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哲学视角下的汉语网络文学研究

科技哲学是关于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论,是对科学技术活动和历史成果的哲学反思,是以科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汉语网络文学是指使用电脑写作,首先在互联网络上发表和传播的文学,它作为科技与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显然具备科技与文化的多種性质。因此,运用科技哲学的理论和思维来探究汉语网络文学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科技哲学与汉语网络文学的关系

艺术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总是如影随行。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以来,计算机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网络技术便开始在中国普及。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出现,开创了以计算机高新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信息网络时代,人类也从此进入了数字化生存的信息社会,由读写时代进入到了视听时代,由自然平台进入到了数字平台,由现实时空进入到了虚拟时空。国际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基本向度,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汉语网络文学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也应运而生了。作为科技与文化结合体的汉语网络文学,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还具有与科技相关的其他性质,如大众性、自由性、后现代性等。这正如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网络文学研究专家欧阳友权教授在《网络文学发展史汉语网络文学调查纪实》中所说:网络文学不单单是网络,也不单单是文学。众多研究表明,它的存在蕴含着文学与媒介、科学与艺术、网络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应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1]

但是,尽管汉语网络文学发展得如火如荼,对于汉语网络文学的研究也亦步亦趋,呈风起云涌之势,汉语网络文学却依然存在主要缺陷,如:文学性的消解,责任承担感的弱化,艺术经典的缺失,伦理道德的消弭等。并且汉语网络文学的研究也有很多不足。有研究者对此总结说,当前网络文学研究尚缺少内质性和前瞻性思考,主要表现为:(1)对之作技术研究而不是作艺术审美性研究;(2)对之作载体形式研究而不是作价值本体研究;(3)对之作异同比较而不是把它当作独立存在的艺术审美现象作学理性研究等,这些也许是汉语网络文学研究需要持之以恒力求攻克的难题。

因此,以开放的视角打破封闭式的话语体系,消解学科界限,倡导各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尤其是以科技哲学的视角来探讨和研究汉语网络文学,对其未来发展作理性思考,引导汉语网络文学向科学性、哲学性、政治性和思想性等方面良性发展,这不仅将拓展汉语网络文学的多视野维度,将其提升和推上更高一层台阶,也必将为网络平台创建一个良好有序的氛围环境,促进社会各方面和谐发展。

另外,目前的汉语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存在分离、隔阂的迹象,在总体上与传统文学没有形成必要的互动和良性的互补,这就要求汉语网络文学研究一方面参考借鉴传统文学的研究方法,又不受传统文学方法的限制,另一方面也积极引入科学方法、科学理性、建构论、本体论思维等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对汉语网络文学进行研究。

二、本体论:汉语网络文学的存在形态和意义生成

哲学基础是各学科建设的理论根基和出发点,哲学观总是革命性地决定着艺术观的产生,正如卢铁澎所言:如果说文艺学体系像一座建筑物,哲学基础就是它的地基和框架。没有坚实牢靠的地基和框架,高楼大厦就不能拔地而起和稳固安全[2]。此处我们要探讨的哲学基础本体论哲学思维,便是用来分析和研究网络文学的存在形态和意义生成。

互联网是人类文明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而诞生的世纪圣婴,汉语网络文学是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媒介载体而存在和传播的文学。如今互联网作为人们文化交往和社会管理的中介系统,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社会生活。而汉语网络文学在这个新诞生的网络场域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出场,是否可以取代传统的纸质媒介而向大众读屏的文化转向,并以富有诗意的语言铸就新的文学状貌,探询重建精神价值的可能性,而不是让文学本该在艺术中应敞亮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被滥俗的情怀所取代。诸如此类都昭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汉语网络文学背后的思与诗,去体悟汉语网络文学活感性的存在方式,并追索它背后蕴藏的存在本质,也就是它的存在形态和意义生成。

本体论,实际上是一种关于存在的理论,同时又被称之为形而上学、元学或玄学。它是一门有关世界的本原、本性、本体和本根的学说,探讨的是事物(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本原和本性的存在方式,以及它的生成演变及其本质意义的终极存在,其终极使命在于为人类及其所依存的世界寻找安身立命之本。本体论作为人类使用理性区分自我与外物的第一缕智慧之思,曾被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寻求各种最初根源和最高原因的第一哲学[3]。

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本体论形成了宇宙本体论、神学本体论、唯理本体论、生命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等不同的形态。从方法论上来讲,本体方法论是指一种诉诸事物本身的终极方法,是一切事物认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以本体论为方法论来探寻事物的本原和本性,对于我们从更高的哲学基础点廓清对象的外在表征和内在本质大有益处。

