包括民族、性别、籍贯、所学专业、学历、汉语熟练程度等) 进行调查,以获取评估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可靠数据资料。

2.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对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工作期望( 包括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工作稳定性、职工培训、晋升机会、工作环境、工作地点等) 因素以及民族因素进行量化分析。

( 二) 基本情况

本文选取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X 大学和K学院以及青海省的Q 大学三所民族院校的大四本科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300 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8 份,废卷33 份,空白卷69 份。

调查的学生所在学院包括民族学与社会学、藏学、人文、教育、历史、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外国语、公共管理、数学与统计等11 个院系。其中男生占总人数的31. 3%,女生占67. 7% ( 另有2 人未答) ; 年龄普遍为22 岁至24 岁,占总人数的85. 4%( 23 岁最多,占39. 9%) ; 所调查学生中中共党员占48. 5%,无党派学生占19. 2% ( 另有64人未答) ; 所调查学生中,汉族大学生占20. 2%,藏族占25. 8%,维吾尔族学生有38. 4%,回族学生有4%,另有蒙古族、土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撒拉族等学生参与调查。

1. 家庭基本情况

所调查学生主要来自新疆和青海,籍贯在县一级以上城市的学生占30. 4% ( 青海5. 1%,新疆25. 3%) ,在乡镇一级的占46. 9% ( 青海23. 7%,新疆23. 2%) ,其他学生分别来自甘肃、宁夏、西藏、广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浙江、江苏、云南、四川、黑龙江、陕西等15 个省或自治区;大部分学生家庭完整( 88. 9% 和92. 4% 的学生分别有父亲和母亲) ,有30%左右的学生有兄弟姐妹( 32. 3%有1 - 2 位哥哥、35. 8% 有1 - 2 位弟弟、32. 9%有1 - 2 位姐姐、33. 8% 有1 - 2 位妹妹) ;学生父母主要为高中以下学历( 只有4. 5%的父亲和2%的母亲为本科学历) ,兄弟姐妹中的最高学历27. 8%为本科、2% 为硕士,其他以初高中学历为主,还有1% 的人没上过学; 31. 3% 的父亲和12. 1% 的母亲为中共党员; 学生父母的月收入绝大多数在3500 - 4500 元以下,处在1500 - 2500 元水平的最多,占到12. 1%; 只有28. 3% 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汉语非常熟练,40. 4% 的学生认为比较熟练, 29. 3%的认为自己汉语水平一般。

2. 就业相关情况

从调查所获数据看,76. 3% 的学生正在找工作, 11. 6% 的学生选择继续上学,0. 5% 的学生选择出国,11. 6% 的学生认为不着急就业,而只有5. 6%的学生找到了工作; 57. 6% 的学生通过了解或经历,认为国家给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了一些就业优惠政策,34. 8% 的学生不知道,6. 6% 的学生认为没有优惠政策,16. 7% 的学生认为同等条件下少数民族享受优先就业政策,7. 1% 的学生认为能够分配工作。

二、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中,共设置了5 项学生选择工作之前最看重的条件,同时要求被调查学生选择5 项并按程度大小排序,即: 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工作稳定性、职工培训、晋升机会( 发展潜力) 。

通过前期数据统计可以得出,少数民族大学生之所以选择一份工作最看重的条件是工作的稳定性,这和眼下国内大学生热衷于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等工作的趋势完全一致。其次是劳动报酬,再次是工作时间,最后是晋升机会和职工培训。

( 一) 分析不同民族对工作预期的影响

父母的职业和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民族学生的就业期望。即使是相同的民族,但家庭背景不同,其就业期望也会存在差异。可以将民族作为自变量,将工作期望作为因变量,将父亲收入、母亲收入作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这样可以减少父亲收入、母亲收入的干扰,来看民族身份对就业期望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篇幅所限以及样本量等因素,本文接下来涉及到的所有协方差分析都是将父母的收入作为协变量来进行的,因此,分析的结果可能存在不足之处,然而较之于单纯的使用描述统计、t 检验( 两两比较)或者是普通方差分析,由于考虑了控制变量等因素,统计结果会更加全面与准确。

汉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样本量较多,因而通过K 矩阵进行了对比分析 。藏族与汉族学生对比后可以看出,在工作稳定性与晋升机会的选择上是有显著差别的; 维吾尔族与汉族学生在工作稳定性和职工培训的选择上差别也明显,在工作时间上比较接近显著性水平( sig. 值为0.056) 。汉族和藏族大学生在工作稳定性上的均值有差别,汉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在这一项上的均值也有差别,对照前面的主体间效应的检验表中提到的这一项的sig 值为0. 065,可以分析出,藏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在这一项上的对比差别不大,从而削减了前面两组对比的差别。因而在协方差分析中,三个民族作为整体,对于工作稳定性而言没有差异,而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对于工作稳定性差别大,少数民族之间差别不大。

