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经验 继续改革小学语文教材

"

教学改革,首先是课程和教材的改革。如同演戏,首先要有一个好剧本,才能出好戏;任何一门学科,能有一套好教材,才能为教学改革打下基础。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一套好的小学语文课本,关系着一代新人的成长,关系着民族语言的发展,更关系到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即将进入21世纪,编辑一套新语文课本,是时代的需要,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要编出一套高水平的小学语文课本,首先要总结50年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宝贵经验。

如果说前一套教材更多地体现了叶圣陶的语文教材思想,那么,后一套教材在继承前一套教材的基础上,又渗透了一定的现代教学论的思想,突出了听、说、读、写方法的指导。这两套教材有以下共同特点:

1.依据汉字、汉语特点和儿童学习汉字汉语的基本规律

要学好汉语文首先要学好汉字。低年级体现了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虽然后一套教材识字量少了些,但低年级仍完成一半的识字量。小学生学语文主要训练语感,适当给予方法指导,这在选文和组织阅读教材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课文图文并茂,适合小学生阅读。

2.体现了小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

一、文道统一

教材在选文上既重视语言的规范、优美,又很重视思想性、教育性、情感性。在练习中,加强了语言文字训练,规范了听、说、读、写训练;在读写训练中突出了真情实感的表达。

3.突出了读写结合

每篇课文都是读写例文,每课后都有读写练习。设《读写例话》,从读中学写。基础训练中又有依读写训练重点而设计的读书、作文训练,读写结合密切。

总之,这两套教材,在实现小学语文教材科学化上前进了一大步。

20年来,我们在小学语文教材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面对21世纪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怎样才能发挥更大的育人作用?小学语文教材建设还有哪些差距?当前使用的小学语文课本还存在哪些不足?这些都是我们编写新教材时,应首先思考的问题。

编写新小学语文课本,首先要继承前两套教材的丰富的、成功的经验;其次,要吸取全国各地所编教材的优点。同时,还要根据汉字、汉语的特点以及儿童学习汉字、汉语的规律,进一步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识字和阅读、作文的关系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识了字才能读书、作文。要阅读汉字读物,要用汉字来表达思想感情,就必须学好汉字,识字多了才能顺利地读书、作文。识字并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然而却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必要手段。这就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必须以识字为重点的根本理由。可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解决得并不理想。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课本,在落实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上,尚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识字量少(2500),影响了提早大量阅读。

低年级在贯彻识字教学为重点上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2)选字要科学。所谓科学,就是要选高频字、次高频字,还要选择儿童口语中的常用字。

(3)识字方法要科学。识字量高,方法不当会影响教学效果。识字方法很多,指导思想应以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相结合为宜;集中识字为主,适当分散识字。不论集中或分散识字,都要体现汉字构字规律。

2.文与道的关系

文与道自古统一,故有“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贯道”之说。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也体现了“文道统一”的思想,既重视了思想内容的科学性、教育性,又重视了语言的规范性、生动性。但时代在不断发展,思想在不断变化,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上来衡量选文,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1)在思想内容方面。

与此同时,我认为教材可以相对地增加一些反映人文性、伦理道德和现代意识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要从小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爱人类;要讲礼貌、讲诚实、讲友情、讲和平;要树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正直、勇敢的爱国精神;要树立刻苦学习,永远奋进,勤劳创造,不断创新的意识,奠定做一名21世纪中国人的思想品德基础。

教材还可适当增加一些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我国历史悠久,要使我们的后代人人懂得祖国的历史发展,就要从小学习祖国的传统文化。文史不分,可以在语文中选编一些反映传统文化故事的课文。我国古代散文故事很丰富,如“名物掌故”“人物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很多。现行教材选了,但量少了些。高年级最好选文言原文,可以背诵。这样既能学文,又可以学习人文道德,为初高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学古诗也非常必要,现行教材选古诗量少,从第五至第十册共选26首,其实再增加一半也不为多。古诗易读、易背,利用儿童记忆力强的优势,多读、多背些古诗,不但符合儿童的兴趣特点,还能为以后学习语文和传统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主张让小学生背读古诗文并不是要培养诗人或学作文言文,而是要从古诗文中获得文化熏陶,使学生从小热爱祖国文化。从理解上讲,要以现代意识去阐释。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传统的文化内涵,也必须在有着当代意识的当代教师的重新阐释下,才能保持隽永的文学魅力和真正的现实意义。当然,我不赞成死记硬背,也不赞成厚古薄今。