当哲学本体论将人类存在的意义、生命的活力和实践活动等作为本体论的必然选择时,文艺本体论便自然地充当了人类生存本体所应关注的审美选择,人类对于本体论的观念构建也同时在文艺的存在方式中得以呈现。正如苏珊朗格所说:真正能够使我们直接感受到人类生命的方式便是艺术方式。[4]如果说本体论是人类对于自身存在世界的一种终级看法,是为人类自身追溯生存意义、铸就生命价值根基的话。那么文艺将引领着人类在本体之路上由远古时代走向未来,使形而上的世界本原转换成人自身的感性生命的存在,并于感性存在中开阔人类的生存意义,审视人类生命价值体现的根基。也许也只有在文艺感性的审美中,人类的主体精神才能得以充盈地体现。在人类与世界历史持续生成过程的本体反思中,使人类的本原存在转换为存在方式,对本体的认知模式转变为对生命的体悟方式,从而将自身感性的生命意义敞亮开来,以便更好地确认被遮掩的本体地位,从而不断地将自身的本原之根和生命的局限性以及历史的有限性敞开,同时也将生命的无限性和超越性敞开,还人类本体一个活生生的感性丰富、多姿多彩的世界,一个灵魂的栖息之所,以及个体生命的精神家园。也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艺术本体论的重新出场,文学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人类灵魂的栖息方式,人类存在的诗意化境界的历史内涵才得以昭示出来。

三、汉语网络文学的人文精神价值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媒介,已被称为当今社会最具影响力的第四媒体。数字媒介已成为人与世界沟通最重要的媒介,网络媒体也已发展成为当今最快捷、最便利且影响最广的媒体。数字媒体不仅是一种技术和工具,如今还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人类认知和掌握世界的特定方式。当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互联网、走近数字媒体时,它已经无处不在、无时不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因此,对数字媒介及互联网的发展作出相应的人文哲学思考便尤为必要。

人类发展数字技术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膨胀物欲,而是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使人们的生活更为舒适,生命更加完美,心灵更为健全。如果将科技的发展比喻为社会进步的发动机,那么人文伦理则可以说是科技进步的制衡器。科技发展背后的人文宗旨,应是通过调解人与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矛盾,来实现人自身的个性、创造性和自由本性的宗旨。当我们从人文价值理性上去探讨数字媒介和网络文学的意义生成时,应避免单纯从技术和工具的角度看问题,而是必须建立起一种人文本位、价值立场和生命维度,看到技术手段所指向的人文目的,从技术的发展中挖掘出其人文精神的内涵,让技术工具的光芒烛照出价值理性的意蕴,从而协助人类不断完善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精神健全的现代人文结构,创造一个人的非攻击性的、爱欲的、接受性的官能,与人的自由意识共同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解的环境。

四、科学理性:汉语网络文学创作与传播的主线

科学理论是指人类认识所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活动的知识体系;科学原理是科学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命题;而科学理性则是指体现在科学理论和科学原理中人类理性的智慧。从科技哲学的视角来分析,汉语网络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是以科学理性为主线的。

相关专家学者曾经指出:科学理性是历史发展的主流[5],无论是政权的更替变化、意识形态的转型或是宗教的盛衰,都不能改变科学与理性、技术与进步的亲密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汉语网络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是以科学理性为主线的。汉语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大多是在科技网络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小他们便受到科技互联网耳濡目染的熏陶,在他们的意识中也早已留下了深刻的科技烙印。无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还是性格特征或生活形态,都与科技结下了深厚的渊源,这也使得他们在从事文学创作时很自然地就带进了科技和互联网方面的思辨。