( 二) 对工作稳定性的期望

1. 对工作单位的期望

笔者设置了假如您去找工作,您希望您的工作单位是哪里一问。通过协方差分析得出,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在选择高等学校和其他教学单位( 如中学、小学) 时存在差异,父母的收入仅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国有企业时产生影响,并且父亲的影响会更大。由于公务员这类工作通常被认为是高稳定性职业,所以不同民族的大学生选择行政单位一项的最多,表明在这方面选择上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没有差别,即都更愿意选择行政单位。

2. 对劳动合同的期望

从统计数据看,48. 5% 的学生希望签3 年以上( 含无固定期限) 劳动合同,27. 3% 的学生希望签1 - 3 年的劳动合同,只有5. 6%的学生愿意签1年以下劳动合同。这也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高稳定性的工作有着极大的期望。

( 三) 对工作时长的期望

被调查学生对工作时长的期望方面,77. 3%的学生选择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5 天,只有13. 6%的学生可以接受加班。由于协方差分析结果均不显著,说明各民族大学生在对工作时长的考虑上无差别,因而不再列出协方差表格。

( 四) 对劳动报酬的期望

被调查学生对劳动报酬的期望中,50. 5% 的学生期望足额按时发放且高于当地平均工资的收入, 40. 9% 的学生可以接受介于当地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之间的劳动报酬,另外有3%的学生可以接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报酬。同样,由于协方差分析结果均不显著,说明各民族大学生在对劳动报酬的考虑上无差别,因此不再列出协方差表格。

( 五) 对职业培训的期望

对于期望的职业培训一问( 可多选) ,75. 8%的学生期望工作单位有人员培训规划,能为大多数员工提供培训机会; 27. 3% 的学生期望有人员培训规划,但只为新员工提供培训机会;13. 6%的学生希望只为少数骨干员工培训; 2. 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培训。

根据协方差分析后可以看出,不同民族对职业培训存在差异,藏族与汉族学生、维吾尔族与汉族学生在对待职业培训的期望上均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做了描述性统计后发现: 20. 2% 的汉族学生需要职业培训,而藏族学生为25. 8%,维吾尔族学生为38. 4%,均高于汉族学生的期望,维吾尔族学生对职业培训的预期更加强烈。这或许可以说明,汉族学生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可能较早地了解到更多关于职业方面的信息与知识,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多来自乡镇一级的家庭,对职业信息获取不够丰富,认为即使就业后依然存在差距,因此,对职业培训的期望值较高。

( 六) 对工作环境的期望

笔者设置了5 项学生选择工作最看重的环境因素,要求被调查学生选择5 项并按程度大小排序,5个选项分别为: 工作场所的环境、工作的安全环境、员工间的相处环境( 特别是民族间的相处) 、工作环境是否考虑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企业或职业声望与社会认同度。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一份工作,首先要考虑工作环境的安全生产问题,其次考虑的是工作场所的环境,接下来考虑较多的是员工间的相处环境( 特别是民族间的相处)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工作环境中是否考虑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着较大的要求。另外,对企业或职业声望与社会认同度也有一定的要求。

通过协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民族在对工作场所的环境、员工间的相处环境、工作环境是否考虑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企业或职业声望与社会认同度的选择上的确存在着差异,而在进行了对比分析后又发现: 藏族和汉族大学生在企业或职业声望与社会认同度的选择上存在差异; 维吾尔族和汉族大学生在对工作场所的环境、工作环境是否考虑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员工间的相处环境上接近显著差异。也再次印证了前面的描述统计,说明维吾尔族学生在选择工作时特别强调工作环境是否考虑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1. 劳动保护的期望

根据调查结果,64. 6% 的学生期望工作环境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危害和威胁; 40. 4% 的学生可以接受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一定威胁,但危害程度较低或可能性较小并有劳动保护措施的工作环境; 13. 6% 的学生可以接受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或可能性较大但有劳动保护措施的工作环境; 另外有2. 5%的学生还可以接受环境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或可能性较大且没有劳动保护措施的工作环境。

