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青年心理学现状及对我国的启发论文

  一日本心理学相关学会的现状

  目前,日本约有近50个心理学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会包括:1927年创建,历史最长,全国性的心理学综合学会—日本心理学会(公益社团法人,会员约7 400人);多数临床心理工作者参加的,拥有日本心理学界人数最多的学会—日本心理临床学会(一般社团法人,会员约24 000人);多数教育心理学学者就教育机构的教员参加的日本教育心理学会(一般社团法人,会员约7 000人);发展心理学学者参加的日本发展心理学会(一般社团法人,会员约4 000人)等等。很多研究者同时参加了多个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心理学会。

  而且,各个心理学会都发行学会杂志,评审投稿论文,对合格的论文予以发表。日本心理学会每年发行6册《心理学研究》和4册英文版论文集《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日本临床心理学会每年发行6册《心理临床学研究》。日本教育心理学会每年发行4册《教育心理学研究》,同时发行刊载与教育心理学有关的研究展望论文集《教育心理学年报》1册。

  其他的会员人数超过1 000人的学会还包括日本LD学会,日本应用心理学会,日本心理咨询学会,日本学生相谈学会,日本健康心理学会,日本自律训练学会,日本特殊教育学会,日本人本心理学会,日本箱庭疗法学会,日本犯罪心理学会等等。

  二青年心理学与青年心理学会

  在这些学会中日本青年心理学会有会员约450人,是规模较小的学么《青年心理学研究》每年发行2册。青年心理学虽可以作为生涯发展心理学中青年期部分来看待,或者作为人格心理学中的一部分来处理。但在日本,多数情况下被看作是独具特点的独立学科分野。这一状况的形成,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心理学总体上受到美国心理学的强烈影响,而青年心理学却多少继承了第二战之前德国青年心理研究的特点。这可以说是在美国心理学一统天下的心理学界中少有的现象。

  三青年心理学的分析视角与研究课题

  日本青年心理学的理论构建中贡献巨大的西平指出,青年心理学包括有三个视角,从生物学的,发展必然性可以说明其特征的“青年性”;其深受身处时代影响特征的“世代性”;再者就是在反映上述两个特征时出现的个体差异、个体特征的“个别性”。通过这三个视角,就可以总体上把握青年心理学研究。如果进一步展开的话,还可以加入比较文化学,病理学等的视角。从以上分析,可以对青年心理学所研究的课题进行如下分类;从“青年性”来看,有身体的发育和与之相伴的心理现象,如心理离乳、同一性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恋爱等等;从“世代性”来看,有尼特现象、自我锁闭现象、就业问题、互联网和手机的使用问题、动漫、角色扮演游戏等等流行文化;从“个别性”来看,有各式各样的心理现象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典型案例分析等等。

  以最近几年《青年心理学研究》刊载的论文为例来看,从青年性的分析视角出发的研究有:大学内朋友关系中的亲密性与共有形式之间的关系,从学习和就业的变量间关系来探讨大学生自律性学习的动机,青年对过往事件看法的特点,青春期发育对攻击性的影响,促进自我形成的模仿对象的研究,大学生心理自立的要因及与适应之间的关系,大学生的恋爱问题的.特征,大学生自我构造的发展等。从世代性的分析视角入手的有:探讨大学新生入校适应的影响因素,现代青年的社会意识和职业意识,不想恋爱青年的心理特征探讨等。从个别性的视角来分析的研究,在2011年到2013年发行的《青年心理学研究》中没有刊载。比较文化视角的研究包括,中国留学生对日本人的信赖感及与适应的关联,日美青年自我同一性等。最后,从病理学视角进行的研究有,患社交障碍青年的自我意识。

