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院校维医儿科学教学探讨

西医院校维医儿科学教学探讨

在新疆医科大学自维吾尔医学院成立以来,我院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开创性地完成了《维医儿科学》本科教材的编写,为人才培养计划的正常实施奠定了基础,并由课堂教授来体现出高等医学院校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能够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系统性地获得维吾尔医儿科学理论的内在实质。

《维医儿科学》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其范围广,内容多,初学者学习的难度较大。为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维医儿科学》的基本知 识、基本理论和应用基本技能,笔者谈谈我们的几点看法和所做的一些初步尝试。

一、制订教学计划,引入新进展

维医儿科学一般开设在大四下学期,学生刚刚结束了维医基础课程和部分维医临床课程的学习,已经有初步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维医儿科学》前已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准,故要根据我校维吾尔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精心制订教学计划,主要阐述维医学最基本、最概括的观点,着眼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及疑点难点,加强章节之间的联系。如,在维医儿科学理论教学中,既要阐明气质学说、体液学说、器官学说、力学说等基本学说,又要重点介绍上述学说在支配器官疾病、被支配气管和被支配附属器官疾病等儿科常见病的病因、诊断、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及运用。同时,要融进一些维吾尔医药研究的新动态,及时把维医新知识、新观念介绍给学生,充实教学内容。如哈木拉提·吾普尔等重点进行“哮喘维吾尔医体液分型及其免疫、内分泌紊乱”的研究,本研究按维吾尔医辩证分析,新疆哮喘患者易患异常黑胆质哮喘和异常黏液质哮喘,异常黑胆哮喘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容易罹患。研究发现,免疫功能紊乱、内源性皮质醇降低、感染因素等可能诱导集体形成异常黑胆质哮喘的一部分重要原因。又如,在讲到“同证异源”这一理论时,向学生介绍阿不都热依木·玉素甫等研究发现同一疾病可由不同异常体液所导致,即“同病异证”,但同一疾病在不同体液中的构成比有所差异;同样,一种异常体液可以导致不同的疾病,即“异病同证”,但一种异常体液导致各种疾病的概率也有所不同。这样一方面进一步讲授学科前沿的研究进展,另一方面扩展学生的科研与学习兴趣。

二、注重维医基础,突出儿科特点

维医儿科学是维医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研究儿科疾病机理和辩证论治规律的临床学科,是一门名老维医们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形成的诊疗疾病的经验总结,是他们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厚临床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反映儿科学的特点,还与维医基础理论有着密切关系,是专门从维医疾病机理和辩证论治规律来研究儿童生长发育、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所以,在授课中向学生介绍维医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时,融入名老维医经验,着重突出维医儿科学疾病诊断和维医辩证特点,重点讲述小儿特有病证在诊疗方面与成人的差异。如,维医认为小于12岁的小孩慎用成熟剂和清除剂,以增强自然力(生命力)和调节药为主进行治疗,使基础知识的把握为各种能力的提高打下重要基础。

三、创立“方药结合”,融会“维西医贯通”

维医学专业的教学一般均先进行维药的学习,然后再逐步深入地学习方剂。笔者根据维医儿科学课时少的学习特点,创立“方药结合”的教学方法,讲述儿科疾病治疗时把维药学与儿科学合为一体,结合疾病讲药,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让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维药学知识,另一方有足够的时间传授更多的知识点。如,在讲疾病时,先讲解疾病的病因、诊断、临床表现等,讲到治疗(药物治疗)时,结合疾病讲药(讲方)。如,讲哮喘时,具有调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系统,并将临床疗效肯定的异常黑胆质成熟剂讲到一起。体现维医诊治复杂性疾病或儿科疾病时,从维医辩证思维来论治各种疾病的特点。

四、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维医儿科学属于临床学科,理论教学需要直观性、形象性和实践性,而且我们所讲授的内容多,通过多媒体分别用文、声、图、像等形式表现出来,突破传统的黑板上诊病治病、枯燥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维医儿科学教学丰富多彩,加强教学实践并结合病例讨论的方法,师生讨论,教学相长。

总之,目前维医儿科学教学每个环节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困境。面对维吾尔医学新的发展趋势,首先应在维医儿科学中引入新型教学法和手段,不断探索、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理念,促进维医儿科学教学的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论文   医药论文   西医学论文   儿科学   维吾尔   体液   西医   儿科   学说   哮喘   学科   异常   院校   疾病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