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大数据背景下的会计审计发展趋势研究

1、大数据时代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1. 1 大数据。大数据是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概念,又称为巨量数据,是指规模庞大、杂乱、无序的数据信息,即便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仍然无法实现集中整合、分析和处理。在此时代中,数据的类型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除了常规的视频、图片、位置信息以外,还包括交易数据、查询行为等新型数据。与此同时,数据呈现大容量、高流动性,海量数据真伪难辨且不断变化,给数据利用工作造成极大的难度。

1. 2 大数据时代的基本特征。数据时代,海量、繁杂、高速更迭的数据对人们的思维和工作方式造成极大的影响,促使人们进行自身的突破,以此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要。概况来说,大数据时代的基本特征如下: ( 1) 大数据分析。受限于数据的收集、分析能力,在传统的数据分析中大多采取抽样分析的方法进行,即划定研究范围和对象,根据研究群体的样本数量进行按比例抽取,将其作为整个研究群体的代表,该种研究方法能够大幅度降低数据的收集、处理难度,但是存在数据不精确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效率大幅提升,能够实现研究对象全体的大数据分析,提高了分析的准确性。( 2) 数据全面性研究。在传统的数据处理中,高精度的数据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数据的准确性得不到保证将直接影响分析和处理的效果。而大数据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全面分析,实现整体把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数据精度的要求,从而降低了数据的搜集难度。( 3) 探索事物内在关联。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是通过外部特征表现出现的,通过对事物外部表现的数据收集,能够还原事物的整体形态,进而分析事物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这对于事物的处置和决策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是大数据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

2、大数据背景下的国内会计、审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经济管理中,会计、审计工作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整体反馈,为科学的分析、决策提供参考和支撑,推动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行的会计、审计模式的诸多弊端逐渐显现,已经无法满足大数据背景下的会计、审计工作需要。综合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

2. 1 信息不对称。在经济管理活动中,会计工作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状况进行跟踪和记录的主要手段,应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借助财务报告、报表等形式全面、客观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然而,实际的工作中,许多企业的会计工作存在疏漏,导致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受到影响或会计信息披露失真,导致审计工作因缺乏真实、充分的信息而无法有效开展,造成审计工作的取证难问题,影响审计工作的作用发挥。

2. 2 会计、审计工作的支撑力度不够。会计、审计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应该将其纳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给予其相应的支撑。但是,当前的许多企业对会计、审计工作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清,对会计、审计工作缺乏应有的支持,增加了工作的开展难度。

2. 3 人员素质偏低。与传统的会计、审计工作相比,大数据时代的会计、审计工作除了对专业性有较高的要求以外,还对人员的信息化技能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相关人员具备操作信息化系统的能力,能够借助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和手段实现企业的相关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改造工作。此类复合型人才的数量较少,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是当前的会计、审计领域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3、国内会计、审计工作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方向

3. 1 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分析。( 1) 实时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是对企业的阶段财务状况进行汇总、反映的重要材料,报告的编制受到数据收集、分析等多个方面的制约,因而耗时较为漫长,大多以年度为单位进行编制。由于市场的瞬息万变和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财务报告只能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经营状况进行呈现,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给决策的及时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数据更新速度的提升,会计人员可以轻松及时的获取最新的会计数据,通过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自动编辑生成财务报告,经过人工审查和修饰后直接使用,提高了财务报告的时效性,大幅降低企业的决策风险。( 2) 综合财务管理。受到数据搜集、处理等方面的限制,传统的财务管理大多为单一财务管理,即针对公司的某项业务或某个环节进行管理,存在片面性。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的处置能力大幅提升,企业的会计人员可以实现财务领域的拓展,从单一领域拓展到上下游,实现综合财务管理,如此能够加强财务管理的连续性,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

3. 2 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1) 总体审计。当前,审计工作大多采取抽样审计的方式进行,通过对样本群体的审计推断整个群体的整体情况,该种审计方式受到审计环境的限制,导致部分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审计隐患。大数据时代,高效的数据处置手段使得全体审计成为可能,审计人员可以借助先进的软硬件设施实现企业各项活动的快速审计,彻底杜绝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腐败、舞弊行为。( 2) 审计成果综合应用。处罚。( 二) 完善外部监督。1、加大政府部门的监督力度。国家有关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应定期对事业单位开展监督、审计工作,发现问题要求其及时整改。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定期派员抽查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执行情况,在系统内部通报发现的问题,警示其他单位,同时,应在系统内部推广先进的财务监督经验。事业单位应主动要求相关部门对自身财务工作进行专项审计,及时发现问题,查补工作漏洞。2、聘请独立第三方审计。事业单位应该聘请专业能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独立第三方单位进行年度审计,解决会计业务操作问题; 同时,将第三方的审计结果上报主管单位备案,并将处理措施和结果一同上报主管单位备案,主管单位提出进一步整改意见的,事业单位应进行再次整改。3、社会公众监督。事业单位的工作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应接受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方面的监督。事业单位在指定的地方公布监督渠道,公示相关资金使用计划、使用情况等,公示社会监督发现的问题、处理结果、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等。

( 三) 完善政治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八届六中全会以来,党风廉政建设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财务工作涉及较多廉政风险点,因此,对于财务工作除了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外,还应加强政治监督。目前正在开展的巡视、巡察工作从政治的角度给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三重一大制度的落实情况,以往会计人员只是注重会计凭证的审核,忽视工作资料的留存,目前符合三重一大事项标准的工作,需要党组织集体讨论,所以集体讨论的会议记录等资料也应作为会计资料存档备查,这体现了在财务工作领域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财务部门需要与本单位的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统筹联动,强化四个意识,增强财务工作的政治敏感性。总之,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工作是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政治监督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三者之间需要有效衔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财务监督的管理体系,防范财务工作风险和廉政风险。

四、结语

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工作在我国面临着主观意识不强、客观制度不全等问题,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工作迎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只有在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政治监督三个方面深入挖掘,我们才能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财务监督工作思路,为本单位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论文   会计审计   审计   财务监督   会计   数据   审计工作   财务报告   事业单位   财务   时代   工作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