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信息传播中语言现象的研究

"

论文关键词〕 网络信息环境 网络语言 网络交际

论文摘要〕 当前网络信息传播中,一种特殊的信息符号——网络语言备受关注,其相关研究多从语言学或传播学的角度展开。本文则试图将网络信息传播环境与之相结合,对这一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概述,并指出今后应该致力的研究重点。

信息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通过符号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使用符号进行信息传播是人最基本的属性,符号在信息传播中处于核心地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出现了很多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特殊符号,很多学者把它们称为“网络语言”。目前学术界对这一信息符号及在网络信息交流中的作用进行了许多研究,既有信息传播领域、语言学视角的分析,也有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框架中的观照,当然也包括多学科交叉研究。就语言学方面看,研究最主要的集中点是词汇和非语言交际方面,而且研究中渗透了传播学层面的阐释。在此我们就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一些梳理和概括,并对今后网络语言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的探讨。

1 明确概念

在研究中对研究对象概念的界定是非常重要的,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对于网络环境中出现并使用的新的信息符号形式都被限定为“网络语言”。潘美岑在《网络语言之研究初探》(2002)一文中,从语言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社会文化意涵等方面对网络情景中出现的语言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具备被当作语言来研究的合理性。这样从本质上确立了研究网络语言的价值和意义。

而对于网络语言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很多研究者都有具体的阐释。如于根元在《网络语言概说》一书中的定义:“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将网络语言定义为自然语言。之后吕明臣在《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2004)一文中,分别定义了网络交际手段、网络符号和网络语言,并指出网络语言是在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用语言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另一些研究则将这些语言现象定义为网络交际语言,并且从言语交际学、人际传播学等方向进行了分析。广义上讲,网络语言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3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狭义的网络语言就指第三类。它是网络语言研究的重点,也是本文综述的基点。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理论框架给予网络语言不同的定位,但是概念的内涵还是基本一致的。在这个前提下,很多文章都从词语的分类、特点和语用规律等层面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2 网络语言的分类

3 网络语言的特点

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网络语言的特殊性。毛力群(2002)指出网络语言具有4大特点:快捷、简略;混编、杂糅;联想丰富,思维跳跃、谐音字大行其道。赵越(2000)则提出网络语言具有个性化、主观化、形象化、符号化、数字化、字母化等特点。网络语言的特点还有很多,如经济性、可视性、粗俗化、随意性、创新性等。要论述网络语言的整体特征,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察:其一,从网络语言本身来看,其具有符号化、象形化和简略化的特点。因为网络交流环境的限制,网络语言的构词符号系统必然具有符号化的特点。而为了追求生动、可视的交流效果,为了弥补非面对面交流中传播暗示的减少,网络语言必然具有极高的象形性。至于简略化是网络语言适应网络交际时效性要求的体现。从而也造成语言符号使用中错字多、多义性的结果。其二,从网络语言的使用来看,其具有快捷化、个性化和游戏性的特点。网络交际是分秒必争的,网络语言自身的简洁性就带来了使用中的快捷性。而网络的开放性、去中心化,给了网络更自由、平等的交流空间,张扬的个性和标新立异的追求就成了网络语言使用中的核心理念。同时随意创新、玩笑戏谑正带来了网络语言的游戏性。

潘美岑(2002)发现网络语言使用者常搭配符号的使用来加强语音效果;用空格或换行来分句;多属口头语体等现象。还有经常用重复的方式来表示强调,用大量的拟声词、象声词来暗示说话者的心情或表情反应,对说话的内容有补充、强调或否定的作用。同时网络语言的使用必须是在网络情景中,这样特定的语言符号和其所指涉的实物之间才有关联,所以语境因素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至关重要。

4 网络交际语言的语用研究

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研究一直备受关注。首先吕明臣(2004)重点分析了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并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既非口语也非书面语的特殊存在状态。首先在交际功能分布上,网络语言既能完成口语的交际功能,又可以完成书面语的交际功能。其次,在言语交际行为特征上,网络语言兼有口语和书面语的特征,是一种特殊语体——网络语体。它具有视觉性、即时性和非面对面性等特征。朱萍(2002)分析了网上聊天语境的特殊性,指出在网上聊天的交际过程中,交际参与者具有非语言交际手段失效、身份隐藏,参与者群体以青年学生为主这3点特征;交际双方的平等性和身份的隐蔽性造成了语言行为的随意性和语言信息的不真实性,这是网络交际中语言行为的特征。

同时网络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要达到预期状态,也应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交际原则,所以一些学者从语言交际原则出发去研究网络语言交际的特点。林秋茗(2003)就运用语域理论、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和格赖斯合作原则以及话轮理论分析了ICQ会话的特点。林文认为网络聊天会话的话语方式是以书面形式使用口语体。而从话语风格来看,网络聊天交际中,人们的社交身份偏向一致性,背离权势,社交态度偏向亲密一端,远离呆板一端。网上聊天的随意性和话题的不专一使其所涉及的话语范围大多属于非技术性的。而礼貌原则,尤其是其中的得体准则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一点李蔚然(2004)专门进行了分析论述,认为网络言语交际对合作原则中四条交际准则都有一定程度的偏离和补充。

