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击破,历史解题快准狠

随着高考的到来,考生普遍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原先记忆牢固的知识点如今却越来越记不清了;原先考试中做错的试题如今再做一次,现在仍然没有做对;选择题共12道题,原先可以做对9题以上,现在却只能做对5―8题……到底哪些知识点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临近高考,历史复习到底怎样才能实现成绩的大提升呢?

一、牢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必备的品格与应用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考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核心理论)、时空观念(核心思维)、史料实证(核心方法)、历史解释(核心能力)、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五个方面。五大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和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家国情怀是实现历史教学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二、从小专题向大专题转变,形成更大的知识体系

现行教材的内容是以小通史体例编写的,必修1、必修2、必修3分别为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科技文艺思想文明史。在最后的复习阶段,考生要从小专题向大专题或通史转变,即将三册的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艺等方面的通史。从考试大纲的内容来看,其也是依据大专题或通史的体例来书写的。

1.关于“古代中国”的复习,考试大纲要求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艺四个方面去复习、掌握和运用。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2.关于“近代世界”的复习:考试大纲要求从思想、经济、政治、科技四个方面去复习、掌握和运用。

(1)思想上,“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2)经济上,“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

(3)政治上,“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

(4)科技上,“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进化论;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三、关注周年大事,结合时事政治进行分析

1. 与2017年形成周年关系的历史大事。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开始探寻新航路,到达非洲最南端530周年;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新航路,到达印度520周年;1517年,德意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拉开序幕500周年;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330周年;1787年,美国制定联邦宪法230周年;1807年,美国富尔顿用蒸汽机驱动轮船试航成功210周年;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爆发100周年;1927年,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90周年;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苏联“二五计划”完成80周年;1947年,中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美国“杜鲁门主义”提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70周年;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60周年;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50周年;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中国已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0周年;1997年,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共十五大召开20周年。

2. 结合教育的根本任务,联系时事政治来复习。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梳理了高考命题“一点四面”的改革主题。“一点”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强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育人导向,主要体现在历史核心素养的“家国情怀”方面,热爱自己的祖国,凡是中外历史上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发展的史实,是考生复习的重点。“四面”一是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指引考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应关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方面的内容;二是加强对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引导考生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如应关注罗马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法律文献、中国近现代史上法治建设方面的内容;三是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考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应关注儒家传统文化、理学等方面的积极内容;四是加强对创新能力的考查,提升高考对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的促进作用,如工业革命中的机器发明、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等。

四、善于归纳整理,增强综合运用能力

考生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时,都要与古今中外的一些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1.关于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评价,考生可以将它归纳整理如下:

(1)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及其职能:秦朝设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西汉设刺史(东汉改为州牧),巡行郡县;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长官;元朝设置御史台,纠察百官善恶,指陈政治得失;明朝设立按察司,统管一省的刑名、诉讼事务。 (2)如何评价古代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炔康拿盾;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监督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2.对于一些历史概念不能望文生义,而要准确理解。如古代封建制特指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其含义是封邦建国,以屏藩周;唐朝的开元通宝为唐高祖始铸,成为历代铸钱的范式,开元为“开辟新纪元”之意,而非唐玄宗的开元年号;林则徐任湖广总督,其管辖之地为湖南、湖北,而非湖南、广东;明朝昆曲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而非形成于云南昆明,等等。

3. 时间的联系记忆。关于时间的联系记忆,考生可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时间点:

(1)1992年中外发生的大事为: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一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2)1987年中外发生的大事:中共十三大召开;中国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中葡签订《联合声明》等。

(3)1999年中外发生的大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长达78天;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等。

五、掌握开放性试题的解答步骤与方法

高考不但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熟练运用程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史实来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历史学科能力的要求来看,小论文题是一种全开放性的题型,该题的基本特征为试题只提供若干材料或理论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全部由考生独立完成;评分采用量表的形式,而不是具体的答案表述。在评分上不使用传统的采点给分,也不是事先拟好考生可能会出现的答题思路,而是从思维的角度去制订评分标准;关于答案的具体内容,考生应从确定论点,对材料的理解、运用,逻辑,理论支持,文字表达五个方面去衡量。

(2016・全国新课标Ⅰ卷・41)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法律应该由全体公民集合讨论并通过,英国是自由的,他们就大错特错了。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分析】首先要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论题,这里的制度主要是指政治民主制度,如资本主义代议制、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1787年宪法所确定的民主制度、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的弊端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等国家重要的民主制度。其次,要善于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并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

【答案示例一】①论题:三权分立的制度构想在美、英的实践与改进。

②解析与论证:卢梭认为,人民通过契约建立国家,将自身的部分权力委托给政府,以服务于人民自己。如何让政府有效地服务而非奴役人民呢?孟德斯鸠提出了一个制度构想:议会、国王、法院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并彼此制衡,从而保障人民主权,保持政府的服务性。美国1787年确立联邦共和制时,运用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建立分权制衡机制,并创设民选总统,以有效行使行政权,后来,最高法院获得宪法解释权。长期的三权分立与制衡,成为美国逐渐强大的基石,虽然英国最初的分权并不显著,但在近代,它逐步确立了有效行政的责任内阁制,不断扩大议会选举权的范围,彰显人民民主权利。前些年,最高法院又取代上议院获得司法最终裁决权。依照本国国情,英国渐进而稳步地推行三权分立,维持了本国的长期发展。

③结论:一个好的制度构想会被广泛和长期地运用于各国的实践中,而各国也会结合本国的国情,在实践中摸索和改造这一制度。制度构想与各国实践的相互结合和改进,推动着近现代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

【答案示例二】①论题:论三权分立的构想与实践。

②解析与论证:英国启蒙思想家提出分权学说,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将其进一步发展为三权分立学说,将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并分别由议会、法院和总统行使,三权之间相互制约与平衡。其理论构想相当成熟,甚至完美。

美国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三权分立制度。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行使,而且三权之间相互制约与平衡,体现了一种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是一个成功的实践。美国对三权分立的成功实践必将推动三权分立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当然,在美国现实实践中,也存在部门效率较低的情况,这也为进一步完善三权分立理论提供参考。

六、把握几个关键环节,以“五化”赢高分

1. 知识记忆准确化。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考生必须要熟记,做到烂熟于心,切忌模棱两可,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闭关锁国政策、混合经济、知识经济等。

2. 平时错题集中化。考生要做一个有心人,将自己平时做错的历史试题剪贴在一个本子上,重做一次,分析自己做错的原因。如解题时脱离材料、不看插图和材料、基础知识不牢固、对选项答案理解有误等,最好能分析出每个选项正误的原因。

3. 语言表述教材化。在回答历史主观试题时,考生回答问题的语言要尽量做到教材化,史论结合。切忌用一些口语进行回答,那样很容易导致不必要的失分。

4. 平时训练限时化。限时训练是在强化考生的时间意识,历史试题排在政治、地理试题的后面,考生很难留出足够的历史答题时间,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才是考生追求的最高效率。一般合理的时间安排如下:历史选择题12题共48分,约10分钟完成,即争取一分钟完成一题;后面3道主观题共60分,时间控制在40分钟以内完成。

5. 答题书写规范化。一是答题思路要清晰,步骤要清楚,方法要得当,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逐一回答。设问如写明根据材料回答,即结合材料分析得出答案;如写明还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则必须回归教材,结合相关内容进行解答。二是书写要做到条理化、整洁化,看分数判断要点,一般一个要点为2分。三是切忌乱涂乱改,把问题的答案写到其他的答题空间上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教育   孟德斯鸠   各个击破   历史   论题   英国   美国   中国   考生   核心   周年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