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成功的故事

  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以下是品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李四光成功的故事,欢迎阅读!

  李四光名字的由来:

  李四光出身于穷苦家庭。因为李四光排行老二,他的父亲李卓侯给他起了个名字:李仲揆。

  1920xx年,在洋务派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领导下,湖北开始大量兴建新式的中小学堂,除了教学生传统的经书,还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黄冈,仲揆跃跃欲试。

  1920xx年,李仲揆来到武昌,在湖北省学务处填写报名表。可能是太紧张了,他误将年龄“十四”填在了姓名栏里。发现写错后,他因为家里穷,舍不得花钱再买一张表格,正在犯难,抬头看见前面大厅正中挂的横匾上有“光被四表”这四个字。仲揆眼前一亮,将姓名栏里“十”添了几笔写成“李”,而在“四”后边加了个“光”字,从此他改名为李四光。李四光的名字被响当当地载入中国乃至世界科学史册。

  李四光成功的故事:

  李四光(1889 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20xx年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后来,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

  几十年来,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李四光的经历: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汉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长春地质学院教务长兼地矿系主任。

  李四光  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李四光官费赴日本留学读大阪高工船用机关科,宣统二年毕业(1910)。因其在日本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的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20xx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20xx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1920xx年,李四光从英国伯明翰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1920xx年,他回到国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这时,他已年届而立,虽然事业有成,但因一直在求学,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到北京后,他认识了温柔娴静而又高雅漂亮的才女许淑彬。许淑彬少有大志。由于家庭开明,她从小便走进学堂。父亲去世后,她由母亲和已经成家立业的哥哥供应上完了大学。虽然许淑彬比李四光年龄稍小些,但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

  经过两年多的交往,四光和淑彬两人感情融洽,都感到对方志同道合,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碍于男子汉的自尊和青年女子的矜持,两人都没有向对方提起个人的婚事。许淑彬在和李四光单独相处时,曾多次想借题发挥,试探李四光对她的态度,但鼓足的勇气一到临场就没了,演讲时的口才也“不翼而飞”了。李四光也曾下了几次决心,试图当面向她表明心迹,但一见到她,年轻的教授常常找不到话题,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面对如此僵局,李四光很苦恼。他写信给父亲——湖北黄冈乡间的一位开明的知识分子,征求父亲的看法。

  父亲很快回信了,信中说:大丈夫要志在四方,以学业为重。过去从湖北到东洋(日本),又从东洋到西洋,为寻求科学救国的道路,你没有考虑个人的婚事,这是对的;今天已学业有成,应该找一个终身伴侣成家了。“既然你和某人相识两年多,相互又都了解,况且你已经是三十多的人了,如果她家人同意,就订婚吧!” 李四光看完回信,原先苦思冥想找不到的求婚方式突然间找到了。他想,何不把这封家信转寄给许淑彬,再征求她对此的看法?这样既可以曲折地表示自己内心的想法,又可以避免直言道出的难堪。

  许淑彬看完李四光的家信后,觉得心跳加速,脸上发烧。她明白,尽管四光没有把她的名字告知父亲,但信中说的某人就是她。四光用这样一个巧妙的方式向她求婚了。 怎么答复李四光,许淑彬想到自己的家人:母亲含辛茹苦把她拉扯大,哥哥也如父亲般呵护她,虽然终身大事自己做得了主,但还是应该征得他们的同意。于是她写信给母亲和哥哥。她没有像李四光那样用“某人”来含混,而是写明了恋人的姓名、学识、职业和人品。 许淑彬的家人经过反复考虑,同意了她的选择,并很快回了信。这样,许淑彬拿着双方家人的回信,一言不发地交给了李四光,然后扭身走了。 李四光和许淑彬两人没有海誓山盟,却很快走进了结婚礼堂。他们相敬如宾,开始了共同的人生旅程。

  1920xx年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0xx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20xx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为武汉大学建设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并选定了武汉大学的新校址(武汉大学内还有李四光选址的雕像)。

  1932年任中央大学(后名南京大学)代理校长,1937年任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名誉教授。

  1944-1946年,任重庆大学教授,并在重庆大学开设全国第一个石油专业。

  李四光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凌叔华.陈源夫妇)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中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1年8月中国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产学系、东北工学院地质学系和物理学系合并为东北地质学院(后名长春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李四光担任首任院长。1952年李四光再次应邀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58年李四光经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

  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他确立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点,并运用这些理论概念探讨了中国的地质条件和石油形成条件。早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地质学家潘钟祥就明确提出了陆相生油学说,说明中国广布的陆相地层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反驳了西方所持的中国贫油的观点。

  20世纪50年代,在李四光部长的领导下,通过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谢家荣等地质学家的不断理论探索和实践下,肯定中国东部特别是东北松辽盆地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地质部的观点,并根据地质部和李四光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在李四光的主持下,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中国人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和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励志   励志故事   黄冈   武昌   地质学家   湖北   日本   力学   学堂   中国   地质   父亲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