(2)在语言形式方面。

尽管思想内容很好,如若语言表达不精彩,也不能选作语文教材。不论是散文、故事或诗歌,必须选语言流畅优美、思想积极健康的。选文语言要规范、优美,要以名家名篇为主,要具有文学性。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虽然也选了名家名篇,但还显不足。似可增选一些反映儿童情趣的名家名篇,删减一些文学性不强的篇章。学语言靠积累,我们提供学生积累的语言应是精品。名家名篇语言规范、优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学生背诵、记忆、学习、效仿。鲁迅曾讲过:“凡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所以,读名家名篇不但可以积累精粹的语言,而且可以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构思、立意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学到文章写法。凡名篇皆是文思兼优的,学生在语言汲取中,经过潜移默化,还会受到思想、情感陶冶。凡名篇一般内容深邃,词句精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恰是这样的文章,学生读起来才会感到有味道、喜品赏,易调动起学生品读文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会像喝白水那样淡而无味。所以,对名家名篇最好不要修改。

3.语感和语言规律的关系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语言感受,不太重视语言规律指导。如“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做诗也会吟”“熟读成章”“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都是传统语文学习的宝贵经验。这种用多读、多写、重语言积累的方法其实也可称之为语感教学法。但这种方法费时间较多,正如鲁迅所说,能用这种方法学出来的人不多。即使少数人能学出来,也是在“一条暗胡同”里任你摸索,而且要经过“年深月久之后”,才能摸索出一点方法来。所以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听、说、读、写能力,既要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有直接感受语言的实践,积累语言,还要把前人摸索到的语言规律、读写方法教给学生。也就是说,一要多读、多写,二要有针对性的读写指导。正如叶圣陶曾经说过,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和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下功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对小学生而言,要以语感学习为基础,以多读积累为主,适当进行语言规律和读写方法的指导。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在批判吸取语感教学基础上,加强了听、说、读、写的指导练习,这是正确的、进步的。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对诵读又有所忽视,忽视了语言的积累。究其原因,除了考试不考背诵、默写、朗读项目外,从教材看,一是教材选文适合学生朗读、背诵的篇目少;二是读写训练的项目过多,训练项目多了,反而使一些语文基本能力因练习不够而掌握不牢固。因此,建议选文要注意短小精悍,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背诵、值得背诵。加强语感训练和语言积累,适当减少些读写训练项目。训练项目要精,要反复练习,牢固掌握。现在有一种看法,过于强调语言积累,忽视语言规律和方法指导。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切不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要体现以语感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的原理,必须处理好精读积累、方法指导、大量阅读三者的关系。最好分三类教材:

(1)精读篇。这类教材在语言表达上是规范的、优美的、有特色的,短小精悍、琅琅上口。这类教材靠语感教学,多读、熟读、背诵。同时,要求从语言表达特点上、从作者思想情感表达上细读、深读,使学生感悟到文章的审美价值,从而积累语言,自然悟出读写方法。这类教材包括古诗文和现代文。每册有10 15篇就可以。如果小学生能背诵百篇文章,就很可观了。

(2)方法指导篇。这类教材主要是配合重点训练项目选择例文,目的是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方法,训练语文能力。选文要比较准确地体现训练要点。根据每册书的读写训练点确定篇数,一个训练点最好要有3 5篇的练习巩固。

(3)略读篇。主要靠学生自读,不要求背诵,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拓展知识,活跃思维,这也是语言的积累。这类教材选文量可大些,可占30 40篇。

以上三类教材是互相结合的,但又各有侧重。不能机械地将三类课文分开。语文教材的选文,每一篇都应是综合的,都包含了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因素,都可以训练听、说、读、写能力。有时为了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可以侧重某项知识因素或某项能力训练,侧重某一方面,并不是不要其他。三类教材的总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4 .读与写的关系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读写结合应以读为主。读是写的基础,读中学写,读后练写。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是体现读写结合的,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语文教材中体现读写结合,除选文要求名家名篇、语言思想兼优外,在课后练习中要体现读写结合。

(1)练习要体现语言规律指导。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规律指导,主要是句法指导,从句法研究用字、组词、造句,到中高年级可略有章法指导。如语法知识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已有所渗透,但没有明确提。我认为像名词、动词、代词、介词、连词等名称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练习中再举例说明,不给定义。尤其是标点符号的练习,应在练习中系统体现出来。

(2)练习要体现读书方法指导。练习主要练听、说、读、写能力。关于读写能力的训练,是否可按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精读法去训练。我将精读法分了四个层次:初读——细读——深读——熟读。是否可以根据这“四读”要求出练习题。如初读要求:理解生字、生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细读要求:理解全文词句,理解作者思路及文章层次,初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深读要求:对重点段落、重点词句进行深入理解,要从语言内涵上理解,从语言结构上理解,如句式、段式特点,从语言表达情感上去理解和欣赏,从读中学写;熟读要求:从语言巩固、运用上去训练,如熟读、背诵、复述、默写,以及仿写、创造性地练写等。出发点是练读,最后落实在积累及读写能力上。

其实,以上所谈的四个关系,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所体现。我只是提出一些需要加强和调整的想法,供参考。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学科教育   选文   汉字   语感   名篇   小学语文   教材   语言   思想   小学   语文教材   方法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