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悟神学技——现代散文教学管见

"

现代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说重,是因其语言精练、词藻华丽、行文隽永 、手法巧妙,对激发学生爱好语文、学好语文大有裨益。说难,是因其虽“神不散”,但毕竟“形散”,不像记叙文那样完整,说明文那样明白。要教好它,就一定要改革教学方法,要针对散文的特点,再现散文的意境 ,将动人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把感情的清泉引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深情的“涵泳”、“赏析”中,把握文脉,习得语言,领悟其蕴含的思想感情,掌握出神入化的表现技巧,从而提高散文教学的质量。

带着感情 引入意境

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教学中若能抓住散文物我一体的意境,散文的主题、感情、技巧等等就都能够带动起 来。也唯有如此,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讲得深入浅出,且还散文之完整、动人的本来面目。

要将学生引入意境,教者首先要进入意境。进入意境的前提是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境”由“情”生,“ 情”浓“境”深,无“情”则不能入“境”。教师要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入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两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共振起来。在这里,教师的“带情”、“导引”是重要的一着。教师只有以自身的情绪去影响感化学生,巧妙地带领学生一同遨游艺术殿堂,才能达到不断深化教学的目的。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感情含蓄蕴藉、曲折深沉,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一幅幅如梦境般美丽飘渺的画面。如果教者由形到神、从影到情,顺着作品中那一幅幅的画面,深情地引导,便不难把学生带进那特有的意 境之中。使之在欣赏那幽僻的小路,多姿的荷花,微微的晚风,缕缕的清香,淡淡的月色,薄薄的轻雾中,品味作品迷离恍惚、深沉抑郁的情调,进而从这种轻松中夹着哀愁,恬淡中和着苦痛的独特意境中,明确作者那 种难以言状的苦闷、彷徨、低沉、抑郁,这样就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当时腥风血雨的黑暗现实,正确地理解当时的知识分子,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师导游,学生畅游。师生共入意境,深情涵泳。在赏析中感受、思索,作品感染了学生,学生领悟了作 品,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散文教学就是再现散文以情感人的真面目。从这一意义上讲,散文教学的过程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抓住文眼 理清脉络

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制全篇的艺术构思焦点。文脉,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 的脉络与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组合作用。教学中要抓住文眼,指导学生反复研读,细心揣摩段落层次,让学生透过“散”的外表,理出内在的经纬,领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韵。

然而,单是抓住文眼,还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理清思路,切实把握行文脉络。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 行文时,一方面要指点学生明了本文新颖、精巧、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另一方面还要指点学生把握文章的明暗两条线索,即空间线索与感情线索。空间线索:从开始“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带上门出去”写起,中 间游荷塘、观月色、引起联想,最后游毕,到“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收尾。这是一条明线。暗线是隐伏行文之中的感情变化。开端是“颇不宁静”,中间是沉湎于月色美景的平静,接着以蝉鸣、蛙叫烘托荷塘的静,反 衬内心的不静。最后又写宁静,以宁静蕴含不宁静。明线暗线,互为映衬,情景交融,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只有紧紧抓住这两条线索,才能使学生分清层次,理清脉络,领会作者在委婉曲折的写景状物 之中所蕴含的深邃的思想感情。

散文是一种最讲究构思,最注重文脉的艺术。它“形散”而必须“神聚”。要使无穷的联想,零散的材料 ,上升为具有艺术魅力的散文,忽视文脉结构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教师要讲好散文,必须抓住文眼,理清文脉,从结构入手,具体分析,切忌笼统评论,抽象肯定。

含英咀华 学习技巧

选入教材的散文多为构思巧妙、用笔神奇的丽篇佳作,其借外在之景,抒内心之情,传神地状物,精巧地 升华,造成情深意浓的美学胜景与极强的艺术魅力,往往使你沉醉在美的享受中。再加上其朴素而优美,自然而新奇,严谨而洒脱,通俗而惊人的语言,触及你的灵机,拨动你的心弦,更使你留连忘返。教学中,引导学 生精读细研,努力挖掘它的语言特色,掌握它的表现手法,是又一重要任务。

