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防范

【摘 要】信用风险是我国中小商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对于防范和化解中小商业银行风险意义深远,本文试图分析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相关问题,便于支持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模式

作为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竞争主体之一,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迅速,成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的坚实补充,有力促进了我国银行业竞争主体的多元化。信用风险管理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对于防范和化解中小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意义深远。

一、信用风险累积及成因

1、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累积的现状

2、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累积的成因解析

在区域性金融市场上,中小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存贷款业务市场份额,中小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往往重业务拓展、轻风险防范,信用风险问题较为突出。

(1)市场份额的恶性竞争,引致信贷资产质量下滑。中小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时,为抢占市场份额,在新增信贷资产中出现风险资产的可能性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高。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体制的不断完善化、系统化,成熟银行机构倾向于精简潜在客户群,逐渐淘汰部分信用等级较弱的客户,这一部门客户转而寻求中小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利用中小银行急于拓展业务的偏好,于较短时间内完成一系列企业的状况、经营成果的资信,信息不对称、了解时滞增加了信用风险。

(2)信贷资产集中度较高导致信用风险积聚。中小银行内部组织框架缺乏对贷款客户的统一协调授信和集中管理,将会造成对部分客户集中发放贷款,进而形成集中风险,特别是集中交叉贷款产生较大风险。主要表现为:①对统一客户的授信业务交叉,银行对同一借款人可能同时办有多种授信业务,分散到不同的基层部门,使得对同一客户的授信额度与其承受能力无法直观监测比较,信用膨胀风险积聚。②对同一客户的贷款机构交叉,银行的分支机构在争夺客户时争先向同一客户发放贷款,产生一个企业在同一银行多家分支机构都有贷款,事实上的交叉贷款无法真实有效地控制企业授信额度,加重了信用风险累积的可能性。

(3)信贷资产向某些行业过度集中,盲目跟风,加剧了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和资产泡沫,一旦产业周期变动,形势发生方向性调整,泡沫破灭,产业投资将受到重创,银行贷款坏账率有急剧上升风险。

二、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入WTO以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技术、体制等方面,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

1、系统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尚未形成

风险管理理念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地位十分重要,它渗透到银行业务的各个流程,涉及各个员工和各个细节。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理念缺位,部分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充分,信用风险管理思想刻板,已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的高速发展和风险的复杂多变。主要表现为:银行业务发展与信用风险管理的关系协调不够充分,对银行发展的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认识不够充分。

2、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中小商业的信用风险体系尚未健全,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还欠坚实。一是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完善。二是信用风险不完善。三是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缺乏统筹安排的信用风险内审机制。四是信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完善。五是中小商业银行资源总体素质有待提升,特别是还缺乏一批富于经验的风险管理人才。

3、完善的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尚未建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科学在银行业的应用日趋深入。由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软件操作体系,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不连续性,造成信息冗余,数据一致性较差。基础数据的不统一和准确性差,严重阻滞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仍是一片空白,对于客户的监测仍仅停留在对报表的审查上,导致分析的结果缺乏可信度。

4、信用风险的度量与管理技术尚未建立

定量分析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中越来越重要,但中小商业银行本质上仍依赖传统的定性分析与主观判断,较少运用工程技术和数理模型,贷款分类科学、量化准确的基本要求难以达到,因此,来自于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尚未建立。

三、构建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1、培育信用风险管理

自上而下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至关重要。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囊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

2、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全过程的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第一,要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将信用风险及其它风险全部纳入到风险管理体系中,统一核算、控制和管理。第二,要构建完整、纵向、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纵向风险管理架构,明确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根,通过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统筹规划,充分发挥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真正实现风险管理重点的三个转变:即从现实的风险向潜在的风险转变,从风险的事后处置向风险的前期控制转变,从风险资产的管理向资产风险的管理转变。

3、完善信用风险信息系统建设

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和数据,构建中小银行特色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一是要加大投入,加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二要考虑国内、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经验,涵盖风险监测、风险分析和不良资产处置等风险管理环节;三是构建全过程风险管理网络体系,为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四是研究、开发易于量化、操作性强,具有前瞻性和连续性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方法。

4、提高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

一方面,亟需建立中小商业银行样本数据库,将信用风险的度量纳入统计模型计算风险,以数量模型代表有系统的、科学化的处理方法。另一方面,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逐步建立起符合国际银行业标准的内部评级系统。

5、强化银行监管

通过外部监督管理,在强化合规性监管的同时重视风险性监管,进一步强化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的管理,保障金融安全。第一,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强化对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及资本金的特色要求;第二,要监督中小商业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推动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

通过以上措施来提高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进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的国际竞争力,以适应我国日益开放的银行业市场环境。

参考资料

[2] 盛松成、王维强.对我国股份制中小银行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金融研究,2000.10.

[3] 周玮、杨兵兵.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本要素.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11.

[4] 李宽同.试析中小商业银行业务拓展中的风险防范.银行经营与管理,2004.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论文   证券金融   金融研究   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银行业   贷款   资产   风险   客户   我国   业务   银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