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综述

摘要: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招生人数的大幅度提升,引发了学者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忧虑。高等教育质量是高校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命脉。中国高等教育转型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困扰,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本文通过综述分析,向大家呈现现阶段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综述

1.高等教育质量基本概念界定

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1],它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各种教学与学术计划、研究与学术成就、教学人员、学生、楼房、设施、设备、社会服务和学术环境等。

2.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情况分析

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导致2000年之后高等院校招生人数大幅度提升。如表2.1所示,1997年招生人数为100万人,到了1999年扩大到了159.7万,招生人数增加了59.7万人。2015年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为737.8万人,是1999年招生人数的4.6倍。

表2.2:中国历年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万人)

年份 人数 年份 人数 年份 人数 年份 人数

1997 100.0 2002 320.5 2007 565.9 2012 688.8

1998 108.4 2003 382.2 2008 607.7 2013 699.8

1999 159.7 2004 447.3 2009 639.5 2014 721.4

2000 220.6 2005 504.5 2010 661.8 2015 737.8

2001 268.3 2006 546.1 2011 681.5

数据来源:2006年、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2][3]统计数据。

虽然招生人数大幅度提升,但是高等院校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周期较长,导致高等院校数量并没有大幅提升。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有1071个,2015年数量为2529个,是1999年数量的2.5倍。

表2.1:中国历年高等院校数量(个)

年份 数量 年份 数量 年份 数量 年份 数量

1997 1020 2002 1396 2007 1908 2012 2442

1998 1022 2003 1552 2008 2263 2013 2491

1999 1071 2004 1731 2009 2305 2014 2529

2000 1041 2005 1792 2010 2358 2015 2560

2001 1225 2006 1867 2011 2409

数据来源:2006年、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2][3]统计数据。

招生人数增加,但是高等院校数量没有同步跟上,也就导致了高等院校在校生比例大幅度提升,1997年高等院校在校生比仅为0.31万人/个,到了1999年仅提升到0.39万人/个,到了2015年这个数值到了1.03万人/个。

表2.3:中国历年高等院校在校生比1(万人/个)

年份 高等院校在校生比 年份 高等院校在校生比

1997 0.31 2007 0.99

1998 0.33 2008 0.89

1999 0.39 2009 0.93

2000 0.53 2010 0.95

2001 0.59 2011 0.96

2002 0.65 2012 0.98

2003 0.71 2013 0.99

2004 0.77 2014 1.01

2005 0.87 2015 1.03

2006 0.93

数据来源:根据2006年、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2][3]统计数据计算而得。

前文已述,高等院校的建设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硬件、软件、师资等等因素都会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这也引发了学者们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并对高等教育质量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3.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认知解析

高等教育质量这一课题本身是多维度的,我国学者对这一课题的各个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见解。

3.1高等教育服务对象的认识

高等教育一直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教育,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精英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较早的高等教育也带有很浓厚的精英教育的成分。但自从1999年高校扩张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时代的到来,传统上高等教育承载的精英属性被稀释(王媛等,2014)[4]。任平泉(2007)[5]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应当由“精英教育”c“大众教育”组成,因而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就由“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质量构成。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应当有不同的质量观,不同类型的高校应当确立自己的办学定位,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定位与特色的前提下提高质量。

3.2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认识

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需要多重维度进行评价的,不能从某单一维度进行评估。蔡克勇(2008)[6]认为,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程度,是多样化和高质量的有机统一。然而社会是由多重复杂变量组成的,对于评估的维度方面,学者们观点略微有所不同。高等教育质量是由“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三者质量共同构成的(曲铁华,2004)[7],胡建华(2008)[8]也支持曲铁华的观点,但是在他看来高等教育质量最核心的考核指标应该是“人才培养”,因为只有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能为“科研”、“社会服务”提供最基础。但熊茂芳(2006)[9]认为,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适应性、多样性、发展性等特点;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视角应从学术、评价、政府、高校等视角进行界定,评价的维度要多于之前介绍的三个方面(“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 3.3高等教育质量执行的认识

从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改革与发展来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主体经过了从一元控制到多元管理的变革,政府、高校与社会相互分工与协调,共同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田恩舜,2007)[10]。

4.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以及解决

在任平泉(2007)[5]看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以下问题:①学生创新精神不足,②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③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不足。郭北昭(2003)[11]提出了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措施:①深化对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③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但是,为长期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必须要构建一个包括内部管理与社会外部监控在内的质量保障体系(龚怡祖,2004)[12],而且需要不断完善评估方案、改进评估方法、强化评估规范(刘振天,2007)[13]。

5.结束语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当然,高等教育质量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整体,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要整体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以整体、系统的思维处理好各种关系,采取多管齐下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世界高等教育大会.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A].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22.

[2]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EB/OL].http://www.

stats.gov.cn/tjsj/ndsj/2006/indexch.htm,2017-2-2.

[3]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EB/OL].http://www.

stats.gov.cn/tjsj/ndsj/2016/indexch.htm,2017-2-2.

[4]王媛,白华.当代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观构建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3):47-52.

[5]任平泉.高等教育多样化质量观[J].管理,2007,(2):19-21.

[6]蔡克勇.关于建构高等教育强国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8,(5):7-12.

[7]曲铁华、朱永坤.高等教育质量观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6)187:79-81.

[8]胡建华.高等教育质量内部管理与外部监控的关系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5):32-37.

[9]熊茂芳.高等教育质量观述评[J].集美大学学报,2006,(4)7:79-83.

[10]田恩舜.从一元控制到多元治理:世界高等教育|量保证发展趋势探讨[J].新华文摘,2007(7):123-126.

[11]郭北昭.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树立及质量保证措施[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3,(24)5:85-86.

[12]龚怡祖.大学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的管理学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5):81-85.

[13]刘振天.高校评估中的三个认识问题[J].新华文摘,2007,(23):127-128.

注释:

1高等院校在校生比=高等院校在校生数量/高等院校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   教育质量   我国   维度   高等院校   年鉴   中国   年份   招生人数   数量   质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