从大处通览作品,在探讨作品的缘起、展开、深入、联想、“蓬荜生辉”的过程中,弄清其所以神、奇、 精、美的原因,进而学习其表现手法、叙述方法与谋篇布局的技巧。比如《荷塘月色》一文,一看标题,就基本知道了它是一篇凭借景物描写来抒发思想感情的文章。接着读下去,又明白了其中的景物又是靠情感去描绘 的。读完全文,掩卷思来,觉得文章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十分蕴藉隽永,很是耐人寻味,很有艺术魅力。那么,这种美,这种力,是用什么手法达成的呢?再读文章。咀嚼揣摩,就会发现文章始终贯穿着淡淡的喜悦与 淡淡的哀愁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感情。而这种感情,不是通过空泛议论和自我表白直接道出来,而是渗透在周围环境和独自漫步的描写中,文中所有的环境又全染成恰当的晦暗的冷色,给人一种清冷、静谧的感觉,造成 与作品的心境完全一致的气氛,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整体的和谐美。读至此,学生就不难发现,此文之所以能情景交融,是“情”与“景”的相关与相似,进而悟出,抒情散文要达到“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必须使“情 ”与“景”之间有一种微妙的相关性与相似性。否则,任凭你有什么样的散文“大腕”,也绝对做不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从小处咬文嚼字,通过对语言运用的分析,学习景物描摹、感情升华、哲理揭示的技巧。要使学生明确, 语言本身并无黄金与砂石之分,能创造出动人的意境,传神传情地写景状物,就点石成金了。还以《荷塘月色》为例。文章开头用“心里颇不宁静”微微露出主题内涵,“不宁静”一词,平常而又平常,在别的文章中谁 也不曾留意它,但用在这里就具有任何别的词语所难以产生的效果,它不仅正好与彼时彼地的气氛、人物特有的心情以及文章的整个情调丝丝入扣,而且惟妙惟肖地表露了作者在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代不满现实、寻找超 脱,以及暂时获得超脱、终究不能超脱的复杂矛盾感情。接着,文章写“月色静静地泻在这一片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清雾浮起在荷塘里”。从表面看,这两句描写也并不新奇,文字也极其朴实,但其中的“泻”“浮” 两字却很为人称道。“泻”字绘出了月光如流水之态,“浮”字状出了荷塘上雾气之貌,而且还引出两个贴切的比喻来:“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十分贴切、形象地写出了月夜荷塘上的 景象,似真似假,若有若无,给人以无穷的想象。

当然,要真正体会作家遣词造句之妙,还必须透过语言的外衣,挖掘语言的内涵。如文章头段描写月光下 荷塘中高高挺立的荷叶像亭亭玉立的少女翩翩起舞而张开的裙子;绽开的荷花像丽人柔美的身姿洒脱大方;含苞欲放的花蕾如同羞涩、娇滴的少女脉脉含情。在第二段描写微风吹过荷塘时,用“流水”、“轻纱”形容月 光的皎洁、柔和,用“梦”形容月光的漂浮不定,若隐若显,既渲染出目光雾色相混的朦胧迷惘,又烘托出月色笼罩下荷塘的幽静、安恬,不禁使人心向往,仿佛也被带入梦境之中。所有这些,都是应该放在特定的意境 之中,引导分析的。

带着感情,引入意境;抓住文眼 理清脉络;含英咀华,学习技巧;实践中,教师必须吃透两头,要对大纲、教材有深入的理解,对学生的情况心中有数,教学中时时注意把握教材重点,处处从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入手,让学生真正品尝到散文甘美的果汁。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学科教育   散文   管见   情景交融   文脉   神学   荷塘   月色   意境   感情   艺术   作品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