  四研究方法

  青年心理学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量化研究和质的研究。量化研究是指通过调查问卷,运用阶段评定法,收集多人数的数据,使用多元分析法为中心的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的方法。于此相对应,质的研究是指通过对访谈内容、书面报告等原始材料,以及传记分析资料等质的素材进行分析的方法。20世纪中,量化研究方法被大量运用,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强调分析质的素材的必要性的相关研究也不断增加。这一倾向不仅限于青年心理学,心理学界总体的发展趋势亦是如此。大野针对量化研究与质的研究中存在的长处与不足做了如下阐述:首先,量化研究的长处在于能够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把握心理现象的一般性。特别是近年来,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手法及相关统计软件的普及,使得推测因果关系的研究大为进步。但同时又存在多数研究结果由数字来表示,缺乏人的态度、行为、情感等具体内容。另外,即使把握了表面的现象,其背后的心理力动的情况却一无所知。再者,看上去科学客观的分析过程与结果,实际上在取样、编写问卷条目、因子命名、结构方程模型建立与解释时可能存在的随意性问题。相反,质的研究的长处在于,可以对个别人物的信息量、具体内容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进行把握,并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假说。而不足之处在于,样本数量较少,结论一般化较为困难等问题。为此,大野提出了将两者取长补短·量和质结合的研究方法。

  就近年来的量化研究而言,大野对2008年以后《青年心理学研究》第20卷至第23卷中刊载的论文19篇,以及《发展心理学研究》第19卷至22卷中刊载的青年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论文20篇所用研究方法进行了分类,结果如下: .

  在所采用研究方法中,因子分析和方差分析(39篇中20篇,51.3% ),多元回归分析(39篇中9篇,23.1%),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39篇中8篇,20.5%),结构方程模型(39篇中7篇,17.9% )。从中可以看出,量化的方法居多,而其中尤以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为主流。但采用一定的方式,导入访谈法的研究也占了总数的20.5%。量化研究的倾向而言,主要包括:一类是通过因子分析、项目分析、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因子得分来制定量表;或者是由聚类分析对被试进行分群,再通过t检验或方差分析对群之间进行比较;再者是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或结构方程模型求证观测变量以及潜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假设。

  另一方面,在这些论文中,有的是将质的研究方法作为制定量表的预备调查或手段,运用访谈和自由填写法、文章完成法的问卷调查收集到的数据来编写量表条目。也有将访谈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分类,从中解读某种倾向性。这其中,日泻和冈本的研究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从两个侧面对与青年期栉临的中年期的时间性展望与精神健康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探讨;深濑和冈本的研究运用访谈法对老年期的心理社会问题进行了探讨。另外,半泽的研究中运用了扎根理论的质的研究方法,而三好的传记分析研究更可谓在质的研究方法中独具特色。

  在对量化研究与质的研究方法进行折中、统和的基础上,大野提出了通过问卷调查法为主的维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再经由访谈调查法进行补充而形成形态生成式资料的体系折中的调查法,以及大野通过对表现个体人格特点的20项问答法进行发展改良,所提出了“质与量的心理—社会接近法”。

  五日本青年心理学研究者的代表人物

  小盐真司(早稻田大学)是专门研究自恋的学者,而且他精通结构方程模型的多元分析技法,编著了多部介绍研究方法的书籍。冈田努(金泽大学)则是以青年期伙伴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者。临床心理学家还有著名的冈本裕子(广岛大学),她主要研究中年期以后的同一性问题。佐藤有耕(筑波大学)则是研究青年期中典型的自我情感—自我厌恶感的学者。白井利明(大阪教育大学)作为时间性展望的研究者,同时也对自我形成进行着探索性研究。谷冬彦(神户大学)是编制自我同一性测定量表的专家,设计了多部自我同一性的测试量表。都筑学(中央大学)是时间性展望的研究者。平石贤二(名古屋大学)主要通过访谈法研究青年期的亲子关系。西平直喜(创价大学)是88岁高龄的学者,至今仍活跃在科研的第一线。他率先将同一性概念介绍到日本,为质的研究、传记资料分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沟上慎一(京都大学)围绕自我形成的理论构建,提出了新的见解。若松养亮(滋贺大学)则从事青年期择业的研究。最后,是本文作者大野久(立教大学),主要研究青年期中健康的同一性形成过程,其中包括在生活充实感、亲密性未获成熟情况下出现的恋爱现象—为了同一性形成的恋爱;传记分析的方法论;以及质与量研究折中与结合的方法论等问题。