2. 安全生产的期望

70. 2%的学生会选择有安全生产经费投入和措施,又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企业或单位;21. 7%的学生可以接受有安全生产经费投入和措施,但发生了一般安全生产事故的企业或单位;6. 1% 的学生还可接受有安全生产经费投入和措施,但发生了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企业或单位; 另外还有3%的学生可以接受没有安全生产投入与措施,发生了一般或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企业或单位。

3. 风俗习惯的期望

所调查学生对工作环境是否需要考虑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一项中,53. 5% 的学生认为工作场所必须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27. 8%的学生认为应适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1. 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7. 6% 的学生认为工作环境中不分民族。

4. 对同事的期望

对于工作的同事,33. 3% 的学生期望少数民族同事较多一些,11. 6% 的学生期望少数民族同事较少一些,41. 4% 的学生认为无所谓。通过分析协方差以及对比民族因素后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对同事的期望上差异显著,他们出于民族情感的考虑,依然希望在工作中本民族的同事能够有一定的比重。

( 七) 对工作地点的期望

关于工作地点,61. 1% 的学生希望在父母所在地就业,39. 9% 的学生选择籍贯所在地就业,24. 7%的学生选择可以在父母所在地周边省份就业, 19. 2%选择毕业学校所在地就业, 15. 2% 选择在毕业学校所在地周边省份就业。另外4. 5% 的学生选择西北地区,4% 选择东南沿海地区,2% 选择西南地区,0. 5% 选择东北地区,0% 选择华北地区。进一步根据协方差分析,不同民族对于工作地点的期望中,在父母所在地、籍贯所在地、东南沿海地区三个选项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父母所在地工作的预期差异极其显著。笔者随后在几个社区对近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分别进行了访谈,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工作地点的选择通常是符合其父母意愿的。少数民族家庭通常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留在身边: 一是考虑到外地风俗与饮食有差别; 二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分析也已在多位研究者的论文中出现过。

三、几点思考

( 一) 各级政府与民族院校合力制定相关汉语培训计划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许多来自农村,父母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兄弟姐妹以初高中学历为主,汉语使用非常熟练的学生仅占28. 3%。因此,有必要对接受高等教育之前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设置额外的汉语培训计划,同时各级政府应加强双语教育的投入,及早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熟练程度。在大学阶段,民族院校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与沟通下,可以请当地各类企事业单位中的相关人员针对就业中的商务用语、工作专用术语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指导与培训,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前更加熟悉汉语交流以及一些专业用语的使用范围。另外,学校内部可以设置互助交流小组,通过学生间平日的相互交流,一方面使汉族学生更加了解与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则在更多地使用汉语进行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汉语水平。

( 二) 各级政府进一步提供少数民族大学生优惠就业政策

李克强总理2013 年8 月18 日视察兰州大学时指出,应该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和边远地区就业和创业。新疆、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本身就多来自西部和边远民族地区,熟悉当地的实际情况,又接受过高等教育,而且大部分愿意在当地就业,就业后与当地人员沟通起来也更加便捷,因此给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优惠政策,如更多的实习机会、当地少数民族大学生优先就业、安排能接受恶劣工作条件与环境的学生去边远的民族地区当村官、业绩出众者优先提拔等。这样,既符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又增加了就业岗位,在就地城镇化的趋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近就业势必能够提升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为社会稳定做出重要贡献。

( 三) 民族院校按照就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对于那些单纯愿意就业而不是继续深造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校要根据其需求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增设或扩大就业需求高的专业,减少或缩小不适应就业趋势的专业。对专业不对口或者专业不满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及早进行专业调整,学校还应更多地提供学生修双学位或者增设相关公共课及讲座的机会,这也是政府对西部民族院校教育投入的当务之急。

( 四) 民族院校条件成熟的可以转型职业技术学院

根据教育部的最新规划,未来的本科生将分为研究型与专业技术型,因此,民族院校条件允许的,可以根据当地就业需求进行转型,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地区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为少数民族适龄就业人口融入当地就业市场并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达权通变。

( 五) 民族院校组织学生去企事业单位参观交流

根据调查结果,只有13. 6% 的学生对入学后最终的专业感到非常满意,16. 1% 的学生不满意甚至是非常不满意自己所学的专业,22. 7% 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对未来就业没有帮助。考虑到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更愿意在民族地区特别是父母所在地就业,因此,民族院校需要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与沟通下,分批次地组织学生去当地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交流,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要求、企业文化、需求定位、工作时长、劳动报酬、安全生产等,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前便能对未来的就业选择有一个方向性的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   维吾尔族   少数民族   协方差   藏族   汉族   视角   因素   民族   环境   大学生   学生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