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摘要:教学应当注重教师的引导、学生思维的训练,注重学生学习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从活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角度来活化化学课堂。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一、活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教师要把活化教学内容作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师生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参与者、操作者和开发者。由此,我们重新界定教材、操作教材,突破封闭单一的教材观,提出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主要目标。首先,教材本身内容丰富、知识呈现形式多样,而且在问题的回答时,也可能要求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来表达考生自己的观点。其次,教师要因材施教,学会重整教材。

这些观点对于解决教学中课时紧张、高投入低产出、学科时间分配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活化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就成为教师创新课程教材的一项重要活动,努力把教材、学习的思想延伸到课堂外、生活中、互联网等领域显得更加重要。

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只是为某个特定的教学目标和结果而设定,它应是灵活多变的。教师的“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的“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诱导。通过启发、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即思维动机)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思维航向),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变成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的目的。其次,要加强引导。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激发学生情感,即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体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认知理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学”为“活学”。第三,要勤于疏导,主要是点拨学生化解学习难点和排除思维障碍。当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发生偏差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并指点迷津,疏通思维障碍,在化难为易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活化就意味着将课堂的一切因素纳入视野。教师要做很多的事情,比如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等。在课堂上,一位精明的教师总是注意跟随课堂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变动。

教师要有随机而动的敏感和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预想,但并不替代学生的思考。教师的功能由过去的主宰型(包办)转向导师型,引导着学生去自学实验(认知的过程)、动手实验(行为的过程)、观察与表述实验(体验的过程)、思考实验(形成态度的过程);而教师只是在学生到了一个关键点的时候或学生的思想障碍过不去了,才予以轻轻点化,起一个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作用。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带来了学科教学效果的大为改观。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会用各种教学媒体来组织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会根据教学内容来合理选择和组合教学媒体。

二、活化教学目标

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创设“和谐课堂”。学生学习方式变化的前提是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与教学目标的活化。

教师要从教学民主和从实现自己价值的角度来认识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教师要从新课程教学本质的定位――“交往”的视角,正确认识和实践师生民主、互动、平等的相互关系。对于教师而言,关键是实现角色转变,要从传统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只有以这种角色定位参与到“交往”的活动中,才会使师生之间民主、互动、平等的关系成为可能并产生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和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大纲、教科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优化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制定出明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还要在将章节教学目标细化为课时教学目标时做到具体、适度,而且要确定落实教学目标的优良对策,使教学目标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来作出一定的调整。如在《乙酸》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乙酸是否有具有酸的性质?然后,请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出实验方案来证明乙酸的确有酸性。

药品:镁粉、NaOH溶液、Na2CO3溶液、乙酸溶液、酚酞、紫色石蕊试液、蓝色石蕊试纸。

步骤: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方案的提出 学生实验(如果条件适当时可进行小组实验)。我们发现,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思路开放。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方案。经过教师及时的引导、总结,学生对“乙酸的酸的通性”已有较好的认识。在本节课结束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来布置研究性小课题: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乙酸的弱酸性?在这里,以前的实施方法主要就是教师指出乙酸的弱酸性。如:酸性比碳酸强;羧酸的酸性与碳原子数有关;具有酸的通性(五类性质)等。然后,让学生来书写几个方程式或回答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这样,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与课堂的生成性,而只把完成教学内容(乙酸具有酸性)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中体现出层次,但又要有内在的统一;思想品德教育和能力培养要在传授基础知识时同步进行。教学目标制定后,就应该寻找落实教学目标的良策。

落实教学目标有以下对策:1. 以认知目标为切入点,分层落实。分层落实就是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2. 以智能目标为核心,主动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旨是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让学生主动发展。3. 以情感目标为动力,和谐渗透。通过教师的情感来感化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信心。

学生的“活”是表现在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上,表现在感情的投入、心灵的触动上。教学应当注重教师的引导、学生思维的训练,注重学生学习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物理化学   乙酸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酸性   课堂教学   课堂   思维   教材   目标   教师   高中化学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