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方法的研究

农村小学生责任感缺失是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为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唤起和提高小学生的责任心,必须树立多方配合、形成合力,综合治理、协调促进的指导思想,并科学有序的开展工作。

一、在农村,加强学校与家长、社会之间的沟通联系,注重孩子责任感的培养

1.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共同开展教育活动。

适时进行家长培训,引导家长意识到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教师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定期家访,随时将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告知家长。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留守儿童是农村地区的弱势群体,教师应多关心这些孩子,避免他们出现心理障碍,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活动,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智,让留守儿童快乐成长,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家长要能正确处理爱与责任的关系,我们不要因为“爱”而随意剥夺了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给他们做出不好的示范,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逃避,而不是面对现实,冷静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亲自开展一些种养活动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家长或老师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一种植物或动物进行种植和养护,孩子只有极其负责任地、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一步的工作,才能使动物健康长大,使花草茁壮生长。如果小动物不吃东西了,花草枯萎了,孩子们都会表露出担心焦虑的情绪,这种“担心焦虑”就体现了一种责任感;相反,当孩子的劳动取得成功后,那种“劳动最光荣”的喜悦感又能使孩子感受到善始善终的成功感,便增强了孩子的责任心。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学校德育的中心任务之一。

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如果离开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就不可能全面实现。“身教重于言教”,这就是说,教师要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由于小学生没有直观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要起到表率作用。另外要有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氛围:创设校园责任教育点。把学校的每一处硬件设施,建成美丽、规范、整洁的学习场所和学习工具。在校园充分利用校广播台、黑板报、墙报等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学生人人知责任,人人尽责任。让学生了解学校各种荣誉的获得,激发学生责任心。在班级内开展责任感学习榜样评比,树立学生身边学习典型。引导学生远离不文明场所。编写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读本。立足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如开展每周一件孝心事,争当孝敬父母好子女活动,“学会感恩”系列活动。

3.在农村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

不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还要促使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学生定期上门为孤寡老人服务,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老人就像一本书,有些阅历学生在书上根本谈不到。开展服务,使学生懂得怎样为老人着想,得到家长和村民的认可。另外在社会上建立德育基地,定期开展活动。,如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以烈士陵园为德育基地。

4.强化前途理想教育,培养正确人生价值观念。

理想是前进的灯塔,是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源泉。学校应定期开展以理想抱负和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应积极主动协调村委会和其它单位的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陶冶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要密切配合,根据学生爱好、特长和潜能,引导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重重困难,用辛勤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科学有序的开展工作

1.反复训练,抓出实效,这是培养孩子责任感时应该遵循的一大原则。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其知识经验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当然其行为也有着较大的可塑性,为此,在培养其责任感时,可以从小事做起,提出明确要求,反复训练,长期坚持,才能抓出实效,形成习惯。例如孩子借别人的东西,要让孩子按时归还;说话要讲信用;损坏别人的东西要给予赔偿;自己带好每天的学习用具;及时完成作业;认真做好两操;做错事要学会承担责任,勇于认错……我们应教会孩子这些知识,并辅之以训练和激励,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2.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升华、不断强化的过程,责任感培养包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等几个方面。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责任感的培养应从最低层次做起,首先教育他们对自己负责,然后再逐步过渡和延伸到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等,形成一个多层次、由低到高螺旋上升的责任感培养目标体系。同时在此过程中,又要根据各年级的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确定不同层次的内容、要求和目标。如在要求学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对低年级学生可确定早上自己准时起床,自己穿好衣服等;对中年级学生可确定自己整理好自己的房间,自己归放好学习用品,独立完成作业等;对高年级学生可确定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生活有规律等。

3.在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家长要关注孩子在此过程中的表现,并注重优化评价。

一是要加强即时性评价,对其好的表现要及时进行表扬,以唤起学生行为的后续情感,对其表现不好的地方要及时指出,并帮助其分析原因,共同研究制订改善方案,唤起学生改善行为的认同感和内驱力。同时要及时树立榜样,让孩子身边的榜样去激发其内心的趋善性,从而以此为目标,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二是要加强发展性评价,要注重对孩子个人行为的督促,行为教育的原理告诉我们,孩子高度的责任感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实践来完成的,为了督促学生更好地负起责任,我们要建立各类学生督查队伍,不断督促、检查学生的责任行为,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从行为上不断地去约束和规范学生,这是优化评价的重要手段责任感作为道德情感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

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人真诚合作的,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所以让农村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培养他们健全人格至关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小学生   社会责任感   责任感   家长   农村   教师   孩子   方法   学校   社会   责任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