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欠发达地区精准扶贫实践、借鉴与启示

摘 要:精准扶贫自开展以来,在实践中涌现出许多成功案例和典型做法,在全国范围内发挥着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本文在查阅文献、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欠发达地区精准扶贫的典型成功案例进行收集整理,以期为甘肃精准扶贫的长足有效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 借鉴 启示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以高度的政治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升至治国理政的新高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推进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5年来,各地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创造出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为了学习典型,交流经验,助推甘肃省精准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本文在查阅文献、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欠发达地区精准扶贫的典型成功案例进行收集整理。由于这些案例来自基层,并接受过实践检验,想必对指导甘肃省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精准扶贫的成功实践

(一)特色产业扶贫

构树是我国原生树种,是造纸的主要原料,目前在全国推广种植的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培育的杂交构树新品种。此品种有如下特点:一是生长快,产量高。种植当年就可收割,第二年起进入丰产期,每年能收割3-5茬,可连续收割15-20年。二是粗蛋白含量高,用途广泛。构树叶粗蛋白含量达26%,粗脂肪达5.2%。构树叶、树皮、果实均开发利用(饲料、 造纸、饮品、制药等)。三是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强。可耐旱、耐盐碱、耐贫瘠、抗污染和病x害,在荒山荒坡和石漠化、盐渍化区域都能生长。四是增收效益显著。种植构树当年就有收益,每亩收入3000元左右。贫困户还可通过养殖、务工等方式从构树扶贫工程中获利增收。因此,种植构树是产业扶贫的好形式。

2015年,浙江金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到贵州省务川县参与构树扶贫试点,投入资金3700万元,建成年产4000万株构树育苗基地、年产3万吨构树饲料加工厂、5000只“构树羊”示范养殖场各1个,种植示范基地2000亩。截至2016年底,贵州、安徽等11个省区市的35个县开展了构树扶贫工程,构树种植面积15万亩,带动4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二)易地搬迁扶贫

2016年3月,西藏首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曲水县达嘎乡三有村动工。按照“有房子、有产业、有健康”的三有要求,合理安排,统一规划。截至2016年7月,来自曲水县3个乡10个村的184户712名贫困群众陆续搬进了三有村新家,产业项目也同步投产,10 月开始盈利。

三有村这个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有三个特点:一是多渠道筹措资金。按照每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万元,投入政府专项易地扶贫搬迁资金 4272万元,用于房屋和配套设施建设;整合援藏和涉农资金3287万元,用于村委会、卫生室、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安排产业资金1887万元用于产业项目。二是住房、公共设施、产业项目同步建设。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在建设184户住宅的同时,配套建设32 间商铺用于出租。建设藏鸡、奶牛养殖基地300 亩,规划养殖藏鸡5万只、奶牛500头,现已养殖藏鸡1万只、奶牛200头。建成中藏药材、饲草作物种植基地365亩。设立公益岗位、园区就业岗位,提供给326个贫困人口。三是产业项目实行股份合作制形式运营。按照“合作社+贫困户” 股份合作形式,管理运营奶牛养殖合作社、藏鸡养殖合作社、特种种植合作社,全村712人全部入股并参与分红。这样,既可保证合作社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又充分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

(三)人才回引智力扶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农村特别是贫困村“两委”班子普遍老化弱化、驻村工作队难以长留的状况,重庆市及时出台专门政策,大力实施“本土人才回引”工程。回引的人才主要是两类:一是重庆籍特别是原籍在农村的大中专毕业生;二是在外地创业或打工、事业小有成就的本乡本土人士。实施这一工程,有效缓解了当前脱贫攻坚人才匮乏这一突出问题。

重庆市“本土人才回引”工程具体做法有三项:一是深入摸底动员,确保引得回。以乡镇为单位,对本乡本土大中专毕业生、外出成功人士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本土人才库,并通过电话联络、座谈联谊、主动登门拜访等方式,进行“点对点”动员。对有意向回村任职、创业的通过程序择优确定。二是打包用活政策,确保留得住。做到了“三给”,即: 给待遇、 给扶持、给晋升通道。三是跟踪管理培养,确保干得好。各乡镇一人建立一个档案,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对回村挂职的,明确工作职责,强化日常考核;对回村创业的,落实土地、产业等帮扶措施,为他们扎根创造有利条件;对回村后不适应、群众不认可的,及时帮助另找出路、自谋发展。

据统计,目前,重庆市已回引10237名本土人才回村挂职或创业,累计领办创办合作经济组织1062个、小微企业1852个,牵头推进电商、金融、超市“三进村”2970个,直接带动3万多贫困户增收。

