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教学中与既得利益和学科教育现状相关的某一案例

一、引言

不论地点或参与者,教书,都不应该被解读为教授课本文字意思方面的浅层知识,它应该被拔升到教育这个层面来理解和领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所说的: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二、教育现状

教书之时的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情况却阻碍着这样最初动机。在中国甚至不仅仅在中国,处在各个阶段的学生,都事实地不得不面对阶段性能力测试,表现形式通常为考试。这人为的统一试题,帮助着国家筛选建设栋梁,可忽略了这万千不一的个体的具体的能力情况,所以考试只能被冠以基本公平的评价。不仅如此,考试的目的也因为其结果被人为的选择而具有了分数越高,再高一点的特性,不再是过关就好的年代。于是乎,围绕考试这个圆心团团转的除了学生,还有教书的人;且每个人都绷紧了弦,乐此不疲,为每一次迎合选拔需要的考试的小范围胜利而共同欢呼雀跃。所以,好像每个人都醉心于这样的模式(考什么就教什么,考好了便是教对了),因为自己不仅会收获到荣光,还能有学生该有的尊重。

那么,我们反思一下学生的既得利益收获的有效性和显著性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师生关系的融洽的关系。在教的过程中,学生们在标志着某个阶段的大考前都会有若干的适应性考试等诸如此类的考试,考试结果虽不如最后一考的效果那个直接,也刺激着他们因学习而几近衰弱的神经。所以,他们在乎结果,也在乎通往结果的路途中的表现。看似是对自己表现的在乎,实则也是在对老师的要求。如果没有做到让他或是她得到阶段性比较满意的分数,冷静的人也会变得非常极端。

仅算得上是刚入门教书的我,有这样的感触,源自于发生在身边的鲜活实例。我想,若干年后,它也会保持着那么新鲜的样子,让我不要忘记,也不能忘记。三年不到的教书时间,能预料到的最棘手的教学案例能是什么呢?能有多么难处理呢?那么我想告诉你,三年时间都不用,在高中这个教学段上,因其被认为是决定一生轨迹考试的特殊性,就会有各种故事的发生。

三、真实教学故事

以下,便通过对该事件的详细陈述和感悟。

1、故事叙述

(1)事前:

一个刚入班就永远坐在角落的男孩是故事的主角。经过了一学期的熟悉高中英语教学,我在师生相处、教学成绩、同事相处方面都做得比较好,所以这样的快乐经历,让我对分科之后的英语教学更有信心。在一次给高一新生的代课50天的经历中,我时刻为其进入分科之后的英语学习期待和状态作好心理暗示,这样不管学生分科到哪个班级,他们都不会过分挑剔教师教学的实效性和风格。因为,孩子们不知道的是,高一上期的学习难度并不是真正的高中英语的水平,才知道以前的学科分数完全需要更刻苦的努力才能在这个阶段再次收获。

(2)事中:

因某教师的产假,导致学科教师不够,所以我被安排接手她原来所教的两个班级的其中一个,加上我自己的班级,我做了一个最没有时间让自己学习的忙得晕头转向的老师,于学生的交流,也被这外因而影响给忽视了。

依旧如往常一样,讲完课就淡然走出教室的我,脑袋昏昏沉沉,有个学生跟着,他叫了我几次,我才反应过来是叫我,因为他那会对我的称呼并不是老师,而是别的。他没多说什么话,语气也不是很肯定,踌躇地不肯定地甚至模糊地说,您知道以前我的英语有多好吗?我的总成绩是多么的优秀吗?这样一问,我只能哑然,因为确实我不清楚。可我知道,他能这样讲,一定是不差的;终于对我这样说,也些许透着对我的不满,对带给他的学习的效果的质疑甚至厌恶,所以这样的短暂的单方交流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3)事后:

所以,为了能给自己一个回答和交代,当天就对他的信息做了基本的了解。原来他从小跟随打工在外的父母亲在外面上学,成绩确实不错。只因户口问题,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有三年的学籍保留才回到了家乡的高中学习。可能是一回来的便有排斥心理,所以根据在高一上期的各次考试的成绩记载,都排名非常考后。得知这个情况,那时的我反到有一种负罪感的解脱,因为不管你的态度如何,如若确因我而导致你成绩的下滑,也非我所愿。现在回想,却有了更多的更深刻理解。

2、事后感悟

(1)注意学生的情感状态:

爱因斯坦认为,教育应当使所有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教育的智慧、境界、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也有法能循。在教育实践中,不因只在意教这种单方教育有声有形的模式,还要注重对微小情绪的感知,做到双掌握,双了解,共同发展,才能有双管齐下的效果,学生才能在在最后收获到完整的知识。

(2)维系学生的英语学科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1984)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法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保持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使师生双方都受益的便应该要想办法让学生保持高昂 学习状态,也就是俗称的学习兴趣。如作业布置的针对性能让学生强烈的收获感;作业评估和批改的及时性和个体性能让学生有持续的融入感等等。如东方教育大师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高中这个紧张的教育阶段,这种乐学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3)注重培养学生除成绩而外的高尚人格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若在巨大的高考压力面前,教育的引导者也混淆身为人师的职责和使命,混入这泱泱大国的高考应试压力中,有意或无意忽视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引导,高尚品格的塑造,那么由他们手中输出的学生,会是当代社会常见的高分低能的主要载客。这是教育甚至整个民族的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   作业   既得利益   上期   班级   学科   现状   状态   成绩   案例   高中   教师   故事   考试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