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循环经济背景下我国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的途径

论循环经济背景下我国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的途径 论循环经济背景下我国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的途径 论循环经济背景下我国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的途径 精品源自教学论文

当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中担负着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环境工程高级人才的任务。在国家倡导节约型、创新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以及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专业素养和循环经济意识的环境工程技术人员是我们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应给予关注和考虑的问题。

一、我国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本科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个别学校在给排水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工程等本科专业中开设了与环保相关的废水、废气治理等专业方向。1979年在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工科专业目录中已列入了“环境工程专业”,但属于土木类。1998年教育部规定工学的环境类本科只设一个专业,名称为“环境工程”,隶属于环境与安全类,涵盖了原来的“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部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部分)”、“农业环境保护(部分)”等原有专业。

近10年来,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点增长非常迅速,环境工程专业逐渐在理、农、医、经管类学校出现。但由于受到母专业及师资的影响,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甚至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要求在不同学校间存在较大差别。据用人单位的反映,不同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存在很大区别。不少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知识面不够宽,尤其缺乏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同时对国内外环保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很少了解,环保法律、法规知识比较肤浅。此外,部分本科生还存在“唯权威、书本是从”的观念,缺乏创新性;部分毕业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能力。

二、循环经济条件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素质培养与教育措施

在生态环保意识日趋深入人心、循环经济理念已成为国家层面理政指导思想的背景下,面对高速发展的中国高等环境工程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考虑目前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以期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突出清洁生产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一方面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重点主要强调污染物的末端治理方面,以减少其对环境的危害。客观上来讲,末端治理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应在污染前采取防止对策,而不是在污染后采取措施治理,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实行生产全过程控制。近几十年来,由于资源的过度消耗及石化能源的短缺,欧美发达国家发起和推广清洁生产。推行清洁生产也是我国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清洁生产强调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而要在教学中突出这些内容,势必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整改,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使得教学内容能跟上现今的学科发展趋势。

3.将环境治理领域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政策、新规划引入到教学内容中。环境工程学科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学科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也是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3]。环境工程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具有专业方向多,专业方向跨度大,相关性不强,师资力量不易整合等特点。环境工程本科四年不仅要学习固废、水、大气、物理性污染控制等专业核心课程,还必须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如何使学生在四年的时间整合学习的课程,更好将学校所学与将来的工作实际相结合,是每个从事环境工程高等教育的人员应思考的问题。目前,我国许多大学在研究生阶段开设了相应学科进展的课程,然而,在环境工程本科高年级学生中开设环境科学技术学科发展专题的高校却很少见。我们认为,在环境工程本科高年级学生中讲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

20)》、《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等国家规划,以及环境科学技术年度学科发展报告将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学科的发展现状、趋势,而且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所学与国家战略需求结合起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4.强化环境工程专业中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内容。

传统的环境工程基本是从土木、给排水演变过来的,其人才培养依赖于工科,主要接受土木工程或给排水的基本教育和训练。随着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环境工程专业已形成了理工文融合的趋势。目前,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本科生按“准融合模式”培养,即前3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本科生课程设置按一级学科设置,兼及一定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教育,该学院的做法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4]。

环境问题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的理论,而且需要社会科学的理论,二者应有机地结合起来。早在1998年南京大学陆根法等人[5]就撰文指出:应在环境工程本科生中开设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社会学、环境伦理学、环境外交学(环境与国际贸易),并建议环境工程增加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不应少于6学分,应鼓励高校系际间联合培养环境新闻学与环境法学的本科生。

5.开设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工程设计写作等选修课程。在与其他老师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认为在本科生中开设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工程设计写作等选修课程没有必要。他们的观点是,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谁都知道文献是怎么检索的,谁都知道科技论文、工程设计是怎样书写的。其实不然,在我们带本科毕业设计时就是这样被误认为“简单”的问题却屡屡出现。毕业设计下达任务时和学生说明需翻译一篇有明确来源(文章题名、杂志名称、卷、期、页码、出版年份、作者名)的英文文章,并告知了中文关键词,结果出乎我们的意外,竟然好几个学生从百度或谷歌等搜索引擎上随便找了一篇没有任何来源的英文文章。在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写作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在引用别人的文献时并没有在参考文献中标出,或有标出,但标注格式极其不规范。环境工程本科教育是培养适应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需求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工程设计人员。一个工程设计人员连起码的工程设计书写标准都不知道,他设计出来的工程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吗?人家还会让他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吗?结果不言而明。

6.加强教材的编写和引进工作。

通过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努力,我国环境工程本科教材建设已取得了较大进展,陆续出版了多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的教材、环境类立体教材(教材、习题集、实验、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短学时教材。然而,在已编写或出版的教材中,少数教材存在着低层次、重复、内容陈旧等现象。另一方面,我国出版的环境工程类教材中,涉及理工科的教材数量多,而人文社会科学不仅数量少,品种也少,如环境伦理学、环境美学、环境艺术学、环境经济学等。在积极组织专家编写相关教材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国外优秀原版教材的引进力度,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专业文献的水平,又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教材的编写风格。

7.加强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曾光明[4]、张承中[6]等人都提出了科研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没有创新型科研就没有创新型教学,就不可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思路,明确了创新型教师造就创新学生。从2006年开始,重庆大学列出一部分资金用作本科3年级学生开放创新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论文   社会论文   环境保护   人才培养   环境工程   我国   本科生   学科   途径   本科   教材   课程   环境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