  六日本的现状与未来中国青年可能出现的问题

  本文作者曾分别于2005年、2009年两次访问中国,并在山西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校举办了讲座,和研究人员进行了交流。对中国青年所处环境、面临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问题,与日本社会己经经历过了的青年问题,以及当代日本青年所面对的社会问题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相同之处,下面就其中几点加以说明:

  (一)少子化与老龄化

  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在《平成24年日本未来人口推测(2013年1月)》对日本人口所做出的推算,2030年人口总数达到1亿6千万,2048年则变为1亿不到的9 913万人,预计2060年人口数为8 674万。另外,工作年龄人口(15-64岁的人口)从2010年度63. 8%开始连续缩减,2017年减为60 % , 2060年减为50. 9%。相反,老龄人口从2010年的2 948万人至2042年迎来3 878万人的高峰期,之后持续减少,2060年变为3 464万人。因此,老龄化率从2010年的23%上升至2013年的25.1 %(即四个人中就有一人)。由此推测,50年后的2060年变为39.9%,也就是每2. 5个人中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加和工作年龄人口减少,也将不可避免。

  (二)高学历化与就业难

  日本在1983年时,大学、短期大学的升学率为35. 1 %,2013年达到55. 1%。在校人数也从2 213 000人增加到3 006 000人。但是,随之而来的就业率也从76. 4%降至67. 3%。另外,这期间的2003年则降至50. 3%的最低点。在日本,大学毕业就业难成为社会问题己经持续了近20年,但仍未解决。中国近年来高学历化的趋势也让人惊叹,但同时,同样的问题恐怕也会以超越日本的规模出现。

  (三)尼特自我锁闭

  与上述问题相关联动,日本的尼特、自我锁闭的问题也愈来愈严重。尼特是指“不去教育机构,不被雇佣,不参加就业培训”的人。2012年,日本国内15-34岁的年轻人中达到63万人,占当年人口比例的2.3%,是自1995年开始统计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年(《内阁府平成25年度儿童青年白书》)。此外,自我锁闭是指“不上班,不上学,几乎不和家里人交流,将自己锁闭在家里6个月以上状态”的人。2005年日本国内自我锁闭的人在160万人以上,加上特别足不出户的人,总数约在300万人以上。

  (四)社会适应能力不足

  如上所述,青年的人口减少与每个青年的社会责任的相对增加,在此背景之下,青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反而差强人意的现象受到关注。具体说就是作为社会人,从业人员的基础的、基本的素质与能力尚不充分,社交能力、作为社会人的技能与态度水平较低。究其原因有,家庭内孩子的数量减少而造成解决兄弟姐妹间冲突的经验缺失;为取得高学历而出现的学习,由于家长的高期待使得学习内容和时间增加,使儿童无法得到自主结识伙伴、多人共同游戏的经验。这些导致了社会性发展机会的丧失。

  上述问题概括起来的话,就是由于日本的少子化老龄化,使得青年的社会责任相对增加,被更多的期待;而另一方面,青年在家庭中失去了习得社会经验的机会,社会性发展得不到推进。这一现象在日本己经成为社会问题,在中国也有独生子女政策、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高学历增加和就业难等现状,在这些问题上两国的共通之处很多,而且中国在规模上很可能超过日本。可以想象,探讨两国在对这些现状以及相关政策的制订,会成为未来重要的研究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论文   日本   心理学   青年   视角   启发   人口   现象   自我   我国   心理   方法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