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孝经》的伦理道德体系

摘要:《孝经》建立起了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这个体系的实质是一种压迫的思想。“孝”是孔子从血缘中受启发而引申出的一种道德,并用“孝”来代替血缘,成为维护一个社会团体运行的工具。我们今天对于“孝”的思想的借鉴,需要分析“孝”的思想的产生背景和运行环境,考量它的实际作用。

摘要:孝经;忠孝;血缘

《孝经》是儒家正经《十三经》之一,自东汉被并立为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孝经》的作者,《汉书・艺文志》云:《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又据《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云“仲尼居”,若是后学所著或集录,岂宜称孔子字者乎?这在学界,已经达成共识。那么,孔子为什么要撰写《孝经》呢?

邢m的《孝经注疏序》上说:“夫《孝经》者,孔子之所述作也。述作之旨者,昔圣人蕴大圣德,生不偶时,适值周室衰微,王纲失坠,君臣僭乱,礼乐崩颓。居上位者赏罚不行,居下位者褒贬无作。孔子遂乃定礼、乐,删《诗》、《书》,赞《易》道,以明道德仁义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又虑虽知其法,未知其行,遂说《孝经》一十八章,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知其法者修其行,知其行者谨其法。故《孝经纬》曰:‘孔子云: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孝经》。’”

也就是说,《孝经》的旨归是祟人伦之行。孔子看到君臣僭乱的情况,要修正君臣父子之行,不仅是讲孝道,而且讲臣道。忠孝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的核心。然“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泯绝于秦,得之者皆煨烬之末,滥觞于汉,传之者皆糟粕之余”,《孝经》的旨义,在具体的解释上,有众多的说法,在具体的句字理解上,更有很多分歧,但是,如果仔细的阅读文本,就会发现,《孝经》建立起的以“忠孝”为核心的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其大旨所归并无不同。

《开宗明义章第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是《孝经》对后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段话,这段话如果我们用恶意去揣摩它的话,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理解:人的求生欲,保全欲(不敢毁伤),名利心(扬名后世)等等生而具有的天性,用这些天性夹着、保护着忠君的思想。使人们自然而然的接受忠君思想,从为了我开始,到为了我结束,但是整个过程全是为君主的。为君主是实现“孝”的手段,这样,谁还会不忠于君主呢,这种逻辑不可谓不高明之至。

接下来,五等之孝,条理分明,天子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不骄谨度,保其社稷,和其民人。卿大夫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守其宗庙。士忠顺不失,保其禄位,守其祭祀。庶人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归于一句话,就是各自在所属的阶层上,安安分分,不要去争取没有的,保住已经拥有的就是“孝”了。这其实压制的是臣民的“争欲”。

如果争的话,就要教化他。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在上位者,也要想办法得万国、百姓、人的欢心。使人们不争。给民做榜样,树典范,立规矩。

孝子的事亲。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五刑之中,罪莫大于不孝,这些话都明确的表示出了这样的意思:所谓的“孝”其实是一个好看的幌子,好听的借口,以孝之名,巩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统治,其实质是一种压迫的思想,“忠孝”所讲的就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绝对的臣服和屈从。“孝”的思想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和谐的,它的和谐仅仅是表面上的一方的独语。没有争辩,没有抗拒,只有发号施令与绝对臣服。

今天如果重新把“孝”的思想请出来,作为改善现代中国思想道德状况的一种手段,借助“孝”的力量搞道德建设,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我们要对传统的“孝”做具体的分析。“孝”本身至少有两方面需要我们研究,其一,对“孝”的思想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分析工作;其二,要弄清楚“孝”的思想存在、发展的原因、环境,知其所以然,然后方可加以借用。

敬养父母是“孝”的思想精华,忠君愚孝是其糟粕的一面。从二十四孝的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愚孝”有时是非常残忍而泯灭人性的。比如郭巨埋儿。因为儿子会分母之食,所以要杀死儿子,尽全力去抚养老母,结果老天爷怜惜其孝心,赏了一罐黄金,使他能够两全。当然,“孝”的思想精华对民族性格的形成、对社会的稳定,其影响也是深远、积极的。

“孝”的思想的来历与中国文化中重视血缘、以血缘为中心组织社会结构是有密切关系的,而且,“孝”的思想的提出与父系社会的形成与男尊女卑的习俗也有密切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早期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一个社会团体成员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血缘,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团体对个体的认同,都依赖于血缘。这种认同感是非常简单而有效的。人类经过相当长的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期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转变成了父系氏族社会,父亲在家庭中占有主导地位,子女是父亲的所属物。我们不能知道这种转变的确切时间,但是周的先祖后稷的神奇诞生让我们看到母系氏族的影子,而周公旦郊祀后稷以配天的行为就已经是明显的父系社会的事情了。

孔子眼中,周公旦是个大圣人,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周公的孝就在于他严父而配天。以父为天,自然就以父为尊,对父亲的极端的尊敬,我们从《孝经》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得到。所谓“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这里的一人就是父。

社会团体的认同感依然是血缘。不过从重母亲转向了重父亲。这种转变改变了社会结构,几乎完全排除了女子的作用,全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事情。“孝”是以血缘为基础进行的男子的排序,“忠”是仿照“孝”的排序进行的社会成员的排序,然后,以“忠孝”的简单排序来为整个社会排序。率土之宾,莫非王臣。

“孝”的提出,是孔子对春秋时期社会结构的新构思,对凝聚团体的力量所作的新思考,“孝”作为凝聚社会的力量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发生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孝”从精神上统治着中国社会,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这种状况才被打破。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变化剧烈,怎样才能建成和谐有序的社会呢?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充分吸取“孝”思想的精华不失为一个便利有效的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论文   社会论文   伦理道德   孝经   孔子   父系   糟粕   氏族   血缘   父子   忠孝   体系   思想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