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关注师范生生命教育

一、强化师范生生命教育的迫切性

据国内权威机构调查显示,我国高校中约有8.89% 18.53%的大学生有过自杀念头或绝望感,厌学、厌世、犯法等不良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学生耐挫能力差、易冲动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最近媒体报道的多起老师虐童事件让人看了心惊肉跳,全社会纷纷指责那些缺乏人性道德的老师。一向被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如今为何会做出这种丧尽天良、令人发指的事来呢?追根溯源,如今的年轻教师,都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长期应试教育导致教育的功利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了学校的唯一追求,而关爱生命的情感教育缺失,这种教育机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情感冷漠,自私自利,甚至心理扭曲,遇事容易走极端。

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师范院校对此我们不能熟视无睹,我们必须要给学生补上充满爱的生命教育这一课,师范教育要加强师范生的生命意识教育,教育学生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培养良好的师德,提升未来教师队伍的素质,杜绝虐童事情的再度发生。

二、语文课强化生命教育探索实践

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由于其教学内容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能完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学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任务。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化生命意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呢?

(一)以动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

准确、生动的朗读是连接教师、作品、学生三者感情的纽带。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朗读教学,让浓郁饱满的情感进入学生的心田。课堂上,除了教师激情的范读外,还要注重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将无声的语句转换成活生生的有声语言,使学生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得到的是美的享受、爱的熏陶。久而久之,学生怎能不会变得有情有义呢。

(二)以优美的意境提升学生的情感

中国文学讲究意境美。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生命。诗歌教学要突出对意境的分析,通过文字联象出画面,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人的感情,体味诗歌的意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把握诗歌里的情感,最终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通过急风、高天、猿啸、清渚、白沙、飞鸟勾画出秋天的动人图景,这些景物都已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意象,整首诗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当学生领悟出作品中的情感时,那些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了,进而提升了他们感知和判断生活的情感能力。

(三)以作者的人格魅力去打动学生的情感

俗话说:文如其人。很多作家本身就是我们进行情感教育的范例,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因替李陵求情,遭受宫刑,但是他忍辱负重,最终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身体残疾,与病魔抗争了几十年,在轮椅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 2010年12月30日因突发脑溢血去世,根据他生前意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像他们一样,直面挫折,热爱生命,成就辉煌事业的作家不胜枚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以作者的人格魅力打动学生,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以动情的写作启迪学生的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因此,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写作训练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情感的表达,教学生学会做人。例如通过《国旗下的讲话》在切身的感受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选择》、《关于幸福》、《我的未来不是梦》在理解生活的真谛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通过《父(母)亲的爱》在解读亲情中培养学生的孝心,懂得感恩。

此外也可以依据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训练,如在学习了《小狗包弟》之后,让学生写一篇自己与小动物的故事,培养学生对小生命的热爱,或者针对现在网上关于虐待小动物的事件展开讨论,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爱护弱者。

(五)以多彩的活动拓宽生命教育的视角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又能将生命教育的视角拓宽。教师可以给学生列出一些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生命知识的科普作品书目,指导学生阅读,从中感悟生命活力,懂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然后让学生写出读书报告或读后感。也可以让每个学生办一份《关于生命》的手抄和电子小报,开展以关爱生命为主题的班会、演讲会、辩论赛等。让生命教育走出教室,走进学生的生活。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目的就是用知识启迪智慧,将智慧融入生命,从而提升生命的价值。语文课不只是要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启发智慧,更重要的作用是润泽心灵,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师范院校的语文课更应该担负起生命教育的重责,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教育,为国家培养一批批健康、乐观、向上的未来教育工作者,让虐童的悲剧不再上演,让我们的校园成为孩子的乐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论文   社会论文   文学   史记   生命   师范生   语文课   意境   诗歌   人文   语文学科   教师   情感   作者   作品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