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实证

教育均衡发展关系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起始阶段,只有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才存在真正的教育均衡。目前,我国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社会不安定因素引起了择校热进城热,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为进一步保证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和创新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工作。

一、学前教育深化改革目标与现状的差距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大潮,学前教育事业在近几年飞速发展,入园难等问题有望得到根本性缓解。目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愿景目标与家长理想、实际教育质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表现在:家长与学前教育目标存在较大误解;部分幼儿园受社会潮流的影响,将小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等运用于学前教育中,不能切实贯彻科学的育儿理念。

二、现行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的不足

(一)功能异化,督政强于督学

当前,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工作主要是针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幼儿园等常规性学前教育机构的督查与考核,这种督导评估行为强化了对督导评估对象行政能力的监督,但缺乏对科学育儿理念和学前教育核心目标的督导。

(二)目标受限,内涵式目标难以在督导评估中得到体现

在现行的各类学前教育督导评估细则中,多倾向于设计可计算、量化的评估指标。教育经费投入、幼儿园硬件设施、师资达标率等条件性指标占据绝对的权重,而学前教育质量这一指标却遭到弱化处理,督导评估者所关注的重心忽略了核心的内涵指标。

(三)市场监管缺失,队伍建设滞后

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工作虽然对学前教育机构均衡发展起到了作用,但真正督导评估意义上的市场监管几乎空白。另外,各级教育督导队伍缺乏科学化、专业化人才,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核心质量不能进行科学的督导评估。

三、创新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的思路

(一)评估工作重点向过程性指标转变

教育部指出,要坚持保教并重、游戏为主,防止幼儿园出现小学化倾向。因此,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工作重点应由重视条件性指标向重视过程性指标转变,这就需要全面调整相关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将学前儿童身体精神发育水平、活动能力等作为终极考核目标,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估流程,实现督导评估客体由物及人的转变。

(二)扩展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对象的范围

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工作中的现行督导评估对象主要包含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及幼儿园等常规性学前教育机构,而对于其它非常规性的市场化幼儿培训机构存在监管空白。建议扩展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对象的范围,对学前阶段的各类艺术、智力知识类竞赛活动予以禁止或疏导,让学前教育事业真正进入到科学育儿理念的监督范围之内。

(三)提升督导评估队伍建设

要通过对原有督导评估队伍的提升建设,培养一支能够督导评估内涵式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质量的督学队伍。为此,建议通过补充相关高等院校人员(在职、退休者皆可),特别是柔性选聘相关专业教师兼职督学工作,加大教育督学中的学前教育专业人士比例。

(四)强化学前教育事业督导评估的频率

建议强化学前教育事业督导评估的频率,提供通畅的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向社会发布相关评估信息。在各级教育督导室的教育投诉举报热线中,增加受理学前教育违规举报的热线电话,对小学化现象等违规行为实行问责制。对违规办园、无证办园,存在校车、食品安全等现象,应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当前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工作中仍存在功能异化、目标受限、全面性与准确性不足等问题,为契合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必须创新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的思路。学校应努力转变学前教育督导工作的重点目标,扩展工作对象,加强督导评估队伍建设,更新工作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基础教育   学前教育   督学   实证   队伍建设   学前   城乡   内涵   幼儿园   对象   指标   目标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