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读”领风骚的教学论文

  “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高考。”学好语文,读的意义非同寻常,所以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立足课堂,“读”领风骚,我觉得尤为重要。

  一、读出内容,整体感知

  教师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研读文本,尽可能全面、正确、深入地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感情,让学生进入情境。

  针对家长开放日的开课,我选择了金曾豪的《家里的灶头》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通俗易懂、亲切温馨,融入了地方民俗和方言,对于家长也有着深切的共鸣和体会。金曾豪在这部作品里倾注了一以贯之的感悟力和灵气,为读者构建起一个以“蓝调”为指称的充满情味和况味、宁静而和谐的诗意江南。课前我引导学生运用方言朗读,体会一种家乡文化情韵。读来真是有滋有味,感慨颇多。在品读中,做到了“读”占鳌头,“读”领风骚。

  二、读出思路,分析综合

  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所要解决的是作者为什么选取这样的材料和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构,所要探求的是选择这些材料和这种结构的.内在依据,而材料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正是思路的具体的体现。

  在切入《家里的灶头》课文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到了20小节“灶头是个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的特别物事……灶前总是站着母亲的背影的”这一主旨句,并请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的、重要的词语来概括灶头的特别之处。接着我就引导学生分别来看看江南的灶头的“俱全”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灶头的描写传达“人间烟火味”和“温馨的家的气氛”的。这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以一个关键问题从整体的角度来连贯课堂教学内容,然后拓展到全篇文章的阅读分析,往往能起到穿针引线或者提纲挈领的作用。

  三、读出语言,品味精彩

  中学语文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一个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沉淀着丰富的知识板块,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研读课文,要特别重视对课文的语言之美的感知与感受、提炼与积累、品味与欣赏。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语言习得、积累、实践、品赏、吟诵等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这种语言之美。

  如,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便是田园牧歌式的语言,我引导学生以创作对联、诗歌等形式感受纯真质朴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崇尚自由、挥洒性灵的心声。

  四、读出个性,质疑探究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个性化研读,以自己独特的体验,涵泳感悟,解读文本。

  通过《家里的灶头》一文我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将他的散文集命名为《蓝调江南》,进而也通过题目探究了文章主旨:流露了对传统文化的依恋以及行将消逝的文化的感伤。与此同时,我借此也调动了学生对所学过的同样情感的文章感悟,如臧克家的《野店》、2006年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一幅烟雨牛鹭图》、王开岭的《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等美文。通过这些补充,从课文内容出发向课外延展,挖掘丰富的课外资源补充、深化对教材的理解等等。

  作品的同题异构解读也会完善学生的知识储备。我也让学生思考:由刘鸿伏的《父亲》,我们还联想到哪些父亲形象?作家王开岭的《父与子》就提到了一部电影《美丽人生》和一部连环漫画卜劳恩《父与子》。于是我就让学生谈了谈观看电影《美丽人生》的感悟。而学生精彩深刻的见解又是让人震撼的。

  文本是我们品读作品、提升阅读能力的教材,也是师生共同阅读的对象。阅读是掌握语文知识与方法的最好的、最基本的方法。正如古人所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的教学引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之中得到自然灵动和意蕴悠远的享受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论文   灶头   江南   课文   语文   文本   语言   作者   知识   学生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