4·1 关于数量准则,李文提出省约原则作为对其的补充,但省约原则要受到受话人容错能力的限制。而博客cicili-ay136在网文《网上聊天语言交际的语用考察》一文(以下以“网文”一词来代指)中提出,在网上聊天的交际过程中问答式对话经常出现,而且往往以被问一方做出包含信息较少的回答而提问一方继续追问的方式持续多轮,这样的方式是由于网络交际对于信息数量的要求往往比日常交际要低,可以看作是一种网络交际中独特准则——简便准则的作用结果。之外李文还提出网络语言交际中,交际主体有意违反数量准则造成网络话语的羡余,这是对数量准则的偏离。而网络语言交际的零信息现象则是对数量准则的违反。

4·2 关于质量准则,李文认为网络交际中的虚拟身份或虚假话语是对质量准则的违反。其实这里的“虚拟”是指交际双方隐去了现实环境中的各种身份信息,取而代之的是以网名和IP地址组成的网络身份。而“虚假”指网络交际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虚假信息,即无法判断网络交际中信息的客观真实度,无法证伪。但是即使这样,网络交际中,双方对信息的真实性验证的必要性要求还是要比现实世界小得多。

4·3 网络语言交际中由“个人现场”的话语带来的话题无关现象是对关系准则的违反。网络聊天中无论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交流者都可以同时进行“个人现场”的视听活动,所以,发话人可以将“个人现场”的信息内容引入共同的交际话题中,产生与原有话语或交际目的无关的新话语。同时这种话题转换的方式很常见,没有任何语言标志,但是一般交际双方却不会因此中断交流。可见,网络交际中对于关系准则的要求比日常交际要低。"

4·4 网文中还提出网络语言交际往往因交际双方都同时可能存在其他网络活动而很难持续下去,所以交际双方一般会表现出比日常交际更大的耐心,并通过“哦”、“嗯”等话语来传达谈话可以继续交流等意义。因此,提出保持原则作为对会话原则的补充。

同时李文还指出在网络交际中礼貌程度较低,一些网络语言中不礼貌的交际辅助手段,将严重污染网络交际环境,亟待解决和规范。

以上两人的文章对网络交际现象的分析深入透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5 相关研究

除了以上关于网络语言的本体研究以外,网络言语交际中两性差异、语码转换现象、网络语言的学习模式等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于网络语言的学习理论,现有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其中潘美岑的《网络语言之初探研究》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篇。潘美岑在分析了网络交流环境、网络语言的内涵和网络语言研究的合理性之后,具体从文化合流模式、语言调节理论、话语理论、传统语言学中的增强理论和心理学的社会学理论5个方面来看网络语言的习得。最后还提出了可以影响网络语言学习的5大因素:网络里语言学习者自身的心理因素、其他网络语言使用者的因素、媒介的因素、文化面向的因素和语言本身的因素。此文的最大贡献在于透过文献整理对概念上相关的模式理论进行探讨,并就理论模式的内涵来进行命题的推论,以建构具体的研究命题。"

6 总 结

网上聊天中的语言交际是一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交流平台的特殊交际方式,这种方式为交际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特殊语境,以文字的形式进行,接近口语的交际,但又缺少口语交际面对面时的许多语境信息,而且由于计算机这一交际媒介技术上的限制,出现时间上的拖延和信息真空,所以这些特殊语境因素客观上促成了网上聊天语言交际的一系列特点,并出现一些对言语交际原则的偏离。同时,这种新的言语交际形式也促成了新的语言形式的出现,虽然它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也还有很大变化性,但是作为一种新的言语现象,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从现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看,无论是港台也好,大陆也好,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点:在研究时,大多从纯语言的角度概述和分析网络语言的风格、特点,就语言论语言,分析的层次似乎比较浅显,很少有人从传播学的角度去思考和总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言语传播现象?网络言语传播中双方的传播心理以及网络言语背后的社会意蕴是什么?网络言语传播与现实中的言语传播区别何在?这样的问题很少有研究涉及。因此,对于网络语言的研究应该从现在的语言学角度更多的深入到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层面,并且转向对使用技巧和规律的探讨。而且,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其包含的人际传播对现实的人际传播有什么影响,其中语言又起什么作用,这种作用是否会随着网络的发展持续下去,未来又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特性,这些问题都是以后的研究中值得关注的。

总之,网络语言不仅需要我们从本体——言语现象去探讨,也需要我们在更广的视野中观察和分析,并作大量的个案调查,参与跟踪,从而建立更完整、更系统、更准确的网络语言传播理论。

参考文献

[2]张琪玉.情报检索语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3.

[3]符绍宏,雷菊霞,饶伟红.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4]潘美岑.网络语言之初探研究——汉语的取径[C].信息传播学术研讨会.台北世新大学, 2002.

[5]邬敏.网络传播与网络新词语[C].中华传播学会2000年研讨会.

[6]周君兰.虚拟的沟通艺术:一个网络语言文化的初探性研究[C]. 2001年网络与社会研讨会.

[7]洪漪,梁树柏.分类法在网络信息中的应用[J].情报学报, 1998, (1).

[8] Baron, N·S. Letters by phone or speech by othermeans: thelinguistics of e-mail [J].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s, 1998,18: 133-17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   现象   语言   自然语言   网络   符号   话语   言语   准则   原则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