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提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提问:全文有三段,各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学生发言。
教师明确:第1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第2段抒发人生感慨,第3段交代作序目的。(板书:记会,慨叹,明意)
三、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研习第1自然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
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话,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
明确: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也”
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此地有……,又有……”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学生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选一学生根据内容要点提示,尝试背诵。
(3)设置鉴赏点,赏析本段写法的高妙之处
提问: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学生明确: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教师点拨: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
提示学生朗读时注意语调要清新明快。
(4)学生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重点词句: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注意此句中的“游”“骋”为使动词。此句应译为:这样来纵展目力(观察事物),开阔胸怀(欣赏景物),尽情享受看和听的乐趣,实在可以(使人)快乐啊。
在背诵过程中,有学生容易出错,把段末一句“信可乐也”错背为“信可乐矣”,师生共同探究,这个“也”字能否改为“矣”。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本段中,作者描述这次聚会是“群贤必至,少长咸集”,是为一乐;“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赏心,是为四乐;而“仰观……俯察……”,可谓乐事,是为五乐。总之,人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五乐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突出情感的主旋律“乐”。
“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用“也”语气平缓,笔调稳健;用“矣”语气激越,情感外露,略显张扬。联系上面对写景状物部分的赏读,作者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即使喜悦,也不过分显露。
2.研习第2自然段
(1)全班同学齐读第2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选一名学生串讲本段大意,另选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人生忧患的根源是相同的。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加点字板书)
板书:
 
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尝试背诵。
(3)朗读语调提示
承第1段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议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调读出慨叹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第2段,用心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4)学生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重点词语(投影):
判断以下5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都不相同。尽:完、消灭;全、都。之:动词、到,引申为“经历”;代词,指厌倦的事物。俯仰: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周旋;一俯一仰,表时间极短。期:至、及;读jī,周。殊:不同、千差万别;副词,很。
3.研习第3自然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3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请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强调加点字、板书)
板书: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试背。
(3)朗读语调提示
“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4)学生自由朗读第3段
提问: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教师提示重点词句: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应译为: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荒谬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提问:请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明确: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悄无声息,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评价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愿我们珍惜生命。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身边悄悄逝去。
四、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五、探究性阅读训练
提问:下面是教参对本文的分析,读后谈谈你的认识。
“纵观全文,作者不为玄谈家们的论调所蔽,而借题发挥,阐明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前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有人认为“低沉、消极”的意绪在作品中客观存在,不可否认;有人认为文中只流露出一点点消极情绪,但掩盖不住热爱生命此股热流的跃动;有人认为作品表露消极意绪为假象,实际表达对人生的眷恋之情,这是艺术中的曲笔;有人认为不必过分追究积极还是消极,感受作品的美是学习本文的要义;有人认为“知人论世”是分析作品的客观依据,等等。
明确:本文第1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第2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扬长避短,以书法、美文来充实生命空间。第3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在玄谈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
教师适当引申:“人生苦短”是古人难以解开的心结。《古诗十九首》中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汉武帝有“少壮几时奈老何”的慨叹;陶渊明虽然感叹“人生似虚化,终当归空无”,但更唱出了“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高调;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引来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这种流风遗韵的远年流注,使众多的传统士人也为之深深地沉浸。如李白虽呼“人生在世不称意”,却依然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鲁迅于“绝望和深渊”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钱钟书先生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这正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在经受着人生局限性的同时,依然努力创造出了瑰丽的生命华章。
六、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在山阴道上走,如在画中游。”假如你能亲临兰亭,进入那种文化现场,许多东西就会迅速“复活”,掩映其间的森森林木,穿插云霄的处处绿竹,都会激活你对远年文化的深沉遐思……
七、归纳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共同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
明确: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游目骋怀”四个词用进去,描写应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3.本单元,我们接触了贾谊、司马迁、王羲之,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回忆以往接触过的古代文化,我们会发现:他们有高尚的人格,有坎坷的仕途经历,他们用艺术(文学或书法)为自己的生命注释。可借此开展研究性课题,课题如下:
试论中国古代仕人的价值取向
试析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沉浮
研究方法:(1)印发《试论中国的贬官文学》一文,供学生阅读参考,并摘录。(2)查阅有关资料,如《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典文学部分)等,也可网上查询。
参考书目:
(1)司马迁《报任安书》《屈原贾生列传》
(2)李国文编著《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典文学部分)
4.“书圣”王羲之研究
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王羲之的资料,并摘录。了解王羲之研习书法的经历及其刻苦学练,继承创新的精神。
(2)收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如《兰亭集序》《丧乱帖》《寒切贴》《姨母贴》《乐毅论》及《黄庭经》等。
(3)学生自行组合赏析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交流赏析体会。
参考书目:
(1)《世界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书法》杂志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并与《兰亭集序》对照阅读,比较它们的异同。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李  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明确:这两篇文章都属于宴游诗序,且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兰亭集序》一文,作者不为玄谈家们的论调所蔽,借题发挥,阐明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通过记叙桃花丛中欢宴的实况,抒发了作者有感于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
附译文:
天地是万物暂宿的旅舍,光阴是百代不停的过客,而浮荡不定的人生像一场大梦,能有多少欢乐?故而古人手持烛火做长夜之游,确实是有原因的。况且那温和的春天用淡烟轻笼的绚丽景色把我召唤,那天地间万物将斑斓缤纷的花草图案向我展现。聚会在桃李芬芳的名园,畅叙这兄弟之间的天伦之乐。诸位贤弟英俊聪敏,都是谢惠连一流的人物;而我吟诗作赋,却渐愧难与谢灵运的才能相比。幽雅景致观赏未尽,高谈阔论更转清奇。华贵的延宴摆好,大家在花丛里就坐,羽觞飞快传递,沉醉于皎洁的月色之中。没有美妙的诗章,怎能抒发风雅的情怀!如果谁吟诗不成,就按照金谷园宴会的规矩罚酒三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教案   语文   高中语文   高一语文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兰亭   乐事   板书   可乐   提示   人生   作者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