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国际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依据及意义论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各个国家间的经济发展依存度日益紧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全球有机经济整体在由全球贸易自由化、全球化大生产、世界金融机构网络的链接下形成。在这种格局下,一国经济的变化往往会给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经济带来波动。

  会计作为经济活动的通用语言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全球化环境推动了会计国际化的发展,各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的逐步趋同降低了会计实务操作处理的差异给对不同国家财务报告的比较、分析和解读带来的困难,为全球的投融资商业活动进一步扫清障碍。

  一、研究依据

  经济全球化浪潮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自21世纪以来,中国加大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力度,在朝着充分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努力和发展过程中,中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通过海外并购的战略、国际投融资等方式努力拓展海外市场、参与海外竞争、提高中国企业在全世界的竞争力,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大国崛起之势引起全世界的瞩目。

  中国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同样需要会计国际化的帮助。为了更好地在海外投资和国际化竞争中保护好本国企业的利益,维护好国家经济的安全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国际化资本市场中能够有效地辨别规避风险同时做出正确的投融资决策,中国必须解决会计国际化问题。在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日益趋同协调的同时,培养通晓国内外会计环境、会计制度和熟练运用国内外会计准则的新型国际会计人才已是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保驾护航的重中之重。

  新的经济环境对我国会计人才的素质和定位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也随之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会计国际执业资格教育成为快速培养新型国际会计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于会计教育国际化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栾甫贵教授认为,会计教育理念的国际化应该是多维度的,其本质是会计教育中哲学思维的国际化,还有在管理思维、道德教育、创新思维等方面也需要探索;会计教育的国际化更多的应是文化的融合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杜海鸥指出,实质而非形式接轨是会计与国际接轨的重点所在。

  在我国会计教育理念中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方面,刘永泽和池国华将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理念的问题归纳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会计教育缺乏终身教育的认识,素质教育的理念尚未得到普遍接受。刘永泽同时指出,在会计教育理念更新的过程中应树立通才教育观,培养新型会计人才;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师生间应形成双向互动和教学相长的关系;大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训练学生学习方法为主,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吴中春提出,大学本科会计教育要以能力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以及对复杂的环境能够进行独立判断、并应对处理不确定事项的能力;要进行综合制度改革,具体体现在维持建立立体的培养方案、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等方面。

  对于会计教育国际化下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刘永泽认为,在会计国际化环境下,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完整性;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会计课程的设置在注重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应与财务和金融等相近学科进行知识整合。张敦力建议新的课程教学体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重组。张新民提出,可以尝试从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优化案例选择和加强教师在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素养三方面改革现有课程体系。

  关于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刘永泽一阵见血地指出关键是要建设一支在学历、职称和年龄方面结构合理的双语教师队伍,教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决定着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雄厚的双语师资人才支撑着会计国际化教学的成功。杨雪认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关键因素。提出要建立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会计教师需要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和会计实践经验。

  从以上分析综合看出,对于高校会计教育国际化问题,我国学者已从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实质、会计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多角度全方位给出了合理的分析和建议。

  二、研究意义

  会计国际化的必然趋势对会计人才的职业胜任能力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全球化竞争的深化使企业不可避免的加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来,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得到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广泛认可,尽管各国在会计国际趋同方面的选择模式不同,但会计国际化是无可选择的。

  会计国际化并不仅限于会计准则的国际交流与趋同,还包括不同国家间会计思想的相互交流、会计实务的相互学习以及会计教育的彼此分享。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阔的国际视野、优秀的跨文化沟通意识和能力、对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的国际会计人才将是以后会计人才培养的主流。

  国际会计人才不是仅仅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就能胜任的,会计国际交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计的社会性决定了会计工作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范畴,国际化背景下的会计人才需要有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理解、包容和鉴别的能力,要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样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光有熟练的语言交流能力是不够的,还要有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科学体系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不同文化中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同时要对本民族的文化、国情有深刻理解,能立足于本国利益与他国人民进行平等交流、友好合作。

  国际经营环境、世界经济态势在日益变化中,会计的.职能也在不断变化,对外部环境的迅速反应和适应也是当今会计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因此,会计国际化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更加多面、综合,会计人才培养需要在提高素质、拓宽视野、培养应变能力等方面加强。从一定意义上说,过去的专才型教育已经不能适应会计国际化的要求了,夯实基础知识、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通才教育应该是一种适应形势变化的更好选择。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尽可能地完善其知识结构,提供“宽基础、多学科”的培养方案,以使学生能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长久以来,大家对国际型会计人才的理解停留在“懂外语、能够胜任外资企业的财务工作”这个肤浅的层面上,这当然和我国改革开放 30 年来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引进来”为主有关。但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推广,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海外上市、融资、建立分公司、积极参与到跨国并购中去,会计工作是这些经济活动的基础。一名合格的国际会计人才要能够立足于本国利益,保障会计信息在不同国别经济环境下的双向的有效沟通和协调,促进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

  会计国际化要求的国际会计人才的培养也必须是以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的,特别是在全球多变各异的经济环境中,继续学习的能力对国际会计人才尤为重要。具体的说,国际会计人才的继续学习能力体现在:要具有全球性的视野和跨文化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对不同国家的经济环境保持开放的态度,并能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始终保持良好的职业倾向。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及各高校逐渐认识到了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有的高校在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就开设了“国际会计”专业。但是因为对“什么是国际会计人才”及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以简单的“使用原版教材,双语教学”为主,甚至简单认为“使用原版教材,用英语授课”就是与国际接轨了,还有的学校给学生使用的都是原版教材,学习的是西方财务会计和准则,对本国会计实践和准则较少涉及。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这种简单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会了解掌握西方会计学,但对我国的会计准则知之甚少,有的同学甚至都不知道基本会计科目的中文术语,难以想象这样的学生怎样胜任在中国境内公司的财务会计岗位。更重要的是,这种教育方式造成了学生对国际会计及会计国际化的简单片面理解,并没有全面培养学生成为国际会计人才的能力。

  对于继续保持高职院校教育的意义和本色、提高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质量、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提供合格的新型高素质国际会计人才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同时也希望能引起有关专家和教育学者对这一问题进一步深层次的思考。因此对会计国际化背景下的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论文   会计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中国   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   意义   能力   环境   人才   经济   国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