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绩效水平论文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工作的绩效将直接影响着我国产业升级的步伐,决定着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必须重视研究提升科技创新工作绩效的策略。

  一、我国科技创新绩效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2013年间的数据计算,从技术创新投入角度看,科技支出占我国财政支出比重一直比较稳定,平均数为3.5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的年均增长率为21.79%;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量年均增长率为13.67%(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2012年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表2)计算,从技术创新产出角度,新产品项目数年均增长率为14.89%,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数年均增长率为15.7%,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率为23.32%,新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2.45%。数据显示,在我国政府科技创新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活跃,新产品项目数量、新产品产值和销售收入都呈现快速发展,说明我国技术创新的工作绩效有了较快的提高。

  从专利成果的角度看,新世纪以来,我国发明专利受理量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速度更快(图1),但各地区发展不均衡(表3)。此外,通过《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超过2万件,同比增长15%,位居世界第三位。可见,我国科技创新发展速度在原有基础是明显加快,科技创新的质量不断提高,在世界范围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环境法学研究影响性因素实证分析  基于CSSCI法学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知基于SCILAB与Tcl/Tk构建中学几何教学的方式分析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English Serie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Science China

  平均被引用次数与世界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距离,但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增长速度超过其他国家,显示了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绩效提升的潜力很大。近年来,技术市场成交额年均增长率为22.55%。高技术产品占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一直保持在29.45%左右,贸易额年均增长约

  12.62%,略高于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12.36%(表4),反映了我国科技创新的转化应用水平逐渐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科研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从研发投入的角度看,市场已在我国总体科技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企业的研的比例已经超过70%,但科技体制仍存在权力分配失衡的问题:科技体制之内权力分配过于分散;科技体制之外的资源很少,资源配置行政化程度较高。

  2.产学研用协同不够紧密,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亟待提升。产学研用有效结合,要求协作各方形成多方共赢、能力互补的保证机制,而我国产学研用协同各方在合作动力和能力方面仍有欠缺。_是大学和科研院所由于拥有充足的政府资源,但更愿意承担纵向课题,缺乏与企业合作的动力。这些纵向课题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一定相吻合,或者吻合度并不高。二是科研机构的能力和优势未能充分满足企业技术升级的迫切愿望,对大学和企业的功能还缺乏有效的分工和合作,导致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三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缺乏长效机制。我国产学研用合作的创新项目多数是短期协作,缺乏专门、统一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科研机构,导致对同一产业领域的相关技术缺乏长期的跟踪和研究,解决不了一些影响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近年提出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一种重要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组织形式,但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3.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还未真正确立,创新活力有待提高。从总体上看,由于存在制约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水平还有待提高,创新主体地位还未真正确立,表现在企业对外开放合作水平较低,在确定科技创新方向方面没有话语权,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决策不多,技术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较少,研发经费投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与国际先进国家的水平还存在差距。企业在自主研发能力、技术与推广应用能力、科研人才培养方面比较薄弱,一些大中型高技术企业的研究机构与国内外一些科研机构相比还有差距。

  科研评价导向不够合理,科技创新缺乏持续健康发展。高校一般对科研工作人员有量化要求,在折算为科研业绩后进行相应补贴。这种评价机制能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由于对科研工作没有进行科学的分类,缺乏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和合理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比较简单,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同时,对科研人才评判与选拔机制也比较功利化,导致科研人员比较注重短期现实利益,缺少对研究工作的长远性规划,科技创新缺乏可持续支撑。

  1.政策驱动的创新多,原创性科技成果少。我国科技创新成果的迅速增多,主要得益于科技创新鼓励政策的引导。以专利工作为例,专利申请数量之所以大幅度增多,有市场需求牵引的原因,但一些企业是为了获得高技术产业的认定或获得相关科技经费的奖励。这样的创新机制导致我国原创性科技成果比重不高。例如,浙江省2013年的专利授权量超过达20万件,在国内省份中列第2位,但其中发明专利的比重仅占6%左右。

  三、对策建议

  1.培育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摆脱所有阻碍科技知识应用的障碍,培育公平竞争的机制,在管理上保持和加强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需求,最大限度地从科技资源配置的行政化转变为竞争性的市场机制,并逐步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位,达到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目标。在确定有效需求时,不应由一小部分政府官员和专家决定,而要组织科研机构和企业人士等在内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讨论后决定,并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此外,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研究应实施竞争性申报,允许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科技主体有平等竞争的权利;对企业申报和执行财政科技资源,应要求企业配套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避免政府投入对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产生挤出效应。

  2.搭建创新载体,多方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的组织载体建设方面,“一项目一公司”运作模式值得借鉴。这种运作模式是由研究机构、合作企业和科研团队共同出资成立以项目的中心的产业化,公司使得产学研用各方能够高效沟通与协作,其特点是研究机构由单纯的技术供给方变成了拥有公司股份的市场经营主体。由于研究机构与合作企业一样要承担项目公司的`经营风险,而不仅是获得技术转让收益,从而使研究机构要关注各个产业化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问题,保证了技术创新的产业转化率,提高了技术协同的运作效率。在这种动作模式下,技术创新成果更能体现市场需要导向,使各方合作关系更为紧密,有利于解决我国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要技术瓶颈问题。

  3.突出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活力。在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的过程中,要鼓励企业的科技投入,支持企业建立研究机构。国家财政性的科技经费支出,不仅要考虑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且要考核其科技经费投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同时,考虑适当改革企业研发费用计核制度,允许企业的一部分研发费用作为抵扣项目。认定高技术企业时,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比例的考核指标。要引导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对大型国有企业要落实技术创新绩效考评,扶持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联盟,引导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鼓励企业与其他科技创新主体进行深入合作,切实提高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率。

  4.改革评价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在评价科研成果时,要注重评价成果的质量或效果,对获得关键技术突破的科研人员要配套特别奖励措施;对重要技术研究要延长考核周期;对不同研究项目或研究类型要实施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要用不同的考核指标;进而建立以创新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为发挥_线科技人员主动创新的积极性,科研管理部门要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探索与时俱进的科技人员聘用制度,允许科技人员在高校和企业等科研机构之间的合理流动,改革完善科技人员的薪酬分配制度,鼓励高校将科技创新绩效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

  突出市场导向,建设创新文化。科研管理单位应突出创新工作中的市场导向,对经费的使用要加强创新质量考核,逐步提高科技创新的产业转化率。科技管理部门要引导企业构建起丰富有效的创新文化体系,使一线员工充分认识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加强科技制度建设,逐步形成科技引领、创新为荣的创新文化,优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论文   我国   产学研   资源配置   技术创新   绩效   主体   科研   水平   项目   技术   科技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