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农民土地意识对农地流转及规模经营带来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外部经济与社会条件尤其是市场条件的变动,作为农民最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而这种变化同时体现在农民意识中。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 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提出,开启了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作为参与主体,其意愿和决策则成为主要依据。但在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实施过程中,存在政府强制行为,违背农民本身的意愿,产生矛盾纠纷。所以如何提高农民对于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性,应当围绕农民对于土地的意识和认知展开。

目前,学者对于农民土地意识变迁研究较多,但都处在农民意识变迁的定性研究,徐贵、谷显明对历史变革下的农民土地意识进行定性分析; 在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意愿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地流转的动因、方式、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等方面,黄川、王艺青等对农地流转动因、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杨倩倩、陈英等通过构建 Binary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土地规模经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冯玲玲、许恒周等以重庆市为例,通过实际调查,分析影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因素。文中从农民土地意识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对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方向,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及结构方程模型法( SEM) ,构建农民土地意识对农地流转意愿和农地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模型,探究农民土地意识对农民农地流转及农地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方向,进而了解农民对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意愿的认知,为农地流转与规模经营行为提供有力参考。

1 材料与研究方法

1. 1 数据来源

为研究农民土地意识与农地利用的关系问题,文中从土地意识、农地价值观、农地流转、农地利用效率、农地规模经营等方面入手,采用问卷调查与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武威一区两县的 176个行政村、756 户农户进行实地调查走访,样点涉及武威市周边及边缘乡镇,经济社会发达和欠发达乡镇,基本满足样本覆盖均匀、社会调查大样本容量要求。经室内核查核实,剔除无效问卷 38 份,有效问卷共 749 份,有效率达 95. 17%。

1. 2 研究方法

1. 2. 1 李克特量表

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 是属评分加总式量表最常用的一种,属同一构念的项目用加总方式来计分。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克特于 1932 年在原有的总加量表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该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 5、4、3、2、1,每个被调查者的态度总分就是他对各道题的回答所的分数的加总,这一总分可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她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

1. 2. 2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一种用于提取多个变量潜在公共因子的统计方法,对变量进行降维或分类,在尽量不损失或减少信息的情况下可以将多个变量变为少数几个变量。因子分析的主要类别有主成分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

1. 2. 3 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可以将测量与分析整合为一的计量研究方法,它可以将与分析整合为一的计量研究技术,可以同时估计模型中的测量指标和潜在变量,并且可以估计测量过程中指标变量的测量误差。

2 理论假设与模型建立

文中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农民土地意识对农地流转意愿和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影响的因果模型,通过模型计算,探究他们的影响路径。文中从土地依赖意识、土地产权意识、土地价值意识和土地包袱意识的 4个农民土地意识维度出发,分析其对农地流转及农地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路径。土地依赖意识是指由于农民与土地长期存在的依附关系,而导致农民对土地有一种必不可少,难舍难分的意识,进而形成了农民对土地的独特情感,它是对土地资源的拥有和利用的主观认识和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农民对土地的信任和依赖心理。对农业生产的依靠,对土地的眷恋与执着,是中国农民的重要特征。

造成即使农民有很多机会将自己的土地所能创造的价值利益最大化,但是由于他们对土地的信任和依赖心理,相信土地能够给予他们的生活和养老保障,使得他们对于外界凡是涉及到危及自身保障的事物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不愿意让自己的土地有其他变更可能,因此有:假设 1: 土地依赖意识负向影响农地流转及规模经营意愿。土地产权意识是指农民对于自己土地所有权归属的一种意识,不同农民对于土地产权的认识也不相同,部分农民甚至完全依靠自身的想法来判定土地归属。土地产权意识主要从农民对自家土地的所拥有的实际权利的认知角度来反映,简单的说就是是否明确自家土地归谁所有。而农民的文化程度对农民土地产权意识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作用,即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土地产权意识就越清晰,对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比较敏感,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农民对农地流转政策、农地规模经营形式就越容易接受并做出积极响应,并参与其中,因此有:假设 2: 土地产权意识正向影响农地流转及规模经营意愿。

土地价值意识是推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驱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创造价值则是农民最终的愿望。如何使土地能够创造更多的收益价值,是农民群体长期的价值追求,土地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两个方面,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土地给予农民最根本的生存保障,而经济价值则是在社会价值的前提下,更深层次的挖掘土地利用价值,创造最大收益。将传统的农业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价值进行比较,很容易决策出自家土地更好的出路,进而寻求更有效的途径来改变现状,增加收益。因此有:假设 3: 土地价值意识正向影响农地流转及规模经营意愿。土地包袱意识是指单纯的土地劳作不能够满足农民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当农民选择其他方式创造价值时,土地对于他们就是一种负担。它反映出的是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降低。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逐渐提高,传统的农业耕作所带来的收益不能满足农民越来越高的生活需求,逐渐将视线观念转变,在利益驱动下寻求更好的生活方式,不再选择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就出现大量土地撂荒的现象,认为土地是一种负担。而农地流转政策和规模经营方式的提出,不仅可以改变自家土地荒废的现状,还可以为自己额外增加收益,愿意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变废为宝。

3.结论

文中从农民土地意识的四个维度出发,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民土地意识对农地流转及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进行探究,得到以下结论:

( 1) 土地依赖意识对农地流转及规模经营意愿具有负向的影响效应。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以及土地给农民提供的生存和养老保障,使得他们不愿意让自己的土地因为参与其他政策行为而有所变动,从而削弱了农民的安全感,因此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感越强,那么他们对参与农地流转和农地规模经营的积极性就越低。

( 2) 土地产权意识对农地流转及规模经营意愿具有正向的影响效应。农民对自家土地的所有权具有明确的意识,那么他就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土地参与到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中的具体权利分配问题以及自己能够从中获取的效益,这样农民通过自己的知识主动判断国家政策制度的好与坏,并做出正确的决定;反之,如果农民对土地产权模糊,在面对相关土地政策时不能够权衡利弊,进而存在一定的消极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理论   农地   意识   土地   规模   农民   因子   意愿   模型   产权   价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