二、对甘肃精准扶贫的启示与建议

(一)关于特色产业扶贫的启示与建议

贵州务川构树产业扶贫的成功实践证明,特色产业精准扶贫,需要与扶智、扶能、扶需(缺什么)、扶急(急不得,也等不得) 、扶稳(可持续) 、扶险(抗风险) 以及实现增收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一个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的过程,在全程实施中要从根本上为贫困户谋利益。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立精准扶贫农特产品目录库。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等优势,对全省优质特色农产品种养规模、产量产值、品质特色开展调查摸底统计,确定主导品牌,编制各市县特色主导产品目录。再根据贫困区的资源禀赋以及贫困户的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找准特色产业开发的重点、难点和切入点。 二是实施标准化生产与经营。要从种养(殖)技术到购销储运、深精加工等方面,培育一批产量大、品质优、影响广泛的特色农产品,提高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要加快“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商标注册培育工作,通过全方位的包装、策划、宣传推广等活动,打造特色知名品牌,促进农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

四是强化品牌广告宣传。一方面着力培育一批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品牌创建中的带头作用,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号召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微博平台,充分利用搜索引擎、大型门户网站、微博、微信、QQ群等新型网络媒体和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大力宣传甘肃特色产品,提升甘肃省特色产品的知名度。

(二)关于易地搬迁扶贫的启示与建议

西藏曲水三有村成功实践证明,易地搬迁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根本举措,是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斩穷根的关键举措。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国有近1000万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需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贫困。三有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的做法,无疑为甘肃相关工作的成功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为此,提出以下几点遵从的原则:

其一,尊重意愿是前提。贫困户是易地搬迁的主体,为了使搬迁群众快速适应新环境,快速安居乐业,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方案时一定要广泛开展调研,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想群众之所想,着力解决他们面临的“生活”“就业”等问题,为搬迁群众提供多套可供选择的安置方案,最大限度地遵从他们的意愿,充分调动其主观能有院椭魅宋桃馐叮以确保易地搬迁工作的扎实推进,搬迁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其二,科学选址是关键。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选址原则,紧扣产业扶贫主线,充分发挥好交通、区位、产业、生态等优势,科学合理地规划产业布局和安置分布,做到搬后群众有事做、稳收入,达到贫困群众愿搬迁、要搬迁、想致富、能致富的目的,彻底改变原来“山不养人、水不泽民”的现状,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群众“住新房子,过穷日子”现象的发生,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

其三,解决就业是根本。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要根据搬迁对象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精准措施,支持搬迁群众发展特色农牧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等,确保其有业可就、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其四,配套政策是保证。搬出来不易,留得住更难。要从政策层面顶层设计,建设好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处理好搬迁户就学、就医、就业保障,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科学处理好跨行政村搬迁、农村向中心集镇搬迁、农村向城市搬迁后各项政策的无缝衔接,让搬迁群众无后顾之忧、实现稳定脱贫。

(三)关于人才回引智力扶贫的启示与建议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重庆市“本土人才回引”工程的成功实践证明,人才回引智力扶贫也是精准扶贫中的一项有效手段。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确保“引得进”。重庆市“本土人才回引”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想“引得进”各类人才,就必须要从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在工作生活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待遇入手,出台人才引进实施细则,在创新创业、安家补助、激励政策、引才奖励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让这些高层次人才安心工作无后顾之忧。

二是确保“留得住”。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认真制定和完善基层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方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抓紧培养脱贫攻坚急需的人才队伍。对于扎根基层的优秀人才,加大其在工资待遇、住房、医疗等方而的保障力度,让其自愿留下并服务贫困地区。坚持把促进人才发展和有效利用人才资源放在首位,努力营造鼓励人才扶贫、支持人才扶贫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

三是确保“用得好”。引才留才的最终目的是用活用好人才,对引进的人才要充分信任、多压重担,让其有一展身手的广阔舞台。要鼓励各类技术人才到本地贫困地区推广技术,可采用技术入股或参与本地产业经营管理的方式,与本地农民群众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在产业帮扶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技术价值。另外,在个人成长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比如:在培养选拔上给予政策加分,在职称评定上适当降低门槛,在薪资报酬予以适当增加,最大限度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精准扶贫一线静下心、稳住气、扎下根、干得好、有作为。

参考文献:

[1]王峰,邓刚. 构树变成“摇钱树”――务川自治县产业扶贫惠及上万农户[N]. 贵州日报,2015-11-08.

[2]沈世华. 产业扶贫的好树种――杂交构树[J]. 中国扶贫, 2017,(14).

[3]潘璐. 三有村的“蝶变密码”[N].西藏日报,2016-12-21.

[4]胡艳,芬邹云,侯雪静.中国式减贫方法论[J].环球,2017,(25).

[5]李慧.吸引本土人才助力脱贫攻坚[N].光明日报,2017-02-26.

[6]邓俐.渝回引10237名本土人才回村挂职或创业[N].农民日报,2017-3-14.

[7]王金花. 人才是精准扶贫第一资源[EB/OL].http://www.cssn.cn/dzyx/dzyx_mtgz/201701/t20170117_3388070.shtml,2017-1-17.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论文   社会论文   社会其它   精准   贫困户   重庆市   本土   启示   群众   特色   西部   政策   产业   人才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