汉语网络文学早期被公认为难登大雅之堂下里巴人式的文学,并不被人看好。从诞生之日起便寄生在科技网络的羽翼之下,被人们称之为网民自我宣泄、自我消遣的自生自灭的消极文化,但我们却惊异地看到,它一直以迅疾、惊人的速度不断发展成长。汉语网络文学在今天已成长得相对被部分学者认可,已正式进入硕博论文和著作的字里行间。但明显我们可以看出,汉语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缺失科学理性和思维逻辑,虽然它直接运用了现代科技的一些手段,却因主体的无门槛性和广泛性,以及直抒胸臆的无功利性,使得汉语网络文学包罗万象,水平也参差不齐,在整体上均缺乏科学理性的思考。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一次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中,就有相关专家学者窥视出了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危机,提出了社会转型时期士志于利文以载欲以及文学世俗化的观点。虽然这种文化观念和思潮只能反映出当时的一部分内容,但人文精神这个词依然是文艺争鸣和学术争论的核心。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会的物质存在形态、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生存的境遇都发生很大改变,这也使得人类的价值观念会相应地发生一系列变化。文学的变化则主要表现在价值变化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被人类发明后,人类在什么样的规则、价值和意义上使用它,这是科技对人类理性和良知的要求,是现代化对人文精神的呼唤[6]。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历史驱动力的价值规范,它通过表达人类情感的文学形式进行探讨。在汉语网络文学的创作与传播中,如果我们将科学理性比作为行为方式,那么人文精神便是它的价值规范。汉语网络文学众多的创作主体们是以对人文精神追求和弘扬作为其创作底蕴,他们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出强烈的文化意识和深刻的哲学反思,并通过现代互联网的传播手段向社会表达其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诠释,对生命的体悟感怀以及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

科学理性作为汉语网络文学创作与传播的主线,如何使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达到两极平衡,消除历史上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对立冲突,是科技哲学对汉语网络文学具有指领作用和意义的重要内容。敢以置疑一切权威的求实态度,对理性的虔诚信仰,对知识的无尽渴求,对可操作程序的执着理想,对真理的追求热爱,对一切虚假形式的明确憎恶,以及对公平、正义、光明和创新等原则的遵循,都被认可是科学理性的主要内容;而人们对于人类价值、意义的至高信仰,对人类环境的无限关怀,对开放、民主和自由等准则的不断探索等,也均被视为人文精神的宝贵内涵。这两者實际上是密切联系的整体,科技哲学理论无疑为汉语网络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树立了一面鲜亮的旗帜。

五、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与超文本的联系

超文本(Hypertext),是指使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超文本也是一种用户介面范式,用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之间相关的内容。现在的超文本普遍以电子文档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链接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档的连结,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连结所指向的位置。汉语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性就主要体现在超文本作品与多媒体作品当中。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根据卢卡奇、柯尔施的观点,可解释为一种人道主义,而汉语网络文学中超文本作品的自由性和随意性,正可体现出这种人道主义的精神。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理论界一般认为:它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在哲学、宗教、建筑和文学领域中均有充分反映,它与现代主义有本质的区别。与后现代主义息息相关的汉语网络文学的出现自然有其历史和文化的背景,研究超文本与西方马克思以及后现代主义的联系,可以促进社会文化思潮和信息科技的互动,有助于实现网络人文价值和工具理性的统一。

漢语网络文学超文本作品的发展与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会信息化、程式化和电脑化,社会越来越像一架庞大精密的大机器,将每个人都变成了有固定位置的小齿轮和小螺丝钉。20世纪后大众传播媒介、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使得整个人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空间的障碍被迅速跨越,世界也变得越来越小,人类共同居住在一个地球村上。计算机与互联网络的发展无疑给全世界的人群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与创作的平台,汉语网络文学便是在这样的一种状态和环境优势下生长出来的产物。而超文本作品的出现,使得以往传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读者通过互联网络摆脱了文本线性的控制,可以选择在任意地方随时停留下来,进入另一个文本,这是一种全新的阅读,颠覆了以往传统线性的阅读方式。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多元性的创作方法以及实验性的语言表达,这三个特征在汉语网络文学作品中屡屡体现,尤其是在超文本作品和多媒体作品中更是如此。因此,汉语网络文学也可称之为后现代主义文学,而后现代性,也是汉语网络文学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还同结构主义,尤其是后结构主义的兴盛有着非同寻常密切的关系。后结构主义揭露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偏见和矛盾,打破既定的文学标准,将意义和价值归之于语言、系统和关系等问题。后结构主义认为:文本不是作为作者和读者相遇的惟一固定地点,而是一个表象意义关系之所在,意义是不确定的,一切意义都还在延异中发生变化。受后结构主义影响的新历史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文化思潮也进一步地将这种解构中心、消解权威的精神扩展到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方方面面。

总的来说,汉语网络文学中的超文本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后现代主义哲学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形象表达,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为推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尽显功力。

综上所述,科技哲学理论思维对汉语网络文学具有指导作用,运用科技哲学的理论思维对汉语网络文学进行哲学、文化和现实等方面的思考,可以促进文学与媒介、科学与艺术、网络与文化等各领域的共同繁荣,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汉语网络文学的发展以及对各领域的促进作用,推动我国和谐社会文明建设的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论文   社会论文   文学   汉语   网络文学   哲学   本体论   超文本   科技   视角   理性   人类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