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范生的出勤率反思高校师范教育的论文

  师范生无疑是未来社会教师力量的主要后备军,高校师范教育水平的高低事关未来教师队伍的发展。然而,师范类学生的课堂出勤现象却不容乐观。因此,要以师范类学生的求知和发展为需要,大力推进师范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

  班级授课制是现在高校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但是师范类学生的出勤率却令人担忧。本文针对师范生的出勤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整体的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一、师范类学生逃课的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

  (1)对师范专业认同率较低

  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显示,有 19%的学生是因为被调剂而无奈选择了师范类专业,有25 %的学生是因为父母做主而选择师范专业,35 %的学生是因为就业而选择了师范专业,21 %学生是因为喜欢而选择师范专业。在调查的男性师范生中87.3%人表示不愿意做教师。

  (2)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中缺乏竞争意识

  在调查结果中显示,有 75%的人习惯考前突击,只求60分万岁。进入大学的目的只是想获得一纸文凭而缺乏真正的求知欲。试想如果一进入大学就发学历证,还会有多少人会在大学度过3至4年的时光呢?大学生中普遍没有了中学时代你超我敢的学习劲头,跨过及格线成为众多人追求的目标,甚至有人说多考一分浪费。

  (3)其他原因逃课

  在校大学生的个性类型来说, 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功利型、堕落型、无奈型、从众型[1]。其中功利型的学生缺勤率高达 67%,是影响大学生出勤率的主要的因素。这类学生面对现实的大学与理想的大学之间的矛盾, 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也为了毕业后有更好的出路而有选择地学习,包括去自己喜欢的教师的课堂去上课,钻研有利于个人前途和发展的专业和课程,或为考研做准备,或为了考取形形色色的证书去参加社会上各种短期培训班,而放弃认为对自己未来影响不大的专业和课程[2]。在调查的体音美特长生中,有45.6%的学生会因为准备参加比赛、丰富自我实践技能而逃课。85%的学生表示有过在上课时自学其他知识,或者自学考一些相关的资格证书。因为学科性质,文科生表现的更为明显和突出。

  2.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教法单一、课件多年不变。在调查中有 75%的学生因为老师授课方式无聊而选择逃课。这是对当下许多教师的讽刺。在师范生的授课教师群体中,不乏一些教师自己就不知道怎样才能“传道、授业和解惑”,又怎么会教给师范生“传道、授业和解惑“的方法呢?又怎样培养出合格的师范生呢?

  (2)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 在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任课教师担任一个学期的课后竟不能叫出几个学生的名字,不可否认学生多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逃避责任的推辞。在调查中显示,有64%的学生表示一学期下来几乎从没有和老师讲过话。很多老师都是上课前匆匆赶到,上课整节讲授,铃声刚落就离开教室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情感沟通,只是单纯的在课堂上“授与受”的关系。这种情感困乏、师生关系冷漠的现象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职业的认同度。

  3.学校层面的原因

  (1)学校的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在所调查的四所师范类本科院校中,都将旷课作为违规违纪的一种行为。在制度层面上,学校的处罚力度是很严格的。但是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大部分情况下却形同虚设。学校出于能让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考虑,在管理上往往会网开一面,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逃课有了可乘之机。

  (2)高校管理制度合理性的缺失

  近几十年来,尽管我国高校管理制度进行一系列变革,但相对于社会所需来讲在整体上仍然是滞后的。“高校人数的激增导致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硬件软件存在压力,许多课程的进行并不能达到培养方案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无法在现行学校管理制度所提供的专业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实现;他们所期盼的能适应社会竞争环境的学习目标与现行学校管理制度提供的手段也难以有效协调,于是逃课行为就发生了。针对逃课行为,一些高校也采取了补救措施,例如 :要求教师上课点名、将学生的出勤情况与任教教师的年度考核相挂钩。这些举措在短时期以内确实可以有效遏制显性逃课,但是对于隐性逃课却无济于事。

  (3)教师考核制度存在问题

  目前对于高校教师的考核,包括上岗和晋升等,都过分强调科研而轻视对教师教学技能、教学成绩方面的考核。这种评价模式导致了高校教师热心从事科研,而对教授学生方面思考的过少,教学方法的创新力不强。

  (4)管理和教学的脱节

  高校学生上课时间是由教务处出统一安排,任课教师没有安排的自主权,这就导致课程安排的不合理性。有的一整个上午全是理论课,让学生感到乏味又疲倦,进而影响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有的课采用大班授课制,200多人坐在同一所教室,加上音响扩音效果差,教师说的话无法听清楚等等,这些因素也大大降低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二、改进措施:

  在师范教育中,因为我们的施教对象是未来教师职业的主力军。如何让师范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念,这对于未来教师队伍执教水平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在师范教育中应该加强实践的比例。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和教学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体现,也是全面检验和进一步提高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民教师的必要举措。在调查中很多学生会因为出去做家教而选择逃课,他们认为在课堂上学的那些理论知识在走向讲堂时用上的真的很少,所以想在大学时多多参加实践来提高自我技能。其实,在现在的'师范教育中不免会面临着这样的尴尬,接受四年师范教育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仍觉得自己“不会教书”以及“不会与学生相处”,这些都是源于理论和实践的割裂。

  (2)改进教学方法,为有意义学习而教。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那么为了让学生有意义学习,教师应该有意义而教。在教授知识时,要考虑到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这样的教学不至于让学生感到突兀而不知所措。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要使学生经过努力后可以达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成就感,这样的教学和学习才是有意义的。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很多都已经落后,而且教师也不可能教授给学生各个方面的知识。为了让教学更有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传授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式、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

  (3)从注重“教什么”转变为“怎样教”。每当谈及师范生所学的专业,很多人都会问“他们是教什么的?”,却很少有人关心“他们学习了怎样教吗?”。这恰恰反映了大家对师范教育的片面认识。在师范教育中,学科性也是令人备受关注的。对于历史、政治、语文等这些具体的学科教学,大家更侧重这些师范生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具体他们是否掌握了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方法没却总是被漠视。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等这些学科性不明显的专业,被很多人会怀疑它们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一个师范生成长为一个优秀教师所必不可缺的知识,这些知识会让教师学会如何教、怎样更好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论文   出勤率   师范生   师范教育   高校   原因   教师   学校   知识   学生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